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北华大学

北华大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北华大学


北华大学(Beihua University)是吉林省属规模最大综合性重点大学,建校历史悠久,沧海桑田,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1906年清政府创办,省立院校,中国第一批师范院校)、吉林医学院(1928年孙宗尧创办,省立院校)、吉林林学院(1952年吉林省创建,省立院校)、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1920年创建,国家冶金部直属院校,是东北三省创建最早的两所工科院校之一,其中另一所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并而成)。学校坐落在中国魅力城市—吉林市(省市重名,吉林省第二大城市,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城市之一)。

中文名:北华大学

外文名:University Of North China/Beihua University

简称:北华/BHU/UNC

校训:崇德尚学、自强力行

创办时间:1906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吉林省

学校属性:吉林省重点大学

现任校长:刘和忠—原东北师大、海师大校长

知名校友:程连昌 陆平

所属地区:吉林省

主要院系:医学院、林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1个

硕士点:109个

双聘院士:4人

国家特色专业:林学/临床/机械/园林/电气/检验



学校简介


学校概况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市。

学校现有东、南、北三个校区和一所附属医院,占地面积79.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3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4亿元,馆藏图书291.97万册。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318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04人,本科生20630人,专科生937人,留学生448人,预科生70人;有成人教育在籍学生25729人,其中本科生9022人,专科生16707人。

学校设有1个医学部、31个教学院(中心)〔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交通建筑工程学院、林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检验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工程训练中心〕;13个学术科研机构〔学报编辑部;高等教育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吉林省特色文化(吉林市文化)研究基地;吉林省长吉图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特色文化(长吉图旅游文化)研究基地;吉林省地方经济研究所;林业与生态环境实验室;木质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吉林省采育林科技创新中心;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智能电力电子装备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学辅助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分析测试中心、教学质量督导办公室、就业工作督导办公室〕;4个附属机构〔后勤集团(友好会馆)、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校医院、教育基金会〕。

学科建设


北华大学现有72个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0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9个学科门类,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翻译、农业推广、临床医学、林业工程、制药工程),涵盖了9个学科门类、21个一级学科;现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林业工程、风景园林、林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美术学),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森林培育);5个省重点学科(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林学、电气工程);6个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机械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园林、医学检验、林学),13个省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机械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园林、医学检验、林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药学、护理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3个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林业与生态环境实验室、吉林省木质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分子医学实验室);4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吉林省特色文化(吉林市城市文化)研究基地、吉林省长吉图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特色文化(长吉图旅游文化)研究基地〕;

1个省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电力电子装备吉林省高等教育工程研究中心、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采育林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4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与测试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临床医学技能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机电集成技术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自动化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学校、国家大学英语改革示范学校和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1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17人,博士、硕士858人,共享4名两院院士和189名高级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高级专家3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0人,省拔尖创新人才17人,省优秀教师5人,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

科研实力

学校依托自身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区域、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高贡献率。近三年,学校共承担世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项目4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近321项,市(厅局)级科研项目320项,企事业委托项目25项。已通过国家、省、市(厅局)鉴定的科研成果347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2项,国家发明专利20项。累计获得纵向、横向科研经费近1亿元,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近20亿元。教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200余篇,502篇学术论文被收入SCI、EI、ISTP、CSSCI等检索;出版教材、著作近300部,专利授权30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立项78项;省优课程76门,省精品课程19门。学校生源质量逐年攀升,第一志愿录取率均达到100%。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于省属高校前列。在国家和省各类大学生竞赛中,先后有百余人获国家级奖励,354人获省级奖励。

国际交流

学校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拓展办学空间,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加拿大等10个国家的38所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合校以来,聘请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200余人次,派出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与管理骨干赴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访学、科研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40余人次。学校与国外姊妹院校及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先后开展本科2+2中韩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2中日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本科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中美MBA1+1硕士学位项目。向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派遣各类留学生近700人。2006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07年学校与韩国江原大学校共建孔子学院。经孔子学院总部批准,我校成为首批接收孔子学院奖学金院校。学校形成了以临床医学英语授课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交换项目学生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协调发展的留学生工作格局。

学校规划

学校萃取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精华,传承原四校办学积淀的底蕴,办学条件和校园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办学层次日益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合理,设备、设施较为齐全,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深入开展。当前,全校师生正遵循“崇德尚学、自强力行”的校训,为把北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与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而不懈努力。

