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白杨-M导弹

白杨-M导弹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白杨-M导弹


白杨—M导弹是俄罗斯联邦总统的超级秘密武器。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重47吨,长近23米,安装有固体燃料发动机,能以疯狂的速度拔地而起,可以摧毁1万公里以外的目标。而无论敌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拦截,都无法把它击落,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称“白杨—M导弹”为“疯子”的原因。美国人承认,“白杨—M导弹”大大降低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效果,从而使他们的计划产生了混乱。



研制历程


“白杨”-M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后期,它是“白杨”(SS-25)导弹的改进型。1994年12月20日,“白杨”-M导弹进行了首次试射,原计划进行7次试射,实际上只进行了4次。

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谢茨夫靶场“白杨”-M导弹进行了第4次发射试验,也是定型前的最后一次发射。

“白杨”-M导弹系统是俄罗斯导弹制造业历史上第一种自己研制和生产的弹道导弹系统。

研制背景


新军事战略的需要

当今世界,武器装备正向通用化和一体化之路发展,战略武器系统当然也不例外。俄罗斯战略火箭军也希望像海上核力量那样只保留一种导弹系统,以便最大限度地符合时代要求。

美国和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的两大核国家。虽然美俄两国都已宣布自己的核武器不再对准对方,但谁都明白,只需30 s,双方就可重新锁定对方的战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研制和使用拥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战略导弹系统显得尤其重要。

90年代中期,俄罗斯基本完成了从超级大国军事战略向欧亚大国军事战略的转变,明确了作为世界大国之一的俄罗斯拥有全球利益、地区利益和本国利益。由于美国和北约集团在这3个利益层次上都对俄罗斯构成实质性威胁,所以俄罗斯把核遏制作为本国新军事战略的核心。

俄罗斯新军事战略改变了苏联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但多次强调一旦外来侵略由地区性冲突扩大为大规模战争,俄罗斯可以首先使用核武器对敌军事目标实行解除武装的打击。

同时,俄罗斯根据新军事战略的要求,在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上,一方面依靠从苏联继承的庞大核武库发挥有效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制定了到2005年的战略力量发展计划,以研制21世纪新一代陆基和潜射战略弹道导弹。该计划的重点之一就是研制白杨-M导弹。

战略导弹需更新换代

俄罗斯的战略火箭军中,有50%的导弹超过了安全期限。80年代部署的SS-18、SS-19、SS-24和SS-25等战略导弹型号到21世纪初都将超出使用期限。俄罗斯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战略导弹种类曾有11种之多,这对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造成很多问题。

当时,在俄罗斯研究投产的3种洲际弹道导弹中,只有SS-25属于单弹头导弹。在乌克兰组装的SS-24是一种多弹头导弹,1992年仍在研制之中的SS-18的后继型(SS-X-26)也是一种多弹头导弹。SS-25适于携带一种先进的单弹头,并且主要是在俄罗斯组装,因此该导弹成为俄罗斯的当然选择。但SS-25导弹的公路机动系统的发射车太复杂,而且操作和维护费用很高。由于机动发射车操作人员的数目是地下井发射的5~6倍,所以俄罗斯火箭军的编制人数增加了大约数万人。

按照《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Ⅱ)的规定,俄罗斯最重要的两种战略型多弹头导弹SS-18和SS-24最迟在2007年撤除。俄罗斯亟须发展适应21世纪核战略需求和符合STARTⅡ规定的新一代战略导弹力量。

3 发展完全由俄罗斯研制和生产的战略型号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是从苏联继承过来的,而苏联生产战略导弹的工厂有75%是在俄罗斯境外。俄罗斯大部分洲际弹道导弹是在乌克兰制造的,这与俄罗斯的核大国地位不相符。主要战略型号SS-18、SS-24分别由乌克兰的扬格尔设计局研制,由南方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制造。白杨导弹虽在俄罗斯境内总装,但其惯性制导系统也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生产的。因此,为加强战略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的独立性,俄罗斯必须发展全部零部件在俄罗斯生产,全弹在俄罗斯总装的新型战略型号。白杨-M是第1种完全在俄罗斯境内研制、生产的战略弹道导弹。

