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安源中学

安源中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安源中学


安源中学是萍乡市重点中学。学校创办于1962年,校名初称“安源镇民办中学”,1973年2月,定名为“萍乡市安源中学”。它以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办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严谨的学校管理和显著的办学效益而闻名湘赣边。 学校现有39个教学班,2384名学生。有教职员工220人,其中高级教师31人,一级教师5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先进16人,市级优秀、先进34人。



简介


安源中学,2009年安源中学被省政府认定为江西省重点中学。学校创办于1962年,初称“安源镇民办中学”。1970年始办高中,1973年2月定名为“萍乡市安源中学”。它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办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学校管理和显著的办学效益而闻名湘赣边,成了一颗从革命圣地腾起的明星。四十多年来,万余青年从这里走出校门,分赴塞北江南;三千学子从这里步入高校,成为各界精英;这里曾连获七次市高中目标管理一等奖,这里曾四出全市高考文理状元;这里创造了全市恢复高考以来在全省的最好名次(全省理科第七名);这里是全市最早受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奖励的学校……

学校地处城区,又远离闹市,学校校园宽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雅,是莘莘学子的读书胜地。学校占地面积176亩,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含在建),高大的教学综合楼、典雅的电教馆、公寓式的学生宿舍、宽畅的学生食堂等楼馆建筑与标准的田径场、宽广的休闲广场、幽美的植物园之间的摆布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学校现有58个教学班,3758名学生。有在岗教职员工231人,专任教师215名;其中高级教师77人,一级教师7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先进16人。

近几年来,学校依据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依法治校、改革活校、教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工作思路。在人事管理上,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工竞争上岗制,聘优汰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工的工作积极性。德育教育中,学校利用当地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形成了以干部、教师、校外辅导员和家长为主的4支德育教育队伍,开辟了以教学渗透为主阵地的学校、社会、家庭三条德育渠道,建立了以校史陈列室为重点的校内德育基地,以安源近2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秋收起义广场等构成的校外德育基地。学校还积极推行“爱心教育工程”,完善助学机制。1997年,学校的“爱心教育工程”被评为市十件新人新事之一。在学生管理上,学校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半封闭式管理。所谓多层次,是指有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主任和学生自治组织等不同层次的值日检查;所谓全方位,是指包括全天24小时的时间管理与覆盖整个校园的空间管理的立体管理网络,使每个时段、每个空间都有专人负责。在教学管理上,实行过程管理与终极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过程管理就是严格执行《安源中学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及其评估细则,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作出规范要求,并予以量化,每月定期检查、评比、奖励、反馈,充分发挥过程评估的调控功能,有效地防止了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状况,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终极管理就是严格对教师进行期终考评和年终考评,充分发挥终极评估的激励功能。规范化的学校管理,使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有了可靠的制度保证,形成了团结、求实、奋发、进取的校风,敬业、优教、律己、爱生的教风和守纪、好学、友爱、向上的学风,为办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重视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校大胆改革评价机制,除了设置常规的“三好奖”外,还设立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特长奖”、“精英奖”、“百花奖”等。学校定期指导学生举办科技小发明、书法、美术、投影、演讲等各类竞赛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德、智、体、美、劳无所不修,成绩卓著。

回顾历史,功勋长存;放眼现在,辉煌耀眼;展望未来,令人鼓舞。在二十世纪,安中人铸造了无数的辉煌。在二十一世纪,安中人将谱写出新的华章。“让安源中学像安源一样闻名”,是安源中学全体师生乃至万千校友的共同信念和永恒追求。

校 长:邓小波 党总支书记:甘远龙

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办学理念的内涵

一是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就是为人的发展而存在;二是明确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既要有全面性和基础性,也要有个性化。全面性是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能力;基础性是指高中阶段仍属基础教育的范畴,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个性化是指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素质教育,要因材施教,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发展准备条件;三是确立了学校的工作要求——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树立服务育人意识。

2、办学理念的科学理论依据

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中小学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经过学习和探索,学校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素质教育就是人的主动发展,加全面发展,加所有人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要造就终生发展的生命主体。

学生的发展包括思想发展、道德发展、思维发展、智能发展、情感发展、知识发展、能力发展、方法发展等。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报告中说:“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丰富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