人才辈出


张文海(1905—1978),1932年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秋天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华大学合并组建前原四校之一吉林师范学院的前身)。1931年底,任中共“中大”支部书记。1945年11月,任长春特别市秘书长。1946年2月调任吉林市政府秘书长。1948年3月任吉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48年10月调任长春市副市长。不久任长春特别市市长,1950年8月,吉林省政府任秘书长兼卫生厅厅长。1954年10月,任吉林市市长。1958年11月任吉林省副省长,曾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是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陆平(1914—2002),原名刘志贤,又名刘蜇,吉林省长春市人,20世纪30年代曾就读于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华大学合并组建前原四校之一吉林师范学院的前身),因“九一八”事变而走上民族救亡的革命道路。解放后曾任国家铁道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后改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第六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邵守义(1937—2009),吉林省东辽县人,2009年9月3日因病去世。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的演讲理论家和演讲活动家、演讲学教授。任吉林师范学院院长期间创办《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事》。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中华“铸魂杯”获得者。被《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誉为“中国新时期演讲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报刊界的拼命三郎”。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物》杂志封面人物。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程连昌,吉林省吉林市人,1950年毕业于国家冶金部吉林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科(北华大学合并组建前原四校之一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1975-198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后改名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常务副部长、党组成员、副书记(兼任核潜艇战略导弹工程总指挥、香港天坛大佛工程总指挥)。1986年荣获航天工业部一等功奖励。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作出重大贡献,获李鹏总理嘉奖。2001年荣获世界生产力联盟杰出和重大贡献奖。1988-1996年任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并兼任中国博士后管委会主任、国务院企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993-2004年任中国全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1年当选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并担任中国籍院士联谊会副主席。在航天工业部工作期间,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还有吉林市第一任市长沈越、著名古文字学家高亨、著名历史蓝文徵、革命烈士曹国安、爱国人士孙宗尧和苗渤然等等。百年的光阴浸润,百年北国学府,百年春华秋实,百年办学传承,“北国之花,大学之华”,当年的崇文书院已发展为吉林地区的龙头院校、省内的重点院校、国内的特色院校,涌现出一大批学苑才俊、政界公仆、企业高管和商界英豪。

历史沿革


北华大学(Beihua University)是吉林省属规模最大综合性重点大学,建校历史悠久,沧海桑田,1999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中国魅力城市—吉林市。

吉林师范学院

吉林师范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在吉林崇文书院创建的吉林省初级师范学堂。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吉林师范学校获得新生,1952年8月迁到江南(现吉林二中校址),1966年7月,吉林师专与四平师专合并,仍称吉林师范学院。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吉林师范学校恢复为吉林师范学院。到1999年,吉林师范学院已建成一所学科比较齐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办学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地方高师院校。

吉林医学院

吉林医学院的前身是1928年孙宗尧创办的吉林私立助产学校。1947年12月被国民党吉林教育厅接收,改名为“吉林省立助产学校”。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省人民政府将原吉林省立助产学校和华英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接收,1949年6月改名为“吉林省卫生干部学校”。9月,校址迁到崇文胡同,即现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所在地。1958年升格为吉林医学院,1959年6月,又调整为吉林省吉林医学专科学校。1973年11月恢复为吉林医学院。至1999年,吉林医学院已成为吉林地区医学教学和研究中心,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4万人,他们大部分已成为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

吉林林学院

吉林林学院的前身在吉林林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校址在长春市何家屯。1953年10月,学校迁往吉林市江南,1958年3月,改名为吉林省林学院,1960年5月,更名为吉林林学院。1964年3月,吉林林学院改建为吉林林业工程学院。1972年吉林省林业技工学校、吉林省林业干部学校和吉林省林业学校三校合一,成立吉林省林业学校,校址在吉林市江南泰山路32号。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在吉林省林业学校的基础上,恢复和改建吉林林学院。至1999年,吉林林学院已成为全省的林业教育和科研中心,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共同发展的地方高等学校。

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吉林省最早的工业学校——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始建成于1920年9月,原址在吉林市德胜门外,北山脚下。1935年,校名改为吉林省立吉林工科两级中学。1946年吉林解放后,划归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改名吉林工业专门学校,选定江北人造石油工厂住宅区作为新校址(现北华大学北校区)。1952年秋,学校改由重工业部领导,改名为吉林工业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创办了吉林电气化学院,1959年6月,经冶金部批准,升格为吉林冶金电气化专科学校。1984年10月,改名为吉林电气化专科学校,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领导。至1999年,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有79年历史的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电专的校友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校区分布