俄罗斯的白杨-M导弹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研制和发展起来的。

专家分析和部署情况


专家分析

该导弹的主要设计者、莫斯科热力学国家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尤里*索洛莫夫诺夫认为,这是俄罗斯固体燃料弹道导弹进一步改进过程中的重大一步,“白杨”-M导弹可以认为是俄军工企业的新生儿。

设计者们认为,在“白杨”-M导弹系统研制、试验过程中,以及在其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为高防护性的井基和机动陆基发射装置制造了标准化统一的导弹;首次使用了新型试验系统,借助它可检验导弹系统在地面和飞行状态下各系统和组件的工作状态和可靠性,这可大大缩小传统试验规模,减少费用,同时又不降低导弹系统研制和试验的可靠性。

据设计者称,“白杨”-M导弹系统的全部试验都进行得很顺利,此外,在训练场和战备值班中将进行有关的试验工作,全部战术技术性能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俄现已研制出了“白杨”-M的机动型,它安装在8轴牵引车上,现正在普列谢茨克的国家航天试验中心进行相应的试验。

部署概况

俄罗斯于1998年12月首批部署了井基白杨-M导弹。1999年12月俄罗斯部署了第2批白杨-M导弹。第1个白杨-M导弹团建立时,俄罗斯国防部长伊戈尔谢尔盖耶夫亲自参加了该团的建团仪式。根据START-Ⅱ条约,俄罗斯可部署300枚白杨-M机动式导弹。俄罗斯计划从2000年起,每年部署35~40枚,在今后10年内至少需要270枚。在俄罗斯议会批准START-Ⅱ条约之后,它将取代SS-18、SS-19、SS-24分导式多弹头洲际导弹,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的骨干力量。俄罗斯称“白杨-M导弹将是21世纪头30年内保持世界稳定的战略核武器”。

俄罗斯国防部曾准备装备约700枚白杨-M导弹,在前苏联时期沃特金斯克机械制造厂生产SS-25导弹年生产率最高达到60~80枚,按这样的生产率,到2010年俄罗斯有可能装备700枚白杨-M导弹。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计划到2010年装备400~500枚白杨-M导弹,即从1998~2001年每年部署2~3个白杨-M导弹团,2001年以后提高到每年部署3~4个白杨-M导弹团,每一个导弹团装备10枚白杨-M导弹。这一计划要求2010年以前白杨-M导弹的年平均生产率要超过30枚。根据1991~1995年SS-25导弹的部署数量分析,SS-25导弹近几年的平均生产率为每年11枚。而且,俄罗斯国家杜马经济政治委员会主席说,2005年以前的白杨-M导弹年生产率只能达到10~15枚。这意味着到2005年俄罗斯最多只能装备120枚白杨-M导弹,而2005年以后即使达到每年生产40枚的水平,2010年白杨-M导弹的装备数量也将只有约320枚。

装备试验


实验概况

塔曼导弹师此次装 备的2枚单弹头式“白杨”-M导弹,只是该师计划中一个团应配备10枚数量中的1/5。俄方也通报了这两部发射井的地理坐标:北纬51度48分,东经45度39分;第二部发射井的地理座标是北纬51度45分,东经45度41分。在此之前,塔曼师装备有100多枚PC-22(SS-24)型和PC-18(SS-19)型战略导弹。 塔曼导弹师位于俄罗斯萨拉夫州,离萨拉托市仅20多千米的距离。在这里的地下储存着巨大的能量,并且已进行核战备值班30多年。该师为红旗导弹师,曾获得过苏联“十月革命”60周年勋章,前身是歼击航空兵师,出过30多位苏联英雄,现任师长为尤里卡维林少将。卡维林少将生于1956年4月24日,1974年开始服役,毕业于捷尔任斯基学院(现彼得大帝军事学院)指挥系。在首批装备的2枚“白杨”-M导弹中,第1枚为教学训练弹,用于战勒人员的训练,以便充分掌握这一新型武器的使用技巧。所谓训练弹就是除战斗部和固体燃料外,其它组件和设备齐全,所缺设备和组件都配备有模仿器并用相应的重物予以配平,在重量上与实弹别无二致,在教学训练时可演练发射准备到实弹发射的全过程。第2枚为正式列装导弹,但没有安装上战斗部,专家们解释导弹上未配备战斗部的原因是“白杨”-M导弹系统仍处于试验阶段,并没有完全正式定型,首次装备部队进行试验性战备也是研制和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完成了全部试验工作之后,导弹上才能安装上真正的战斗部。现在用于“白杨”-M导弹的核弹头正存放在国防部的特种仓库中,处于随时待命状态。

