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北京大学地质陈列馆

北京大学地质陈列馆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北京大学地质陈列馆


该馆陈列面积600多平方米。设有普通地质、构造地质、古生物、地史、矿物、岩石、矿床、工艺美术矿产等基本陈列。

中文名称:北京大学地质陈列馆

类别:地质科学博物馆

地点:北京大学

竣工时间:1934年

馆藏精品:三叶虫、茂名龟、水晶黄铁矿晶簇、雌黄方解石晶簇、辉锑矿晶簇等

前身:地质学系陈列室

陈列面积:600多平方米



概况


北京大学地质陈列馆是中国建立最早、历史最长的地质科学博物馆。在北京大学校园内。其前身为1909年建立的该校地质学系陈列室。至1917年已陈列古生物、矿物、岩石、构造等方面的标本1000余件。1934年,北京大学地质陈列馆落成,设立了动力地质陈列室、古生物地层陈列室、古植物陈列室、矿物岩石陈列室。1952年该馆的标本均被转移到新组建的 "北京地质勘探学院”(今北京“中国地质大学”)。1955年,地质陈列馆又在北京大学重建,并开始收藏各种地质标本。其中的珍品有三叶虫、茂名龟、水晶黄铁矿晶簇、雌黄方解石晶簇、辉锑矿晶簇、白云石晶簇及重225克的雄黄单晶晶体等。

简介


该馆陈列面积600多平方米。设有普通地质、构造地质、古生物、地史、矿物、岩石、矿床、工艺美术矿产等基本陈列。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一个集科普宣传、人才培养、标本存档、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国家级高校地学博物馆。该馆由陈列馆和档案馆两部分组成。

陈列馆部分创立于1909年,是我国最早的地学专业博物馆。展厅面积400 m2,汇萃了北京大学地质学系90余年教学标本的精华和世界各地的典型地学标本;是北京大学进行学生素质教育和科普宣传的基地。

档案馆部分是1996年以后由北京大学和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支持的新建项目,拥有4个标准地学标本存档室、1个科研和教学成果展示厅、1个信息处理室、4个研究工作室,总面积约2500 m2,配备了各种现代化的地学标本存档和研究设备、以及可供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的多媒体演示系统;是北京大学培养地学人才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展示厅内容简介


牙形石世界

牙形石是什么

牙形石是分布于寒武纪到三叠各种海相地层的一种微小化石,0.1mm-5mm,外形如形状各异的牙齿,故名牙形石,又因其很难与具体何种生物的牙齿完全齿合,科学家因此争论不休,假说纷纭,使其生物分类位置扑朔迷离..... 奇妙的牙形石家族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

牙形石的分类方法

牙形石形状象牙齿,按其形态和生长模式,习惯有普通分类法......

多成分分类牙形石保存有一种特别规律的现象,根据自然群集识别不同的M分子、S分子、P分子对牙形石进行相对科学的分类......

中国牙形石研究史

1960年,金玉玕的《南京龙潭孤峰组的牙形类》解开了中国牙形研究的序幕,此后间断十余载,由于石油事业的需要,北大于74年、75年举办两期培训班。北大的安太痒教授可谓中国牙形研究的开山鼻祖, 先后发表专著、论文40余部篇,约300万字,把中国寒武、奥陶纪牙形石划分为华北、华南型,建立牙形石序列,并通过对过渡区的研究把两者联系起来。对寒武纪、下奥陶世牙形石的研究尤为系统而深入,是世界上最好的成果,其论著已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研究必备文献。安太痒教授是国际上成功应用牙开石“器官”概念的少数最早学者之一。

董熙平教授对于寒武纪牙序列和特别是寒武纪牙形石演化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辽河断陷盆地西部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华南寒武纪牙形石序列》等论著,至今关于牙形石这门学科,我国已经有了健全的体系,对于其地层序列、生态、演化、应用可以说是微体化石搞的最为出色的了,就是因为牙形,地球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断代界线之一的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定位在了浙江煤山、成为我国地质事业“可载入史册”的重要成果。正是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以牙形石替代菊石作为三叠系底界的标志性化石,最终将界线定在了牙形石(微小欣德刺)初现点上,为我国地质事业取得了极高的荣誉。

人物介绍

1973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安太庠教授开始了对牙形石的研究。开辟了我国古生物研究中新的研究领域,自从那时起,北京大学涌现了一大批对牙形石研究颇有造诣的研究人才,他们对牙形石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享誉国内外。 其中一些著名学者有:安太庠教授 白顺良教授 董熙平教授......