北华大学东校区

东校区位于美丽的松花江南岸,一期工程于2003年完工并交付使用。校区占地面积52.11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1927万平方米。现有学校机关、交通建筑工程学院、林学院、外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十几个单位、部门的万余名师生在东校区学习与工作。

校区地址:吉林市滨江东路3999号

邮政编码:132013

公交路线: 在吉林站乘32路北华大学公寓下车

在雾凇路客运站乘53、54、61路公交到大东门倒32路

北华大学南校区

南校区位于丰满区。校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后勤集团等十个单位、部门的师生在南校区学习工作。

校区地址:吉林市吉林大街15号

邮政编码:132013

公交路线:乘3路车到北华南校区站下车

北华大学北校区

北校区位于吉林市龙潭区。校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现有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等五个单位、部门的师生在北校区学习与工作。

校区地址:吉林市龙潭区新山街1号

邮政编码:132021

公交路线:乘40路车到北华大学北校区站下车

院系介绍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1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电气工程,1个“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吉林省重点学科;3个省级科学研究中心(“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电力电子装备”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 1个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

学院下设六个专业组一个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 1862人(其中研究生23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1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7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6 人,硕士50人,工程硕士10人;获得国家和省、市级以上各种荣誉称号的教师19人次,其中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

学院近几年教学和科研成果显著,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专利24项(发明专利9项),完成国家“863”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累计横向课题经费近三千万元;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5项,在《电工技术学报》等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EI收录93篇。出版国家级教材40余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PLC应用技术”1门,省级优秀课“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检测技术”、“电路理论”、“通信原理”5门。科研成果转化多项,其中《高效大功率整流电源》已应用于上海鑫冶、湖北大冶、山东东营、吉林吉化等20多个省市的大型企业中,近三年产值近千万元,赢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采用“基地+项目+导师制” 学生课外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校大学生成果显著,近几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75项,其中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国家二等奖1项,东北赛区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1项、吉林省“挑战杯”特等奖1项,吉林省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14项、二等奖10项。北华大学生航空航天活动创新基地的学生科技成果在全国科技周、中国载人航天展、东北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中进行了展示,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在国家和省级的多项大型比赛活动中连续获奖,在全国航天航空锦标赛中多次获得团体冠军、个人亚军,省十五届运动会3金、4银、5铜。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位于北华大学北校区,是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科学院。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机械类,现有7个专业方向),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2个专科专业(液压、模具、数控方向)。全日制在校生1300余人,专任教师65人。

学院硬件办学条件优越。现有1个省级示范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和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室、轧制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多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总面积10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2500余万元),10个校外实习合作基地、1个技术开发研究所、2个科技开发公司,可为学生开展实验、实习、课外科技创新、工程训练等活动提供优良条件。

学院教师团队业务素质优良。学院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一师多职”特色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22人,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32人,并先后涌现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学者、吉林省杰出青年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学者、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北华大学教学名师等一大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型学者。机械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其素质培养教学团队是校级重点建设团队。先后承担“多维度、实效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等省级教研课题10项,校级12项;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在中国高等教育等重要期刊上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在特种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应用、机械CAD/CAM、机电传动控制、模具设计及制造、流体传动与控制、工业产品设计等科研领域成果丰硕,科研促进教学效果显著。2003年以来,共获专利15项,科研成果转化40余项,目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与日本福冈工业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加拿大国家科学院等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关系。

学院着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宽口径、复合型、实用型”,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技实践及创新成果丰硕。2003年以来,学生累计获得各类奖项92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部级45项。曾连续获得第八、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吉林省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数学建模国际大赛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获奖成绩处于吉林省最好水平。

学院坚持“厚学科专业基础、重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的办学理念,广泛实施“本科生科研助理”、“大学生实验助理”、“大学生教学助理”等模式,使得广大学生从低年级起就有机会参与科技开发、教学实践、管理实践等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突出的促进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学院推行“专业指导教师”制度,设立《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特色课程,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得到专业教师的全方位指导,效果良好。多年来,学院毕业生“能吃苦、上手快、业务精、后劲足”的品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在实现全面就业的同时,学生就业层次不断提高。

机械工程学院秉承北华校训,崇德尚学锻造学院培养特色,自强力行打造人才培养亮点,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级人才。