俄罗斯军方表示,“白杨”-M导弹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飞行技术性能,比国外同类型导弹先进5-6年时间,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防空武器无法将其击落。俄罗斯武装力量将携带“白杨”—M导弹系统进入21世纪。

飞行试验

白杨-M导弹从1994年12月20日开始进行飞行试验,到1997年7月8日共成功地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由于急于部署和研制经费紧缺等原因,白杨-M导弹在成功进行4次飞行试验后,地下井发射型的首批2枚导弹于1997年12月24日开始部署在位于乌拉尔南部的塔吉谢沃导弹基地。1998年10月和12月又进行了两次白杨-M导弹的飞行试验,第5次试验发射后不久导弹就爆炸了,第6次试验成功。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称第5次试验为发射自毁爆炸,第6次为正式装备前的最后鉴定试验。表2为白杨-M导弹的飞行试验情况。

1999年12月14日11时5分(莫斯科时间),白杨-M又一次进行了发射试验。从俄罗斯北部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普列谢茨克试验基地发射成功。当时,俄罗斯总理普京观看了这次发射,显示俄罗斯对该武器的高度重视。

2000年2月9日12时59分(莫斯科时间),一枚白杨-M导弹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这枚白杨-M导弹飞行约8 000 km后,准确击中俄罗斯东部勘察加半岛上的预定目标。

结构特点


动力装置

白杨-M导弹推进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各级发动机的直径均比SS-25导弹发动机大和采用了新的推力向量控制方式。

白杨-M导弹的一子级、二子级、三子级发动机的直径分别从1.80m、1.55m、1.34m增加到1.86m、1.61m、1.58 m,从而增加了推进剂的装药空间。其中三子级发动机直径增大15%以上,推进剂装药空间增加30%。由于发动机燃烧室推进剂装药空间增大,各级发动机的装药量均比SS-25导弹发动机要多。以一子级发动机为例,白杨-M导弹一子级发动机总质量比SS-25导弹增加800kg,但SS-25导弹一子级发动机壳体采用玻璃钢圆筒段和钛合金前后封头,而白杨-M导弹很可能使用质量更轻的有机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白杨-M导弹一子级因不用燃气舵推力向量控制也会减轻部分质量,这样白杨-M导弹一子级发动机推进剂装药量的增加值很可能比发动机总质量增加值还要大。

另外,前苏联在固体推进剂中已应用硝基胺硝酰铵(NH4N(NO2)2)、三氢化铝等高能组分,其中硝基胺硝酰铵在前苏联时期已进行工业化生产,使用硝基胺硝酰铵的丁羟推进剂的理论比冲可达到2653Ns/kg。所以,白杨-M导弹可能还使用了能量更高的固体推进剂。总之,白杨-M导弹三级固体推进系统的能量比SS-25导弹有明显提高,与SS-25导弹相比,总质量仅增加了不到5%,投掷质量却提高了20%。国外有的分析家还认为,白杨-M导弹高能量的固体发动机使其具有快速助推或助推段机动能力,但这一推测尚需要进一步证实。

苏联的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固体发动机主要以燃气舵、空气舵、二次喷射方式等实现推力向量控制,SS-25导弹一子级发动机就采用了燃气舵加空气舵(4个栅格翼、4个稳定翼)的推力向量控制方式。但是图1显示出白杨-M导弹一子级发动机没有SS-25导弹所特有的栅格翼和稳定翼,这表明白杨-M导弹一子级发动机实现推力向量控制的方式不同于SS-25导弹的燃气舵加空气舵方式。

