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白堂乡

白堂乡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白堂乡


平鲁区白堂乡,位于平鲁区东南10公里处,和国家大型企业平朔露天矿毗邻,全村共有291户,1180口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亿元,实现利税258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多元,《山西工人日报》曾以“平鲁有个‘华西村’”为题特别报到了西易村的发展纪实。



乡镇简介


朔州市平鲁区辖乡。1958年建白堂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区境南部,距区府13公里。面积92平方公里,人口1万。木瓜界煤运铁路过境。辖南上窑、白堂、石崖湾、高家沟、马蹄沟、西易、东易、潘家窑、旧安太堡、施庄、太西、上黑水沟、下黑水沟、马鞍山、陶卜洼、白辛窑、党家沟、前进1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糜黍、谷子、马铃薯。乡镇企业以采煤、运输、建材业为主。辛亥革命后第一届国会议员刘芪堂出生于此。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9682

男 5116

女 4566

家庭户户数 2312

家庭户总人口(总) 9291

家庭户男 4737

家庭户女 4554

0-14岁(总) 3564

0-14岁男 1829

0-14岁女 1735

15-64岁(总) 5572

15-64岁男 3009

15-64岁女 2563

65岁及以上(总) 546

65岁及以上男 278

65岁及以上女 26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6753

相关介绍


在二十多年前,西易村还是平鲁一个有名的贫困村。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西易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拥有固定资产上亿元的村办西易煤矿有限公司,全区一流的中、小学、幼儿园;村民住上了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的小别墅;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小轿车,开进了西易寻常百姓家;村里凡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由村集体给予特殊补贴,逢年过节,村里都要为老百姓发放各种补助,每个月都要为村民发放猪肉、牛奶、鸡蛋、大米、白面等等。西易村能发生这样的大变化,归根到底一是靠党的好政策,二是靠年过七旬、强村富民的带路人苗滋种。 从1979年到1986年这段时间,老书记凭借着自己14岁开始下井背炭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矿山管理能力,被聘到白堂乡乡办煤矿当上了矿长,可那时苗老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边指挥生产,一边总是牵挂着自己村里的父老乡亲。而当时的西易村,尽管也有自己的村办煤矿,但是状况却不容乐观,累累欠债高达23万多元,由于拖欠6万多元的工人工资,没有人愿意在西易矿干活。与其说是一座煤矿,倒不如说是一眼“黑洞”更贴切一些。面对这眼无人料理的“黑洞”,面对西易父老乡亲那一双双焦虑而期盼的眼神,老书记的心碎了,一种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使命感促使他于1986年毅然辞职返村,再次接任本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办煤矿矿长。

根据当时西易煤矿的现状,上级领导提出由他个人承包煤矿救活企业,老书记却说:“我回来是想把西易煤矿搞好,给西易人造福,不是为我个人谋利的”。面对那累累欠债、面对那落后陈旧的矿山,老书记没有退却,没有气馁,他走亲访友四处借贷,一边启动生产,一边强化管理,不断改进生产条件。首先清退场上人浮余事的管理人员,强化井下一线管理人员。随后改革了不合理的供炭制度,原来是只供煤矿职工每人每年3吨烧炭,造成村民偷炭、捡炭,今天拿只箩头,明天推个“小车”,村里一片混乱的情景。“为何村里办的煤矿,村民捡炭烧,这是叫端着银碗讨饭吃”。

因此,在他的主张下,实行了西易村村民每户每年供3吨大炭的制度,这一举措深得民心。因为忙于生产和管理,老书记曾连续几十天不回家,连续几天几夜都没有合过眼,曾经多次累倒在他所眷爱的这片黑土地上。为了节约资金增加收入,苗老舍不得吃,舍不得花,一度时期还出了个“三白”矿长的名。吃得菜是白山药豆腐、吃得饭是白面馒头,喝的酒是散装白酒、想吃个炒菜都没有,就这样,经过两年多的打熬,煤矿终于扭亏为盈,全村经济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企业开始有了利润。

相关分词: 白堂乡 白堂 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