医学部

北华大学医学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北华大学所属的教学单位。其前身为1948年组建的吉林省立助产学校,1958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吉林医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1959年调整为吉林医学专科学校,197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本科办学,更名为吉林医学院。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为北华大学。2004年护理学专业和药学专业从北华大学医学院拨出,分别组建为北华大学护理学院和北华大学药学院;2007年5月,学校将原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和临床检验诊断实验室、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物医学研究所等整合,成立北华大学医学部。

医学部下设七个学院一个中心,即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有教职工1345人,专任教师426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55人,博士30人、在读博士20人,专任教师基本硕士化;有本专科生3633人、研究生410人、临床医学留学生240人。

医学部现有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学专业和药学专业7个本科专业;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临床检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皮肤病与性病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临床医学、制药工程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吉林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9个,临床检验诊断学、内科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学、临床检验科为吉林省重点专科。

医学部现有吉林省精品课8门,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基础护理学、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药物分析;吉林省优秀课17门;医学影像学教学团队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7项。医学部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设备价值总值近2000万元,100万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十余台件,依托各级各类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目前有国家、省在研项目80多项,经费1500多万元。省市级鉴定成果1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市级奖励10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

基础医学院

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前身为北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学院目前成立了医学基础理论教学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医学基础研究中心。医学基础理论教学中心下设9个学科组,15个教研室;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下设5个实验部。

学院现有1个校级重点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3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优秀课程,2门校级优秀课程;3个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和1个吉林市微生物学开放实验室;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1人(含高级实验师),讲师37人(含实验师),助教5人(含助理实验师),教辅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2人,硕士学位人员37人,在读博士10人。队伍中有北华大学教学名师1人,学科及学科方向带头人5人,中青年骨干教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近五年,学院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14项,吉林市科技进步奖16项。申请各层次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含子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课题2项,省科技厅项目24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3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被SCI收录12篇,发表在国家重要及核心期刊上100余篇。编写教材30余部,主编和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5部。出版学术专著1部。学院目前承担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预防医学、医学口腔、医学护理、药学等7个本科专业及成人本科各个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承担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临床检验诊断学、药理学、内科学等12个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126名;承担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管理工作,培养来自于巴基斯坦、阿联酋、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六个年级的240余名学生。配合学校,培养为留学生授课的中青年教师30余名,为学校储备了大量的“双语”教学人才。基础医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本科教学为主,强化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以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促进和带动本科生教育的发展。建立基础医学学科群,并有效发挥其作用,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形成多方向密切配合、齐头并进的格局。“博学、精业、求实、创新”作为院训,一直激励着全体教师向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医学检验学院

医学检验学院成立于2007年5月,设有一个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共有学生516名;有临床检验诊断学和病原生物学2个硕士学位点,在校硕士生79名。医学检验学院共有教职工5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高级实验师6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4人,在读博士8人,硕士学位者25人;有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主讲教授1人,北华大学教学名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有学科带头人3名,方向带头人3名,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2006、2007年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别被评为吉林省教育厅精品课程,另有免疫学、分子生物学2门省级优秀课程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临床血液学及检验、临床寄生虫学及检验4门校级优秀课程。本学院的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重点学科,也是北华大学重点资助学科;病原生物学为北华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免疫学为北华大学重点扶持学科;有卫生厅重点实验室3个,即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神经免疫与临床免疫学实验室、医学蛋白质及蛋白质组学实验室。有吉林省教育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即医学检验与测试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着医学7个本科专业和12个硕士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本院积极倡导和激励开展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目前共承担科研课题30项,其中省级以上7项,市厅级6项,校级17项;教研课题15项,其中省级以上7项。

我院医学检验本科专业是国内最早开办的检验本科教育,也是北华大学的特色专业,教学实习基地遍布北京等10余个城市,毕业生就业率100%,就业领域包括医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边境检疫、血站、疾病控制中心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许多人已是成绩斐然。

口腔医学院

学院前身为吉林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专科),始建于1989年,首届招生40人。近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口腔医学专门人才。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北华大学医学院开设了口腔医学本科专业,2005年首届招收45名学生。2007年5月,随着学校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成立了医学部,口腔医学专业随之组建为口腔医学院,隶属于医学部直接领导。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343人,本科留学生14人。专兼职教师2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现有口腔综合治疗机、仿真头模、光固化治疗机等实验教学仪器设备57台件,价值300余万元。临床实习基地5所。