80年代初,前苏联固体发动机柔性喷管技术已经相当成熟。80年代中期,服役的潜地战略弹道导弹直径2.4 m的固体发动机就应用了单个潜入式柔性摆动喷管。纳吉拉泽设计局在80年代中期提出了小型固体陆基机动洲际导弹方案,其三级发动机推力向量控制均采用双向摆动喷管。这就表明该设计局当时已放弃了传统的推力向量控制设计,转向摆动喷管的思路。从以上分析推测,白杨-M导弹的发动机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柔性摆动喷管技术。

.

制导与控制

白杨-M导弹的命中精度至少比SS-25导弹提高近一倍,达到CEP≤350m。而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称,白杨-M导弹的命中精度优于美国精度最高的MX导弹(CEP≤110m)。根据公开文献报道,白杨-M导弹的制导系统与SS-25导弹一样,为计算机控制的惯性制导或自动控制惯性制导。

如果白杨-M导弹应用了机动弹头技术,那么也就很可能应用了前苏联进行过飞行试验的战略弹道导弹机动弹头末制导技术。该机动弹头采用地图匹配精确制导体制,进行地图匹配的探测雷达是大功率毫米波雷达,雷达天线位于弹头侧边。雷达天线与弹头之间用导轨联接,天线与弹头分离时利用轴向力从导轨滑出,以防止产生影响弹头精度的脉冲干扰力。

机动末制导弹头和导弹母体的分离方式与一般惯性弹头相同,弹头飞行到120km高度时,雷达天线开始工作,利用打击目标附近(最大距离约100 km)特征显著的地形、地貌(如河流、湖泊、金属桥、铁塔等)实现目标地图匹配。目标匹配完成后,以高压气瓶为动力源的控制系统对弹头进行调姿和位置修正,然后抛掉弹上雷达天线及高压气瓶,此时弹头位于飞行高度约90 km的再入点。弹头再入后可直接飞向目标,也可进行突防机动飞行。不进行突防机动时,弹头的命中精度为CEP≤60 m,进行突防机动时,弹头命中精度为CEP≤100 m。

下面是机动末制导弹头工作流程:

a) 采用高压气瓶、液压作动筒移动铀238核装置的位置,即以改变弹头质心的方法产生机动飞行的控制力的控制力距,实现弹头的位置修正,弹头尾部还装有8个用于调姿的径向喷管。上述方法有利于保持弹头良好的空气动力外形,避免了采用空气舵方式所带来的许多问题。

b) 采用在大气层外进行目标特征匹配的雷达地图匹配制导技术。这种方法不仅避免了弹头高速再入大气层后形成“黑障区”对地图匹配造成的影响,保证了精度,而且还避免了在大气层内进行地图匹配所需的弹头拉平减速,提高了弹头的突防能力。

c) 可以根据弹头打击区域反导系统防御能力的强弱,预先装定机动程序调整机动范围的大小。弹头最大机动范围是在标准弹道中心直径5 km范围内,可进行纵向机动和侧向机动。该弹头比SS-18导弹所用纯惯性分导式弹头要重得多,质量约1 500~1 600 kg。

弹 头

白杨-M导弹是单弹头导弹,但是它具有改装成可带3~4个分导式多弹头导弹的能力,突防能力很强。俄罗斯多次称,白杨-M导弹弹头具有机动再入能力或特殊飞行弹道,使国外目前研制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难于拦截。美国空军声称,根据其对白杨-M导弹各次飞行试验的监测,还不能证实白杨-M导弹弹头已经进行了机动再入能力或特殊飞行弹道的飞行试验。但是,对白杨-M导弹和SS-25导弹的对比和其他分析显示,白杨-M导弹弹头很可能应用了机动再入技术。

