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包德静

包德静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包德静




画家简介


包德静(半禅):黄山人,幼从新安画派老画师洪震先生习画,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系。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协会员,黄山市美协副秘书长、新安画派研究会会员、水墨艺术画院副院长、黄山中国画研究院特聘画家。

艺术成就


2003年,“献给祖国献给母亲”中国书画名家大展金奖。(南京)

2008年,“钱塘弄潮”中国美术学院山水本科研修班作品展。(杭州)

2008年,“话说黄山”书画作品展“黄宾虹艺术奖”(黄山)

2009年,“皖山徽水”安徽省书画家系列组画创作,作品《黄海晴云》被安徽省文史馆收藏。(合肥)

2009年,十一届全国美展 安徽省作品展。(合肥)

2009年,“盛世风采”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民革中央画院安徽书画作品展。(合肥)

2010年,中国画名家扇面邀请展。(合肥)

2010年,“纪念渐江诞辰400周年暨安徽省美协成立50周年”作品展。(黄山)

2011年,“水墨心象——包德静、聂松中国山水画作品展”。(河南海天艺术馆)

2011年,“水墨徽州——包德静山水画作品展”。(天津南开大学)

2011年,“松风静思——包德静聂松山水画展”(天津逸梵艺术中心)

艺术历程


投拜百里先生门下十八载——记恩师洪百里先生

投拜百里先生门下十八载,一直感受着恩师的那份超然恬淡、和蔼慈善。犹记得入门的第一日,先生没有对我谈起关于绘画上的事,整整半天的时间和我说的都是,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医的有医德,练武的有武德,画画的一定要有艺德。新安画派源远流长、高手众多你学画当谦虚求教,不可为自己的些许小小成就沾沾自喜,而生骄意。”这些话一直伴我至今,令我不敢有片时懈怠。十八年的时间转眼成烟逝去,在先生的教诲和鞭策下,我从对国画的一无所知到略有小成,从十几岁的少年到早过而立的青年,每每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浸染熏陶。

先生1915年生于岩寺上街,祖先生韵澜先生,精岐黄,善鉴赏,家中收藏甚富,与翰林许承荛为善交。先生幼年聪颖深受熏陶,每以父亲包药纸张作画,至少年时期所作六尺大幅《水浒一百单八将》即被川军首领唐式遵高价收购。先生才思机敏深得许承荛厚爱,特从易经“震惊百里”句里取名百里相赐。而后恩师又多次随采白先生前往许翰林初观摩学习历代名家作品。先生作画由宋元入手,至明清新安诸家无不悉心临摹,尝于先生处见其23岁时在许翰林家临摹之渐江《晓江风便图》,笔法谨严、气韵生动,深得渐公神韵。恩师从其表兄汪采白先生习画,更兼黄宾虹先生为其族姐夫常得悉心教授。后来许多书画大家见其作品皆评:“有采白之秀,得宾虹之韵。”先生青年时期多有际遇,张大千之兄,虎痴张善子先生游黄山,至岩寺闻说有童善画猫,觅而见之,大为欣赏,赠之《山君造像》图册,授以画虎诀窍。1937年张大千游黄山,先生即拜之为师并陪同上山写生半月。后张大千先生赴敦煌摹写壁画,曾力邀前往,先生因故未得成行。解放前夕张大千先生欲移居台湾,又致信先生同往,恩师不忍弃家再次未赴,从此一别便未谋面。后江兆申先生回岩寺时看望儿时画友,转告大千先生生前嘱咐:“你回去要找到姓洪的工笔画家,叫他到敦煌看看,一定很有用......”后文革期间先生也因于张大千先生的通信而遇劫难。家中所藏历代名画及写生稿件数柜,皆付之一炬,其余尽数流散。先生也因此而突然中风,卧床不起。弃笔十余载。后经多年汤药调理,先生沉疴尽得大愈。正因为此次劫难,先生豁然而有所得。从此安于淡泊,静心作画。洪老每思大千先生教授人物画时之语:“画罗汉,要有古人《十八罗汉下瀛洲》之情态,喜怒哀乐,形态各异始得众生像”,以书画修身,不理纷杂。先生深居简出,但交往甚广,当今名流多有相处。唐云,赖少其,徐悲鸿,潘天寿,张仃,方济众.......,每处既得其欢,唐云至歙,径直进其家中大呼,“宁愿在你家吃完面,也不愿进饭店”并于洪老即兴合作《松石图》,赖少其题款。先生蛰居家中,靠卖画补贴家用,北京荣宝斋,杭州书画社,灵隐寺常致函购画。中国美协,致函先生入会,先生一笑而弃,CCTV和香港卫视凤凰台,登门拍专题片,先生以怕烦为由一一婉拒。尝对我言,文革之后,心已随那些画作灰飞烟灭了,只愿安安静静地画画怡情。先生为人处事淡泊待人宽厚。每日读书、绘画、散步似乎总是一成不变,简单而极具规律。对络绎不绝的登门求教者,必悉心指点,激励后学,尽情呵护,从未直接否定后生之不是,而多委婉劝导。在别人的眼里,他永远都没有丝毫所谓名人架子,新安画坛对先生的评价也多是“德高望重”四字。而求先生画者众多,或爱其画作、或以画盈利。谈及润笔先生总是略取少许以示意,对诚心爱画之人也多不取一文,以至于先生画价在市面上很低。先生常一笑而过淡然说道:“哈哈,那是身外物,人有爱画之心,我当给之。”常遇诚心爱先生之画,而欲为先生抬高身价之人,却一一委婉谢绝,托言年岁已高,身体不适以不耐繁琐而弃之。身体不晚年洪老专心绘事,所作山水,一改其早年清润之气愈见苍浑,用笔老辣而气韵愈发清远,直至去世之前犹做工笔佛像仕女,飞禽走兽,无不笔墨严谨元气淋漓,诗情画意丝丝弥漫,每每让人钦服。先生以画终其一生至死方辍,笔墨成其永远可游可居之精神寓所。谨以此文悼念我的恩师、新安画派古典主义的最后传承人----洪震先生。