学院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握口腔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方向,立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口腔医学临床操作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口腔疾病诊治、修复和预防工作,具有初步口腔医学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适应性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护理学院

本学院在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系基础上成立的。早在1999年北华大学组建前,原吉林医学院从1985年开始率先在吉林省内开办高等护理专业专科教育,1995年开始护理专业本科教育,2005年9月护理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定为吉林省社区护理自学考试主考院校。

学院现有在校本专科学生及硕士研究生千余名。专兼职教师92名,其中正高职称9名,副高职称30名。专任教师达到硕士化,在读博士3人。设有15个教研室、一个护理学技能实验室和一个护理研究所。近五年来,教师先后获省级教学优秀成果奖6项,校级教学优秀成果奖4项。获吉林市人民政府优秀社会成果一等奖1项。获吉林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编写出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0余部。

学院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先后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韩国公州大学看护系等国内外知名护理院校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并于2006年10月加入了两岸四地“华夏高等护理教育联盟”。同时聘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詹林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彭美慈教授、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姜安丽教授、山东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娄凤兰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药学院

药学院位于北华大学东校区,其前身是北华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现有1个药学本科专业(包括1个临床药学方向)。2002年获得药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得药物分析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得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制药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药学学科被批准为北华大学重点一级学科。现有药理学、药物分析学2门省级精品课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09人、硕士研究生38人。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现有教职工37人,教授及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5人,海外归国人员6人,省优秀归国留学人员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人才1人,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人才1人,硕士生导师8人,校一级学科带头人1人,校学科方向带头人4人,校级学术拔尖人才1人。吉林省优秀教师1人,北华大学师德先进个人1人,北华大学十大青年标兵1人,北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1人。

学院科研工作发展迅猛,成果显著,近5年来,累计发表论文39篇(核心以上),其中被SCI及EI收录19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9项,总经费共计926.3万元。申请发明专利5项,近5年相关研究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主编教材及专著6部。

学院办学条件良好,建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药理学应用实验室,其配套500万元设备完全满足教学科研工作。学院下设药学中心实验室,由药学实验教学实验室和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认证的3个二级科研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和毒理学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药剂实验室)组成。现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高压乳均机、四用流化床、荧光分光光度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透皮吸收仪、喷雾干燥机,16道生理记录仪等实验教学专用的高精尖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值800余万元。学院下设1个北华大学药物研究所,13家校外实习就业合作基地,为学生开展实验、实习、创新等活动提供优良的条件。

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先后聘请日本滋贺医科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天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大政药业等专家、企业家来校讲学,并聘请为学院客座教授。学院还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日本进修学习。现有1人为日本滋贺医科大学客座教授。

经济管理学院

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位于北华大学东校区,是由原吉林林学院的经济贸易系、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的财经管理系和吉林师范学院的城市建设管理法学院于 1999年12月5日合并而成立的。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3人,全日制在校生2511人,硕士研究生31人。办学层次分为:硕士研究生,统招本科生,专升本3年制学生,专升本2年制学生,专科生五个层次。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专任教师81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5人;博士12人,硕士51人;在读博士21人。其中从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留学回校任教人员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校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以上各类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6人。

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还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培训。依托现有教育资源,积极寻求合作办学单位,取得资格认证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先后在我院开办了报关员资格、营销师资格、电子商务师资格认证培训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资本。有600余人参加了培训,合格率达96%。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是吉林地区唯一获得国家教育部、公安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资格认定书(教外综资认字[2002]256号)的合法留学机构,开展高中学历读本科、本科攻读硕士学位等留学项目,同时进行出国前集中语言培训、合作办学、对口升学及留学咨询、材料制作与翻译、代办签证、出境安排等配套服务。从1992年至今,已向日、韩、美、加、澳、新等国派遣留学生600余人。社会招生部分,享受北华大学与国外姊妹校减免学费、入学免专业考试的待遇。

工程训练中心

北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面向全校工科及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工程技术实习和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基地。2008年6月,中心被授予“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中心于2003年9月正式成立。在整合原金工实习中心、电工工艺、电子工艺实习的基础上,利用日元贷款项目资金,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资金和学校的配套资金支持,已初步形成工程技术面宽、实训项目齐全、技术设备先进、教学条件优良的实训基地。