首先,白杨-M导弹的整流罩外形和投掷质量均比SS-25导弹大,而两者弹头的威力大小一样,说明白杨-M导弹的弹头与SS-25导弹弹头有所不同。其次,白杨-M导弹是作为俄罗斯21世纪的陆基标准战略型号,在其研制之初的1993年,美国已经提出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所以白杨-M导弹有应用弹头机动再入技术提高突防反拦截能力的需求。第三,俄罗斯已拥有较为成熟的战略弹道导弹弹头机动再入技术基础,苏联时期曾用SS-18导弹进行过机动弹头的飞行试验。

俄罗斯称白杨-M导弹具有机动再入能力,而美国空军通过对飞行试验的监测认为白杨-M导弹未进行机动再入试验。这说明白杨-M导弹很可能应用的是经过飞行验证的较成熟的技术。苏联曾用SS-18进行过10次机动弹头的飞行试验。

地面设备

白杨-M导弹有两种发射方式:公路机动发射和地下井发射。俄罗斯表示,在21世纪初部署的白杨-M导弹中有90枚是由地下井发射,将置放在改进后的SS-18导弹发射井中。公路机动发射时,导弹借助火药蓄压器从运输发射筒发射。在一子级飞行段靠气动舵和燃气舵控制导弹的飞行,燃气舵装在主发动机喷管处。在二子级和三子级飞行段则通过向喷管扩散段喷入气体和通过有摆动装置的喷管来控制导弹的飞行。

第1辆白杨-M导弹的新型八轴MAZ-79221运输/起竖/发射车(TEL)已于1995年6月交付使用。

性能特点


拥有的战术技术性能优势

“白杨”-M导弹系统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所拥有的战术技术性能优势。该导弹为单弹头式洲际战略弹道导弹,采用多种制导方式,是一种3级固体燃料导弹,既可机动发射,也可固定发射。该导弹长(带战斗部时)22.7米,直径1.95米,导弹发射重量47.2吨,投掷重1200千克,飞行距离将近20000千米,核装药的准确当量虽未公布,但根据某些信息可以确定,弹头爆炸当量约为55万吨,同时命中精度也有较大的提高(圆概率偏差60米)。它是导弹防御系统的克星!

穿越敌方反导弹防御体系

但并不完全是上述这些指标使“白杨”-M导弹系统成为现代化的武器系统,其主要优势是它在穿越敌方反导弹防御体系时的飞行和作战稳定性能。首次使用的3台巡航固体燃料发动机功率强大,这不仅可增加导弹战斗部的重量,也可使导弹能够比其它俄制导弹以更快的速度飞行,大大缩减导弹在轨迹主动段中的时间和高度,同时,数十台辅助发动机、操纵仪表和设备使这种快速飞行很难被敌方预料到,从而极大地提高克服敌各种反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

虽然,在所有的“白杨”-M导弹试射中美国的侦察卫星都极力进行跟踪,但据俄专家估计,美国人至今也不明白,该导弹是如何“跳过“”美电子监测仪器监督系统的。即使美国人事先也接到了这一导弹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参数,但他们也未搞清这一问题。看来,俄在新型武器系统中专用技术的使用不仅仅限于导弹的重量和体积指标上。

安装有准确的引导和控制系统

“白杨”-M导弹上安装有准确的引导和控制系统,由于在这一系统中采用了新技术,“白杨”-M导弹的核武杀伤因素极为稳定,导弹完全没有对电磁脉冲的敏感性,可以毫无问题地发射、飞行并最终击中地球另一端的目标。

可以与任何发射装置进行统一配套

“白杨”-M导弹系统又一个突出的性能是它可以与任何发射装置进行统一配套。该系统可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无需专门建立新的发射装置,该导弹完全可与现有的作战指挥和通信系统兼容匹配,这可使导弹系统装备部队的费用减少一半以上。据称,接纳这一新型武器系统,只需在发射井中安装30%的新设备,其余的稍加改装即可。