节肢动物介绍: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类,属种繁多,数量极大发现者达百万之多,有古老绝灭的三叶虫,现生的蜈蚣、蜘蛛、虾等。

体左右对称、多节,头、胸、腹三分,并具有分节的几丁质或矿化外壳,以及用于运动和捕食的多节的附肢,故名节肢动物,适应能力强,生活领域广,占领整个海、陆、空。生殖雌雄异体且异性,卵生。三胚层、真体腔,多元起源。

节肢动物的特征

1. 原口,三胚层,真体腔,两侧对称;

2. 身体异律分节且高度特化、愈合成头(感觉、摄食)、胸(运动、支持)、腹(生殖代谢和营养代谢),或头胸部和腹部,或头部和躯干部,体节之间有膜状连接物;

3. 身体每个体节具有一对真正的附肢,附肢分节,其与身体处及其自身节间有关节相连,有特化,有运动、营养、感觉、交配等功能的分化,如:触角、大小颚或螯肢等;

北京大学地质陈列馆

4. 体表由薄的几丁质膜(为含氮多糖类,是多糖与蛋白质、钙质混合而成,而非角质膜)包被,有的软,如对虾;有的则在几丁质中加入了碳酸钙或磷酸钙,形成了坚硬的甲壳(外骨骼,支持保护附着软体,保持体内水分,才有可能进入空中和干燥的陆地);5. 定期蜕壳性,以解决甲壳限制身体成长的问题;6. 神经系统(链状)发达,有了脑,集中于头部,其后为神经结、神经索;有单眼(只能感光)、复眼(感光、成像、感觉外界物体的运动)的分化;7. 呼吸器官复杂多样,水生――鳃,陆生――气管、书肺、体表;8. 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

热河动物群的发现

在1928年,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A. W. Grabau)教授将热河省(包括现今辽宁省西部和河北省承德地区)中生代晚期的含东方(米氏)叶肢介(Eosestheria) — 三尾拟蜉蝣(Ephemeropsis trisetalis)—狼鳍鱼(Lycoptera)的化石动物群命名为热河动物群(Jehol Fauna),又称E.-E.-L.动物群,是我国晚中生代代表性的动物群之一,时代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距今约1亿2千5百万年~1亿4千5百万年前),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蒙古、朝鲜、日本等地。

研究进展

该本世纪80年代末,鸟类化石的发现揭开了热河生物群研究新的篇章。无尾两栖类、长羽毛的恐龙、鸟类、原始哺乳动物以及被子植物等的发现与研究极大丰富了热河动物群的内容。随着研究深入分别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辽西鸟类演化示意图

1989年,古脊椎所发现了燕都华夏鸟和三塔中国鸟,它们仅次于始祖鸟(Archaeopteryx)时代最早的化石鸟类,90年代初又发现时代更早鸟类化石。如孔子鸟是目前解剖特征上最接近始祖鸟的化石鸟类,它能攀援树木,也具有飞行能力。辽宁鸟代表了迄今时代最早的现代鸟类,飞行能力良好 。始反鸟代表了已知最原始的反鸟。娇小辽西鸟是已知最小的中生代鸟类。这些化石 的发现改写了鸟类的进化史,填补了鸟类演化的空白,动摇了始祖鸟作为鸟类的始祖的地位,中国的鸟化石材料是认识早期鸟类的基础,是鸟类起源和早期进化历史研究的灯塔。并且侯连海教授提出了孔子鸟—冀北鸟—华夏鸟—鱼鸟—现代鸟的指爪及鸟翼的演化序列。中国地质博物馆季强博士等96年报道了中华龙鸟,标本具有“原始羽毛”的绒羽状结构,引发了“鸟龙,龙鸟”的起源争论。后来的证实是一件带“羽毛”的恐龙标本,此后陆续有4种长羽毛的恐龙,羽毛是鸟类所特有的,在恐龙身上发现了类似羽毛的结构,意味着鸟类与兽脚类恐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中华鸟龙不具有真正的羽毛,具有绒羽状结构,且一系列骨骼特征,如叉骨形态、肩胛骨与肱骨的关节等与始祖鸟很接近,是形态特征上最接近于鸟类的兽脚类恐龙。 为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

