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八百年前云和月:南宋王朝

八百年前云和月:南宋王朝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八百年前云和月:南宋王朝




图书信息


八百年前云和月:南宋王朝

作 者: 王水法 主编出 版 社: 浙江摄影

出版时间: 2010-4-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806866870

所属分类: 图书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中国古代史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南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人,尤其是生活在昔日南宋都城的杭州人,需要了解南宋的这段历史,了解南宋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南宋英雄豪杰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和英勇壮举。

本书以一种简明、轻松的方式帮助人们了解了南宋的历史情况。

目录


引子

历史选择了杭州

定都杭州前后的赵构(上)

定都杭州前后的赵构(下)

凤凰山上的皇城

六部桥畔的国家机构

中原之痛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

战与和

主战派将领

主和的秦桧

南宋四帝与吴皇后(上)

南宋四帝与吴皇后(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时人向往的临安城

十八城门,帝都的威仪

八十九坊,参差百万人家

官窑瓷器,永恒的千峰翠色

朱熹理学思想

临安城的太学生

勾栏瓦舍,灯火城东夜夜笙

酒肆茶坊,山外青山楼外楼

南宋风骨

南宋画院与西湖十景

南宋园林,一色楼台三十里

临安城的梅花情结

道教宫观,占尽湖山秀

坊问书香,临安纸贵

南宋的国医和国药

浙派古琴的第一缕弦韵

杨万里,映日荷花别样红

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姜夔,夜夜山中

李清照,西湖烟雨不知春

大宋最后的臣子

南宋最后几个皇帝

半湖灯火,蟋蟀平章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崖山海战,南宋最后的悲壮

书摘插图


《宋史高宗本纪六》中说到绍兴八年(1138年),最后一句话是“始定都于杭”。

这一句“始定都于杭”,也是高宗赵构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思考,才被写史者归纳出的。因为就在前一年,也就是绍兴七年四月,赵构视察战事到了建康(现南京)。这也是赵构自建炎元年从建康经过后,第二次重返故地。这一次的视察,是从绍兴六年九月开始的,历时十七个月,、这也是赵构一生中最为大起大落的十七个月。

先说说绍兴七年(1137年)的正月。这个月发生了四件对后来南宋影响较大的事隋:一是赵构在平江府(苏州)下诏“移跸建康”,二是西番(新疆一路)三十八族首领赵继忠等人“来归”,三是秦桧被任命为枢密使,四是两年前派往金国向二帝问候的问安使何鲜、范宁之带回了徽宗、宁德皇后去世的消息。

从这四件事在《宋史高宗本纪五》上的排列来看,第一件事,可以看出此时赵构的有所作为,当时抗战派占了上风,大过年的,高宗依然在前方奔波,激动之下突然说了一句大家意想不到的话:要将战时的首都放到建康;第二件事可以看出,尽管南宋委屈求和,但在其他民族中,它的君国地位与旗帜地位仍然没变,这也是让赵构大喜的。

第三件事,比较复杂了’如果单从后来所发生的事联系来看,赵构坚持的依然是文官治军的传统。尽管在这以前,任枢密使一职的也是文官张浚,但张浚是坚定的抗战派。也许,赵构这时候从抗战派所取得的成绩中已经看到,向金国和谈的资本已经足够了’他要就此了结十几年的战事。但另一个说法是,此时的秦桧,为了钻营,也收敛了“主和”的言行。

第四件事对赵构的打击最大,这也是赵构在得到了金国议和派的信息后,立马又站到主战派一面的缘由。这一天,赵构是“号恸擗踊,哀不自胜”,当场在大殿上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从这以后,张浚也是相当的配合,每—上朝,就像后来的三呼万岁,张浚三跪三呼:皇上啊!你千万不要忘记国破家亡啊!“反复再三”,搞得赵构眼泪汪汪,连清水鼻涕都流了出来。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上未尝不改容流涕”。

绍兴七年(1137年)四月,赵构决定“筑太庙于建康”,将临安城内的太庙改称为圣祖殿。这一改,其实是在向天下昭示,南宋的“行在”将要设在建康。我赵构要与金国血战到底!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太庙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地方,赵构不可能会将“行在”与太庙分开,也不可能将祖宗的祭祀地放在敌占区的边沿上。这也足以证明,当时“行在”建在何处的设想,—直是随着赵构的抗战或和议的立场在改变。或许,没有下列消息,只有张浚的每日“三呼”,赵构是铁心要在建康与金国抗争下去了。

到底是什么消息使得赵构这么快地改变了主意?请看当时的这条诏谕:“金国使来,尽割河南、陕西故地,通好于我,许还梓宫及母兄亲族,余无需索,令尚书省榜谕。”这是一条透出高宗喜气的诏谕,您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当时赵构的喜形于色,“余无需索”啊!金国根本没有什么附加条件。

金国是否这么说的,史料上没有更具体的记录。所以,绍兴八年三月赵构的下面这份诏谕,就是定都杭州的最后宣言了:“昔在光武之兴,虽定都于洛,而车驾往返,见于前史者非一,用能奋扬英威,递行天讨,上继隆汉,朕甚慕之。朕荷祖宗之体,克绍大统,夙夜危惧,不常厥居。比者巡幸建康,抚绥淮甸,既已申固边围,奖率六军,是故复还临安,内修政事,缮治甲兵,以定基业,非厌霜露之苦,而图官室之安也。故兹诏谕,想宜知悉。”

这诏谕的上半段是说东汉光武帝之兴,也是定都洛阳,再是车驾经常往返于前线,最后是秉承天意,上继西汉的辉煌大业。赵构很羡慕这一种做法,这也为下跸临安找到了历史的依据。

接下来说到我这个当皇帝的苦楚,我为了啥?不就是大宋这么一个国家啊。近来又是两次去建康(南京)前线,安抚淮西。如今边界那一带已经安定了''军队也得到了安顿。为此,我复还临安,治理政事,整顿军队。今天我和大家说这话,希望你们不要以为我是厌恶了卧霜饮露的苦日子,想享受内宫的清福。

皇帝将话说到这个份上,也算是苦心孤诣。不过,这中间有一个“淮甸”要着重说一下,“甸”是什么?荒凉的大草地。绍兴八年三月的赵构,议和的宗旨已定,河南即将归还。但赵构这一个“淮甸”词的使用,还是明确地显出了他对淮河流域那一片土地“食之无味”的“鸡肋”心情。

这么说来,临安城内对皇城的大规模建设,应该是从绍兴八年(1138年)开始的。

其实,早在绍兴元年(1131年)的十一月,凤凰山旧杭州府治已经有过一次初具规模的建设,那是赵构刚从绍兴府回到杭州以后。那一次决定增建府治的房子时,修内司是“乞造三百间”的,赵构“诏减两百”。那么是减去了两百,还是减成了两百?

根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来看,是“百楹而已”,也就是减去了两百,剩下—百间,而且还是茅草屋。连赵构所居的御殿,也只是“茅屋才三楹”。绍兴八年以后,就搞大了’“九年秦宰相用事,始作慈宁官。十二年和议成,因作崇政殿。十八年仍名皇城南门日‘丽正’,北门日‘和宁’”。也就是说,绍兴八年到绍兴十八年十年期间,皇城建设已初具规模,皇城南北门的名字,也在这时候确定了。

关于皇城的范围,清时杭州朱彭有一本《南宋古迹考》说得很详细,但这位老先生在考据中引用的是明时徐一夔的《行宫考》,其中的地名现在都没有了。P29-32

相关分词: 八百 年前 云和 南宋 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