相关俄罗斯计划

俄罗斯计划在下世纪初的前10年内部署300-350枚“白杨”-M导弹系统,其中井式发射的90枚导弹将部署在改造后的PC-18(SS-19)导弹发射井中。

采用地下井部署的原因


白杨-M导弹是在SS-25基础上研制的,按照常规,应该采用陆基机动部署方式,但白杨-M优先采用了地下井部署方式, 50%以上的导弹采用地下井部署,其原因可能与地下井发射技术的改进以及公路机动发射系统的不安全和作战保障费用高等有关。

a公路机动部署的不安全性。

陆基战略弹道导弹以机动部署提高射前生存能力是针对躲避第一次核打击而言的,但是公路机动部署方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迄今为止国外洲际弹道导弹中只有SS-25导弹采用公路机动部署,这种部署方式的经验也比较少。

SS-25导弹的发射质量约为45 t,假设导弹与发射筒一起的质量约50 t,按载重系数(上装质量与整车质量之比)为0.5,SS-25导弹的多功能发射车(TEL)满载总质量为100 t级。与此对比,侏儒导弹的加固多功能发射车满载质量也为100 t级(97.6t),但侏儒导弹的发射质量仅16.8 t,假设与发射筒一起的上装质量约20 t,可见,与侏儒导弹相比,SS-25多功能发射车上部过重,易于出现翻车等事故。在1994年,SS-25导弹的多功能发射车就发生过10余次事故,包括多次载有导弹时的翻车事故。因此,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曾被迫限制SS-25导弹多功能发射车的道路行驶速度。白杨-M导弹的发射质量比SS-25导弹还大,而且使用底盘为更长的八轴多功能发射车,所以采用公路机动部署可能有更大的不安全性。

b) 公路机动部署费用昂贵。

由于多功能发射车性能复杂,战略弹道导弹公路机动发射系统除用于作战的代价昂贵外,操作和维护保养费用也很高。SS-25导弹机动部署系统除多功能发射车外还需配备相当数量的作战保障车。其作用如下:

1) 用以指挥和控制远离主基地的SS-25导弹的机动指挥车、导弹测试车、测地车、气象雷达车和用于开挖发射车掩体的作战工程车;

2) 为发射系统全体指战员提供机动生活保障的称为“机动城”的综合设施车队,供24人休息的机动卧车和野炊车等;

3) 在发射系统作战展开时用以保障安全的轻型装甲车。SS-25导弹部署一台多功能发射车所需人员比地下井式发射需要的人员多5~6倍,部署几百枚机动发射导弹就意味着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要增加数万人。

c) 多功能发射车生产厂目前在白俄罗斯。

用于白杨-M导弹公路机动部署的八轴MAZ-79221多功能发射车底盘的生产及发射车总装都是在白俄罗斯的明斯克汽车制造厂,虽然在俄罗斯的库尔干有可能生产这种重型的运载发射车,但是这个因素也会影响公路机动部署的数量。

d) 地下井发射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白杨-M导弹发射所需的准备时间很短,据称一旦预警系统确认战略导弹基地受到核攻击,白杨-M导弹可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内从地下井发射。另外,白杨-M导弹将部署在经过改进的SS-19、SS-18大型导弹的地下井中,为了适应弹径较小的白杨-M导弹,这些地下井要添加钢筋混凝土衬层,这样也会提高井中导弹的生存能力。

白杨-M导弹可与任何发射装置配套。该系统可利用现有的设备,与现有作战指挥、通信系统兼容匹配,这可使装备部队的费用减少一半以上。部署一套新型白杨-M导弹武器系统,只需在发射井中安装30%的新设备,其余稍加改进即可使用。

要点技术


基本概述

РТ-2ПМ1/М2“白杨-М”

代号为ГРАУ 15Ж65,国际条约代号РС-12М2,北约代号SS-27 Sickle B. 井式或机动式三级固体导弹,由莫斯科热工研究所研制。2000年列装。射程11000公里,发射重量47.2吨,长22. 7米,直径1. 86米,投射重量1.2吨。装备威力约80万吨的单弹头 ,圆概率误差小于350米。