中心现有各类实习设备仪器1157余台套,设备总价值2000余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105台套。可开设出基础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电工电子工艺、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60余个教学实训项目。中心现有实习课程13门,实习课程覆盖我校机械、电气、计算机、交通建筑、经济管理、林学等6学院26个专业,每年接待学生实习5000余人次,40万人时/年。

“十一五”期间,中心专任教师在各类杂志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5篇,其中重要期刊8篇,EI检索3篇,核心期刊5篇;教科研立项32项,其中省级4项,校级17项,中心自筹项目1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专利4项;公开出版教材5部。中心教师在创新与训练基地先后培养300余名学生,并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在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西门子仿真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3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1项,校级立项3项。

北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正处于良好发展时机,我们将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工程技术“大平台”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建设,注重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将中心建设成具有多学科工程技术培养特色和创新精神的国内一流工程训练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位于北华大学南校区。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承担全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目前,在校本科生298人,硕士研究生95人。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全院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2人、硕士生导师9人,中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现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优秀课程。学院资料室藏书近3万册。近三年来,学院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40余项,在国家重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毕业生遍及吉林、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海南等地,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踏实的工作精神,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信息技术学院

信息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北华大学校园网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和网络教学应用等工作。中心下设网络技术部、网络工程运营部、系统管理部、网络教学应用部。

学院现有人员115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教授5人,副教授17人,博士及在读博士8人,硕士和在读硕士42人;学术拔尖人才3人;教学名师1人。是一支融合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媒体技术等多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几年来获国家专利4项,发表论文110余篇,编写出版教材20余部,主持完成科研和教研课题15项。其中学院教师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共发表的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5篇。

学院拥有计算机机房30个,计算机2103台;多功能教室82个;微格教室2个,录音室1个,精品课录播室1个,演播室2个;拥有专业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等设备;同时与联通、电信等企业具有多年合作基础,并在4省7市13所学校建立了稳固的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外语学院

外语学院位于北华大学东校区,其前身为吉林师范学院外语系。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韩语系,现有英语、日语、朝鲜语3个本科专业,英语专业设有师范和非师范两个方向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省级优秀课1门,校重点学科1个,校优秀课程组4个。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004人,研究生140人。教授7人,副教授18人,外籍教师7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3人,17名教师有国外学习深造经历。

学院遵循建设省内有较高知名度、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学院的目标,以质量为立院之基,以科研为强院之路,以发展为兴院之本,坚持“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重,外语知识与外语技能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厚基础,精专业,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服务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几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完成省、部、校级教学科研项目25项,在研省级教研课题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8篇,编写教材、编著15部,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学院重视外语基础知识教育,加强语言技能综合训练,切实保证了所培养学生的扎实厚重的专业功底。学院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一次就业率连年保持百分之百。

英语专业(师范类,本科一批) 英语专业(本科二批)

日语专业(本科二批) 朝鲜语(韩国语)专业(本科二批)

交通建筑工程学院

交通建筑工程学院位于北华大学东校区。现有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3个本科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建筑工程技术2个专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920人。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4个、汽车专业实验室4个,实验室面积3000余平米,设备总值300余万元。土木工程研究所一个、交通工程研究所一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一个,驾驶培训基地一个,“新鲁班”产学研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20多个,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实现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学院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五年来,承担和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各类项目30余项,总经费300多万元。承担横向课题10余项,经费总额100余万元,创造产值1000余万元。在液力传动部件设计与分析、工程设计与新型建材研发、工程测量与工程结构健康检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汽车部件设计与改造、交通规划、交通安全、物流运作与规划、汽车检测与维修、保养等领域积累大量的经验并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并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29篇被SCI、EI、ISTP等收录。

学院是以培养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人才为主的工科学院。多年来,学院积极探索教、科、产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科研促进教学,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大力拓宽专业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院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的毕业生。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六年达95%以上。

林学院

北华大学林学院前身是原吉林林学院,始建于1952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北华大学合校十年来,在学术队伍、实验室、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以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了长足进展。不仅为吉林省林区及国内林业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9年被评为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院也是吉林省林学教育中心。

学院目前设有林学、园林、环境、食品和木材5个系;有林学、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木材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6个本科专业,森林培育、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和木材科学与技术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拥有吉林省唯一的涉林国家林业局、吉林省重点学科和涉林省级重点实验室。有吉林省采育林研究中心、长白山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所、昆虫研究所、森林防火研究所以及林业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学院已建立固定教学实习与科研基地3处,在吉林省内与林业、园林和木材加工部门或企业联建有科研与教学实践基地16处,在沈阳、大连、承德、北京、杭州等地设机动实践基地7处。

