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白骨顶鸡新几内亚亚种

白骨顶鸡新几内亚亚种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白骨顶鸡新几内亚亚种


白骨顶鸡新几内亚亚种(学名:Fulica atra novaeguinea)属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是白骨顶鸡的一个亚种。嘴长度适中,高而侧扁。头具额甲,白色,端部钝圆。翅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为短。跗蹠短,短于中趾不连爪,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体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数尾下覆羽有白色,两性相似。栖息于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积静水或近海的水域。善游泳,能潜水捕食小鱼和水草,遇有敌害能较长时间潜水。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为食,其中以水生植物的嫩芽、叶、根、茎为主,也吃昆虫、蠕虫、软体动物等。分布于新几内亚。

中文学名:白骨顶鸡新几内亚亚种

拉丁学名:Fulica atra novaeguine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鹤形目

科:秧鸡科

属:骨顶属

种:白骨顶鸡

亚种:白骨顶鸡新几内亚亚种

命名时间:Rand, 1940

英文名称:Common Coot,Coot



外形特征


白骨顶鸡新几内亚亚种像小野鸭,属中型游禽,成鸟两性相似,头具额甲,端部钝圆,雌鸟额甲较小。嘴和额板白色,头和颈纯黑、辉亮,上体余部及两翅石板灰黑色,向体后渐沾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边缘白色,内侧飞羽羽端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翼斑。下体浅石板灰黑色,胸、腹中央羽色较浅,羽端苍白色;尾下覆羽黑色。幼鸟头侧、颏、喉及前颈灰白色,杂有黑色小斑点,头顶黑褐色,杂有白色细纹,上体余部黑色稍沾棕褐色。

虹膜红褐色。嘴端灰色,基部淡肉红色。胫裸出部、跗蹠、趾及瓣蹼绿黑色,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520 -835 g,♀430 -600 g;体长♂382 -430 mm,♀351- 405mm;嘴峰♂28 -37 mm,♀28 -37 mm;翅♂195 -225 mm,♀190-227mm;尾♂55-80 mm,♀47- 72mm;跗蹠♂50 - 75mm,♀51-72 mm。 (注:雄性——♂;雌性——♀)

生活习性


栖息于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积静水或近海的水域,如湖泊、水库、苇塘、河坝、灌渠、河湾、沼泽地、泛滩和盐水湖,也栖息在城镇中的湖泊和池塘中,能在临时池塘和季节性沼泽地中繁殖,除繁殖季节外,常成群活动,在迁徙或越冬时,则集成数百只的大群。有时和野鸭混群,像野鸭一样整天在水面上游泳,很少上岸。善游泳,能潜水捕食小鱼和水草,游泳时尾部下垂,头前后摆动,遇有敌害能较长时间潜水。

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为食,其中以水生植物的嫩芽、叶、根、茎为主,也吃昆虫、蠕虫、小鱼、虾、甲虫和软体动物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新几内亚中部。

繁殖方式


白骨顶为单配制,在中国扎龙自然保护区4月中旬开始配对,求偶时雄鸟在开阔水面上追逐雌鸟,并发出响亮的“grow grow……”的叫声,围绕雌鸟游泳和潜水。4月下旬到5月下旬在开阔水面边缘水草中营巢繁殖,两性共同营巢,巢材为香蒲、芦苇、三棱草、薹草等,5—9天建成。巢呈碗状,简陋粗糙,建在折弯的蒲草或芦苇上,高出水面3—10 cm,内垫有干草;巢的大小约为27—34cm,内径6—22cm,巢深7—10cm,距水面12—18cm。

5月上旬开始产卵,一直延续到6月初,每天产1枚卵,每窝可产8— 12枚卵,少数卵丢失可以补产,若再被人拾走便会弃巢,卵被破坏亦可弃巢。产下4—7枚卵时即开始孵卵,以后还要产3—5枚卵。卵呈灰白色或青灰色,密布棕褐色斑点。卵的大小平均为53.19 mm×32.21 mm,卵重36 g。孵化期24—26天,每枚卵的孵化期为21天。两性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雏鸟为早成鸟,全身被黑色绒羽,出壳24—36小时后,亲鸟即带领雏鸟下水,雌鸟在前,雄鸟在后,在水草间教雏鸟学习觅食本领,但仍回巢休息。雏鸟6—8周龄可独立生活,55—60日龄长出飞羽,8—11周龄可以飞行,留在双亲领域内到14周龄。1岁开始繁殖,中国北方每年产1窝卵,南方可产2窝卵。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