“白杨”-M导弹俄罗斯试射成功的新一代“白杨”-M多弹头导弹弹长为22.7米(弹体长17米),弹径为1.95米,射程约1.05万公里,弹头当量为数十万吨到上千万吨不等,具有抗核爆炸拦截能力。从发射试验看,由于导弹采用了大量最新技术成果,其总体性能大大超过“白杨家族”的其他导弹,其战斗性能比俄现有洲际导弹高出50%至1倍,命中精度高1~1.5倍,发射井发射时CEP(圆概率偏差)100米,公路机动发射时CEP300米,在世界同类导弹中也名列前茅。俄军方人士认为,这种导弹可以突破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穿透率为60~65%)。

速燃技术

“白杨”-M导弹是一种3级固体导弹。其第一级、第二级取自SS-20,但采用了大推力速燃发动机技术,第一级还安装了大直径新型速燃固体发动机,推进剂的装填量相当大。第三级是新研制的,采用了最先进的推进剂——复合推进剂丁羟加奥克托金。在结构设计上,该导弹还首次采用了3台巡航固体燃料发动机,使导弹的功率更加强大,具备助推段快速助推和机动助推的能力,能够在飞行初始段很快加速(比同样条件下的液体导弹加速时间缩短近一半),不仅大大缩短了发动机的助推段工作时间,而且整个飞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也比以前的战略导弹大大缩短。新型发动机技术还使“白杨”-M导弹能在大气层内实现关机,从而使天基红外探测器难以发现、监测和跟踪导弹的行踪,有如销声匿迹一般。这样,NMD就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的跟踪和拦截。

变轨技术

导弹的机动变轨就是改变导弹基本上沿着不变弹道飞行的轨道,以有效突破敌防御系统的拦截。“白杨”-M导弹由于采用了新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其飞行弹道已不是普通的惯性弹道,在飞行过程中可机动滑翔,从而多次改变弹道高度。其弹头也具有特殊的弹道,反导系统难以发现和跟踪。在导弹的末助推推进与控制系统中,包括4个互通的燃气发生器。每个发生器有两个喷管,由燃气阀根据控制系统的指令打开或关闭,控制末助推级的飞行和弹头的释放。每个燃气发生器可由发动机按照预设的程序带动旋转,以改变控制力的方向,并实现机动变轨,从而提高导弹的反拦截性能。

分导技术

分导式多弹头就是一枚导弹发射多个分别沿不同轨道飞行、瞄准不同目标的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就是一枚可以产生巨大杀伤效果的炸弹,即使这些弹头被击毁,也可以大大消耗拦截导弹的数量,从而使后续导弹得以突防。有关研究证明,当子弹头数为5~15时,导弹的突防概率趋近于1,就是说,拦截导弹将无从拦截。“白杨”-M导弹最初设计的是一种单弹头导弹,但在投掷重量和其他相关技术上留有改装为多弹头分导式导弹的接口。其目的就是在必要时,使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能成倍增加。即将装备部队的新一代“白杨”-M导弹就是这样一种可携带多枚弹头的分导式导弹——面对铺天盖地的来袭弹头,NMD是分身乏术,难有招架之力。

加固技术

抗核加固技术就是在弹头表面包覆特殊材料,以防止拦截导弹的核辐射、电磁辐射;也可在导弹上采用硬度大的合成材料提高导弹抗击拦截导弹碰撞的能力。

为防止敌在NMD中使用核弹头进行拦截,“白杨”-M导弹弹头采用了多层壳体结构,不仅提高了弹头的结构强度,有效防止在非直接撞击条件下核爆炸效应对其产生的壳体熔化、烧毁、断裂等,还可以吸收、衰减和屏蔽核电磁脉冲等的辐射能量,使NMD很难对其进行拦截。“白杨”-M导弹对核爆炸的失效距离仅为500米,而世界上同类导弹弹头的失效距离为10公里,两者相差20倍!

另外,“白杨”-M导弹的控制系统还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使电磁脉冲干扰失效,使导弹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及飞行的安全与稳定性,有效规避敌方的导弹防御系统。

相关分词: 白杨 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