高中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面对各种挑战,独立作出判断和选择,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发展、前途、人生作出规划。高中阶段教育不是大学的附属阶段,不能仅仅为升大学作准备,我们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规划人生的意识、创业的基本能力、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

教育就是服务,就是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学习者服务。办学的核心目标就是一切为了学校的主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上述认识,结合学校的历史和现实情况,邓小波校长提出了安源中学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校训:修身、笃学、健体、济世


修身、笃学、健体、济世——这是安源中学的校训。它们不是相互独立的词语,而是一个相互辅佐、循序渐进、辨证统一的整体。它体现了我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严谨的治学特色;它积淀了我校近五十年教书育人的实践经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浓缩了学校对全体师生的殷切嘱咐;它反映了我校对学校教育的深刻认识:在知识传授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强化人文精神的感染与宏扬,要兼顾文化教育和品德培养。笔者对校训的理解和诠释是:

修身——涵养德性

语出《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八条目”。“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应是校训之第一要义。

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说科学知识使人类改造了外部世界,那么德育则铸造了人类自身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德育的优良传统,古人有“德为言之本”的说法,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美德即知识。”可见知识与美德是辩证统一的。修学者如不修身,犹如大海中迷航的一叶孤舟,随波逐流而茫茫然不知方向何在。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做好人;科学知识只有修身者掌握才能给人类创造财富、带来福祉。“修身”,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当代学子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素养。

修身,贵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无论是师长还是学子,修学和修身都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二者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实现报国之梦。正如孟子所说的“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笃学——专心好学

语出《论语泰伯》,“笃”是笃实、笃厚的意思,“笃学”,强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中说: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江泽民在出席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对师生提出了“严谨笃学”的希望。读书做学问,必须要有踏踏实实的态度,要吃得苦,要耐得住寂寞。读书无别巧,苦学才是真。古人说,要“寒窗苦读十年书”,才能“一举成名天下闻”,范文澜先生的治学格言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吃不得苦,耐不住寂寞,方法再好,也是做不出学问的。教师研修是如此,学生学习也是如此。

健体——强健体魄

源于毛泽东体育思想。毛泽东体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第一、体育第一的思想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主要内涵。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就撰写的《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 1951年1月15日,毛泽东就学生健康问题再次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信中说:“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 1952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毛泽东为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中,前人时而把体育排先,时而把智育排先。毛泽东则始终将体育排第一位。毛泽东提出的健康第一,体育第一的主张在历代政治家中是少见的。

校训,是对一校师生尤其是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应力求全面。但浏览诸多校训,极少提及体育。我们认为,将“健体”列为校训之一,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济世——报国兴邦

“济世”是学人的最高境界,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担当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亲人、为家庭、为生活的安康幸福是一种目标,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为获得社会承认和赞许也是一种目标。但这些都是小名小利。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胸怀报国兴邦的大意大利。有了这样一份大义,我们就会坦然面对困难和挑战,就会无私而无畏。就会将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极至,就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最大的贡献。

“修身、笃学、健体、济世”——涵养德性,专心学习,强健体魄,报国兴邦。前三者是要求,互为辅佐,第四者是希望,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辅佐、辨证统一的整体。造就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使之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这就是安源中学的追求。

校舍名称


致思楼

语出《孔子家语致思第八》:“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意即思想、思绪无所不至。吾校雄居龙凤岭,第一教学楼迎门而立,高大宏伟,东西两侧有师长楼与图书馆,实为学子读书之最佳场所。命名“致思”,期望学子致思千里,思接千载,学识广博,将来成就伟业。

至善楼

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第二教学楼倚靠龙凤山,而后依次有架子山、天子山,三山渐次而高,果然胜境。名之曰“至善”,斯望学子学习持之以恒,力求至善矣!

格致楼

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朱熹云:“即物而穷其理。”孔颖达《礼记正义大学》中释:“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推究、研究之意;致,获取之意。“致知在格物”,言获得知识之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实验楼乃科学研究之场所,以“格致”命名斯楼,期望学子本着科学、认真之态度去研究、探求事物之规律,成就学业。

惜粟堂

唐人李绅有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将食堂称之为“惜粟堂”,旨在告诫学子珍惜粮食,不忘根本。

相关分词: 安源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