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白云观窝风桥

白云观窝风桥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白云观窝风桥




简介


窝风桥在白云观山门内,横跨在无水的方池中间。白云观位于西便门西南一公里,是北京著名的道教圣地。

地理位置


进入白云观山门有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桥,名为窝风桥。

进入白云观山门有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身、桥面为叶青石所砌。桥栏采用精美的汉白玉雕刻而成。然而,桥下没有滚滚的流水,也没有深潭,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旱桥,名为“窝风桥”。

桥体结构


窝风桥始建于明代,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后毁坏。1988年再次重修,并立重修石桥碑。桥下两侧各悬挂一枚古代铜钱模型,上有“铜响福兆”四字,钱眼内系一小铜钟。人们向钱眼投掷铜钱(现今用铁片代替),若是击响铜钟,则为大吉大利之兆。这一活动称为“打金钱眼”,已成为北京春节民俗活动之一。

窝风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9.5米,宽3.2米,有四对望柱和三对镂空宝瓶护栏,方池周围有16根望柱及护栏,望柱刻浮云龙腾凤舞纹。这是一座特殊的桥。因为它不是架在河上或者水池之上。它的下面是一个开挖出来的无水方池。它完全是一座旱桥。

得名


关于窝风桥的桥名,有几种解释。关于此桥的来历,有多种传说。

一种称桥名叫甘河桥,《白云观志稿》记:灵官殿其前为石梁,即甘河桥。溯(王)重阳甘河遇仙,全真可以开道也。

其一:相传为记念道教全真派创立者王重阳祖师而建。原来,王重阳祖师于金正隆四年(1159年),弃家外游,在甘河桥遇异人,授以修炼真诀,于是出家修道。后离开陕西,前往山东传道度人,并创立了全真道。后世全真派教徒,于山门后修建“甘河(干河)桥”以记念创教祖师,实属情理之中。如陕西西安八仙宫内亦修有一石桥,名“遇仙桥”。

其二:由于北方风猛雨少,庙外原有座“甘雨桥”,当时人们便在观内修建了这座石桥,取名“窝风桥”;两座桥象征风调雨顺、时有和风细雨滋润苍生之意。

另有说法,王铭珍先生《为白云观窝风桥正名》一文中讲:1931年日本人荒木测绘的“白云观平面图”,图上标明此桥名日“泮桥”,桥下日“泮池”。日本人小柳司气太编写、1934年发行的《白云观志》称:“殿前有石池,谓之泮池,石桥架焉,谓之泮桥。”把窝风桥叫成“泮桥”,不过,人们还是用通俗叫法称泮桥为“窝风桥”。

传说


关于窝风桥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传说明代时,一名王姓僧人认为佛家道教不和,故借宫中太监之势力,在白云观西侧建一座寺庙,取名“西风寺”,想用“西风”驱散“白云”。白云观的道士感到不妙,急想对策,就在山门后挖方池建石桥,池中无水,只为用桥洞抵御西风,制煞西风,化“西风”保“白云”,逢凶化吉。王和尚无奈只得改庙名,白云观从此香火更加旺盛。后来在窝风桥洞悬挂一枚大铜钱,方钱眼上挂一铜钟,游人以铜钱投掷之,打中铜钟者,为大吉大利,民间称之为“打金钱眼”,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民俗娱乐活动。

窝风桥的名称就此传开了。后来,白云观逐渐成了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这座窝风桥也被巧妙地利用起来。在桥洞中悬挂一枚大大的铜钱,钱孔里又挂了个铜钟。游人可以用铜钱(现在用铁片仿制的铜钱代替)瞄准铜钟投掷。击中铜钟发出响声象征大吉大利,福星高照。民间称为“打金钱眼”。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民俗娱乐活动了。尤其是到了春节庙会,这里人山人海,游人纷纷购买铁铜钱,男女老幼排着长队兴致勃勃地“打金钱眼”,为庙会的一大景观。

相关分词: 白云观 白云 云观 窝风 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