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拜谒沈从文故居和墓地

拜谒沈从文故居和墓地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拜谒沈从文故居和墓地


原文:

湖南西部的凤凰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一条如青罗带的沱江绕城而过,江旁南华山麓,点缀着许多古建筑群和苗族、土家族特有的吊脚楼,使凤凰古城分外妖娆迷人。这里历史悠久,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之称的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就出生在这座古城里。

去年秋高气爽,桔子红了的时节,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山清水秀的凤凰古城拜谒了沈先生的故居和他的墓地。

沈从文故居在凤凰古城南中营街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巷内,一座小巧的四合院,光阴也过百年了。普普通通的一所民宅,瓦檐下的清幽却是独有的。沈先生写的《边城》用过的大理石贴面的木桌放在西屋雕花的窗下,光彩照人。我仿佛看到沈先生还在伏案写作。他晚年爱用“秃笔淡墨”书写,字写得非常劲秀。东厢房的墙壁上悬挂着多幅装裱的字,全是真迹,难得一见。有一个横披,是沈从文那篇有名的《谈写游记》。汪曾祺先生说沈先生“不大用稿纸写作。在昆明写东西,是用毛笔写在当地出产的竹纸上,自己折出印子。”仔细观察,此幅《谈写游记》,好像也是这样写出来的。沈先生一生写了许多著作,在故居摆放的只有不多的几种。

东屋放了一些用旧的橱柜,皆闪着暗红的漆色。近窗处有一把老掉牙的藤椅,缠着线,不捆着点儿,早就散架了。这是沈先生唯一的躺椅。故居老照片上,沈先生坐的就是它。汪曾祺先生说他的这位沈老师“自奉甚薄”,是一句大实话。

离开沈从文故居之前,我站在故居正屋中间久久注目肃立。那儿摆放着一座沈从文形象文雅而谦和的半身汉白玉雕像,雕像的上面贴着一幅沈从文的速写像,雕像前安放着从北京护送来的沈先生魂归故里的骨灰盒。这使我思绪万千,肃然起敬,我诚心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乘一叶扁舟,顺水朝南岸的听涛山漂去,沈先生的墓地就在那里。船在静静的江水中游移,水浪轻响。两岸诸峰摇绿如舞,真是幽翠极了。万名塔、遐昌阁和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的夺翠楼各以风姿迎人。有两个儿童,分立小舟首尾,笑嚷着,以篙击水,全不怯怕。我好像是看见了那个常常进出学塾,在山坡溪岸野玩的少年沈从文。他说“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跑。”沱江的粼粼光影融入他的生命,他的灵感无不发自于水。水一旦浸注笔端,就泻出美丽而浪漫的文章。有人能熟诵沈先生的话:“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凤凰的姑娘,仿佛皆为沈先生用文字画出来的梦境倾心。我把手伸入舷侧的江水里,柔滑的碧流从指缝间软软地淌过。多年前,沈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女士就是坐着这样的小船,把沈先生的一些骨灰细细地撒入沱江中的。我望着温柔清澈的波浪,眼睛湿润了。

沈先生长眠在沱江边的听涛山中,临水极近。沱江秋水拍山流过,大约是可以听见惊涛之音吧。说是墓,其实就是一块立在山林深处的五彩石,周围铺了一些江边的鹅卵石,旁植几株幼松和万年青。五彩石,取故乡的山,上面刻录沈先生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思我思索,可认识‘人’。”我好像听见沈先生在用湘西口音说话。背面,是沈先生的姨妹张充和女士的一幅挽辞:“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字是晋人小楷,是张充和写的,词亦是她拟的,是嵌字格,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这位四妹对三姐夫沈二哥真是太了解了。从16字中,可以读出一个很深的意思:从文让人。沈先生不是道家,他的性格是在沅水边形成的,生命中也就必不缺少水的德行——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侵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在人生种种艰辛境遇中,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

沈先生虽是只读过小学的人,他用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而为世人所赞叹。他成为一个大作家,一个大学者,真是神乎其人! 取女娲氏补天的五彩石来镌他的墓铭,是再合适不过了。

黄永玉先生特地在他的表叔沈从文先生的墓地,亲自书写并刻制一块特殊的石碑:“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古城的优秀儿女们,战死的魂归故里,没战死的,都要落叶归根……

——田野

(选自《当代学生》2009年Z2期)

相关人物介绍: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上文作品与《边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