哺乳动物

含孔子鸟和长羽毛的恐龙的地层中还发现了一件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古老的兽类哺乳动物张和兽,代表了后兽类与真兽类分化之前早期兽类辐射演化的一支。该发现与研究解决了长期争论的现生哺乳动物三大类群的关系问题,证明现生唯一产卵的哺乳动物原兽类(如鸭嘴兽)在很久以前就从哺乳动物演化的主干上分化开了,与其他现生哺乳动物之间不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该地区发现的另一种哺乳动物——热河兽具有进步的肩带和前肢,同时其中轴骨骼及腰带和后肢却很原始,提供了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趋同演化的又一例证。

无尾两栖类(俗称蛙类)在脊椎动物中属于体态极特化的一类。由于其骨骼纤细,蛙类化石,尤其是保存完整的化石,在世界上极为罕见。该动物群发现的三燕丽蟾,代表一种原始的盘舌蟾类,具有相当好的跳跃能力。我国首次发现的盘舌蟾类化石在特征上比西班牙中生代地层中发现的始盘舌蟾还要原始,对于探讨盘舌蟾类乃至无尾两栖类的进化历史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三燕丽蟾的发现表明,现今分布于亚洲东部、欧洲以及非洲北部等地的盘舌蟾类动物,早在1亿2千5百万年前,就已经进入了亚洲东部,并开始了它们在亚洲的演化历史 。

被子植物

热河生物群含有丰富植物化石,如蕨类、松柏类、银杏类等,

其中最有意义的是1998年报道的辽宁古果,它被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果实枝保存的包裹胚珠的心皮是被子植物的典型特征。该发现带来了被子植物起源研究的突破,表明亚洲东部曾经是早期被子植物分化的中心,被子植物可能起源于亚洲。与之同时代的访花昆虫则提供了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的例证。

科学总结

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恐龙等各类爬行动物以及裸子植物是当时陆相生态系统中的主宰。然而,中生代晚期,由于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全球也进入了生态系统变革的重要阶段。以恐龙和裸子植物为代表的中生代陆相生态系统正逐步向以鸟类、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为代表的新生代陆相生态系统演变。热河生物群中所含的古鸟类、原始兽类和早期被子植物表明,现代陆相生态系统的萌芽在大约1亿2千多万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一些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也同时发生。热河生物群中的生物类群繁多,堪称举世无双,重要类群代表了各种生态类型。一些重要类群的发现无疑是本世纪古生物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一发现不仅在研究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方面极具价值,而且对认识地质历史时期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和新生态系统的产生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晶学和矿物学


结晶学要点介绍

自然界的冰、雪,组成大地的土壤和岩石中的各种矿物,以至于我们吃的食盐、用的金属材料等等,莫不都是晶体。

结晶学是 以晶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在矿物学母体中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岁月才脱胎而出。它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与矿物学保持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矿物学要点介绍

矿物学是研究矿物的一门科学,是地质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矿物的概念是人类在从事采矿、冶炼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在早期的原始概念中,就是把采矿过程中采掘出来的未经加工的天然物体称为矿物。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不断进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步深化,矿物的概念也不断地有所发展。

漫谈矿物常识趣闻

这里将概述矿物的科普常识,介绍多样的常见矿物,叙说矿物的新鲜趣闻。丰富多彩的矿物世界,会让你耳目一新。栩栩如生的矿物,马上会历历在目,来一起感受大自然的异曲同工之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