艺术认识


游艺于心——浅论中国画的艺术写生 中国画的意境是画家内在思想的外现,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大自然的体悟。作品是情感的升华、是自我、是心声。笔墨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其中更是富含哲学思想。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是建立在传统人文思想上的独立体,这是中国画的根本性和核心性。笔墨是中国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于技法层面追求思想境界---即透过外在看本质。由此体现出最终的艺术水平,是修为的结果,是思想境界的高度。画家通过和自然的对话交流,最终达到物我统一,从物状象(外观)到笔墨象(内在)生成转化过程。写生是画家到自然中印证的修炼方法,寻找自我真性,提炼合乎于“道”的符号语言。当确定了需要表达的创作意向,寻找到合适的表现对象时,通过仔细的物象观察生发个人情感,使表达的主体承载作者的主观情感。师古与自然的互证,是吸收、溶合、组织、发展。对物象的细致观察,是写生的第一步,“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总结表达对象的特点,具体的物象一定要服从抽象的笔墨,不为形式所困,提取出具有特质的形象符号在复杂的自然形象中找出最简单本质形式(阴阳、刚柔、虚实等)来无限生发,写生应视而不见其表,无用者大胆舍弃,有用处,深入放大刻画,一切都要服从表达主体,通过画面虚实和笔墨的虚实来造境,利用出合理的气眼(如云水、建筑、山石树丛间的空白等)来表现画面的阴阳虚实。在写生中通过移物换景产生理想的空间感,面对实景多用减法,多表现空间,主景多聚密浓,次景多弱化删减,写生完全不等于收集资料,而是要注重通过物象表现画理,表现阴阳、虚实、主次……,物我统一是为情,情的关系是对话,是和谐相处。有我之境是有情有思之境,是情景交融之境。中国画的造境,体现在层次的丰富中,(主体层次,笔墨层次),层次越多境界越高,而层次的具体表现是通过阴阳、虚实、大小、黑白,刚柔…..等无穷的变化来表述的,在画面中制造出层出不穷的对立面,通过对矛盾的统一平衡,来体现情与景的循环溶合,,最终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回归于无的混沌世界。景物和人的统一是由景及情,有感而发,意是感情的升华,寓意于景,最终作品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因而和自然对话的过程是天人合一,自然一统的过程,是从体现个人感情的小我到合乎于“道的”无我大境。中国画的传统性和时代性,都是要在物象中寻找永恒的本质,要在无常中求有常,古意中展新意,古意是“恒”新意是“变”,无常形而有常变。写生就是在自然中找变化,抠本质、取特点,得其意而忘其形。(意是本质,形式表象)作品欣赏

相关分词: 包德静 包德 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