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31名;博士22名,硕士43名。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内1人,省高级专家1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创新人才4人,国家林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及省级各类项目评审专家16人。学院特聘中国院中国林科院蒋有绪院士兼职教授,先后多次到学院讲学并指导学科建设工作。

近五年,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林学、园林);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2门;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6项;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3项。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由原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工科)和新办的《软件测试》、《程序设计》两个高职专业、师范理学院计算机系(师范类)合并,组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学院组建之后,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2003年规划的大部分指标都已实现。学院现设有计算机一系、计算机二系和软件工程系三个系,计算机综合实验室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两个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专任教师49人。学院现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软件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软件测试三个高职专业。

来,我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调试员竞赛等,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24项,其中2005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2006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二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3等奖各一项,获省级各类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6项。

通过强化学生个性化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以实践和动手能力见长的优秀学生,我院学生的优秀代表有:

刘湘毅——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十佳”大学生,荣获首届“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同时获得“建昊杯”。(团中央、全国学联)

鲁静轩——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三好学生(全国百名)。(教育部、团中央)

学校主要附属医院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始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科室建制完善、人才梯队合理、技术水平领先、医疗设备精良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74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70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107人。有省重点专科2个,市重点专科7个,有5个学科14个专业为硕士研究生授予点,硕士研究生导师20余人,有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企业医院,是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学院,也是北华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三级甲等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1.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6万平方米。共有职工163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27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67人,中级职称563人,拥有硕士研究生9名,在读硕士研究生46名,博士研究生1名。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是吉林省唯一的一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院。2003年1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医院现为北华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大连医科大学教学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医院共有6个省级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软伤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糖尿病科、骨科、风湿病科。

吉林省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教、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省内“十佳”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在职职工1736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22人,正高级职称130人,副高级职称266人,中级职称600人,有20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人,硕士点12个,硕士生导师25人。

医院投入大量资金,强化科研教学工作,教学上与吉林大学、北华大学、延边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建立了教学基地,每年接纳实习生500人次,进修生350多人次。

其它教学和实习医院,此外学校与大连铁路总院、吉林市中心医院、北京医院、大连210医院、长春市第五人民医院、深圳市蛇口医院和航天航空部所属的711、721医院等上百所知名医院开展了教学、实习合作。

校训、校标


校训释义

崇德:崇尚有德的人。语出《书武成》“崇德报功”。

尚学:尊重知识,追求真理。尚:推崇;尊重。学:学问;知识;学说;学术。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语出:《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学记》“知困,然后自强也”。力行:努力从事,尽力去做。语出《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史记儒林列传》“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崇德尚学,自强力行”,比较贴切地概括了该校的发展历程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从哲学视角看,它反映了该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认知自我的态度方法,体现了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学术取向,自强不息、身体力行的干事精神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哲学概括。

从历史视角看,它反映了原四校的历史沉淀、凝聚和发展,符合学校的自我定位。既是原四校校训及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学校组建以来所积淀成果的总结和升华。

从文化视角看,它反映了北华人在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既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是北华人自强不息,不怕困难,追求卓越,勇于奉献,在困境中崛起精神的真实写照。

本校训形式简单,内涵丰富,好读易记,易于在师生中传诵。

标志设计创意说明

本标志以学位帽为主要元素,配以江水、双环符号和北华大学中英文对照设计而成。学位帽是代表高校的最佳视觉形象,是学识的象征,双环符号代表科研,二者结合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四条江水寓意着原四所高校,于1999年9月合并,它们共同汇入松花江,犹如丰满大坝泄洪齐发,又如原四所高校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实现实质融合,同舟共济、激流勇进。学位帽下的发射构成既是阳光又似太阳,同时又是科技的象征,12个锯齿象征着一年中的12个月。标志整体形式为圆形,它是团结、向心力、凝聚力的象征,同时也象征地球,寓意学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兰色寓意浩瀚、深远和纯净,象征着天空和海洋,也是北国江城的最佳体现。整个标志融思想性、可识性、艺术性、独创性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设计者:艺术学院 侯林副教授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汤永春 校长:刘和忠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谢文义 党委副书记:詹丽萍

副校长:佟成春 曲永印 欧阳军 王乃龙

相关分词: 北华大学 北华 华大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