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安氏太极推手

安氏太极推手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安氏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古代称为“擖手”、“打手”、“揉手”等,是中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战技击方法。安氏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研究专家安在峰先生以易学、中医、太极拳理论结合太极推手方法、按照意拳的练功形式、遵照竞技推手的规则创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科学训练理论体系,是创编者从事三十多年研究的成果和经验。



一、推手概述


太极推手是太极运动的对练和对抗形式,有很高的锻练价值。它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古老的东方哲理,是以上肢躯干为进攻部位,运用掤、捋、挤、按等技法以达到借力发劲,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的一项传统性、健身性的体育运动。经常练习可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对增强体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定义命名

安氏太极推手是以上肢、躯干为攻击部位,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技法以达到借力、发力,使对方失去身体平衡的一项具有对抗性、娱乐性、健身性、传统性的体育运动,是太极推手的高级训练手段。是通过站桩、行步桩、疾步桩、单操手、听劲、化劲、发劲、推手、实作九种修炼系统进行训练的方法。 以上九个修炼系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单纯以功的角度来讲,功由站桩、行步桩、疾步桩而得,由单操手而懂,由听、化、发而知,由推手而熟,由实作而用。通过安氏太极推手练习,能逐步掌握人体在技击格斗中的基本规律,为太极拳技击技术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它是太极拳的一种懂劲功夫,是一项传统的独特的对抗形式。安氏太极推手愈来愈受到国内外朋友喜爱。

(二)创编过程

为了继承和发展太极推手运动,使太极推手技术更加充实、完善;为了提高武术练习者的技击技能和实战能力,使练习者通过练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自身防卫、比赛对抗之目的,编创者将多年的所学及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整理,编创了安氏太极推手。在编创过程中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功用兼备的原则,尽可能地建立起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技术体系。

(三)系统内容

安氏太极推手的体系内容大致上有:推手功夫,其包括站桩、行步子、疾步子、旋窝子;辅助功法,其包括放松功、整理功;操手练习,其包括定步操手(十法)、行步操手(十二路)、疾步操手(十二路)、疾旋操手(十二路);揉手练习,其包括胸部柔化练习、肩部柔化练习、肘部柔化练习、腕部柔化练习;粘手练习,其包括挂掌粘腕、捋带粘臂、双缠粘臂、粘靠粘身、倾压粘身、折叠棚按;劲力方法,其包括发劲、化劲、听劲;基本技术,进手技术、控制技术、断根技术、旋打技术、换位技术;实作应用,其包括发放法、化发法、听化法、引化发法、控打法、散招用法;战略战术等。

(四)锻炼价值

太极推手实质上是中枢神经运动、呼吸运动、和机体骨骼肌肉运动相结合的综合性运动。

太极推手一般采用均匀、缓和、有节奏的腹式呼吸,这有利于改善肺泡通气量,使呼吸深度加大。太极推手讲究蓄劲如开弓,发劲似放箭,采用吸足呼尽的呼吸方法,既节省能量消耗,又提高肺泡气体更换率,为细胞摄氧和用氧提供了方便。不存在氧债问题。因此练习太极拳推手能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练后感到呼吸通畅,头脑清醒。

练习太极推手可以调整中枢神经的功能。现代社会“文明病”威协着每个人,其原因主要是大脑过度紧张,导致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消耗精力。通过太极拳推手的调节,不断地使意识向积极的方向强化,使拳势集中在动作上,就可以做到“恬淡虚无”、“精神若一”、“思想松静”,从而百念俱消、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物我两忘。这时人体处于入静意守和心身放松的状态,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得以放松,呼吸频率随之减慢,血压与脉搏降低。便会感到精力充沛,周身轻松,使人进入一个最隹的生理壮态。可收到健身祛病的效果。

太极推手对心脏血管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我们知道,全身各部骨胳肌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的必要的静脉压力。所以练习太极推手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心肌的营养。

太极推手沾粘连随、劲的发放、步的进退,都需要人体不断地克服重力,在保持位移的状态下完成。这对人体的骨骼与肌肉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太极推手要求“节节松开”、“节节贯串”,这使关节的活动幅度加大,可提高韧带的柔韧性及关节的灵活性。

太极推手是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8种方法和劲力,以粘随不脱、引进落空为技术训练的基本原则,通过练习可获得良好的用劲技巧。能够学会掌握和运用刚劲和柔劲,以刚、柔的变化来巧妙地破坏对方的身体平衡。懂劲之后,可以做倒知人知已,能很快进入技击及太极推手的高深境界。

太极推手的境界是极富诱惑力的,那种潇洒自如,随意收放,顺势一抖,即可使人腾空飞起,这种以四两拨千斤,发人如弹丸,弹指一挥跌丈外,身体微动彼落空的技艺,使芸芸后学醉心不已,奋发忘我,使人乐以忘忧。

总之,太极推手是多功能的,它所具有健身性、艺术性、娱乐性、技击性和医疗性,对不同需求和不同年龄的人们,有着与他们各自爱好相适应的吸引力,倍受人们的喜爱。

二、推手功夫


(一)站桩子

站桩是获得推手功夫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安氏太极推手桩功的十三法,称之为“太极十三桩”。

太极十三桩是太极拳十三个内功桩法,是一种身体保持一定的姿势、神意保持于一定的状态、静止站立的练习方法,也称之为静力桩。经常练习站桩可达到形体放松、神意安然、调节呼吸、内气顺畅、通畅血液、舒和筋骨、温养肌肉、疏通经络,使神经系统得到充分休息、调整和锻炼等效果。还可促进体内各系统的新陈代谢,增强腿部的坚固和柔韧性,改善内脏器官,从而达到养生、祛病、强身和益智的目的。站桩既能使人体平衡发育,调节和增进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又可培养人体本身的所特有的内在力量。站桩可以蓄力于全身,为推手、技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拳谚有“百练不如一站” “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之说。拳理中又有“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的精辟论述。由此可见,站桩是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提高技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太极十三桩是传统的桩功精华,现将其练习方法介绍如下:

1。无极桩 2。太极桩 3。扶虎桩 4。推山桩 5。托塔桩 6。四象桩 7。贯顶桩 8。托抱桩 9。托天桩 10。三体桩 11。两仪桩 12。七星桩 13。五行桩。

这些桩法又均分为低桩、中桩和高桩三种。大腿与地面平行的样势为低桩;大腿与小腿夹角90度至120度的为中桩;大腿与小腿夹角大于120度的为高桩。

(二)行步子

走步子就是在上述十三种静力桩的基础上,在桩势不变的前提下,两腿向前迈步进行行走,在走动中练习的一种练功形式,此功也称之为活步桩。此功也分为低、中、高三势走法。

(三)疾步子

疾步子也是在上述十三种静力桩的基础上,在桩势不变的前提下,两腿向前极力快速地进行跑动,在跑动中练习的一种练功形式,此功也称之为活步桩。此功也分为低、中、高三势走法。

(四)旋窝子

就是在桩势不变的前提下,疾速地进行身体快速旋转,似如飞碟好似飞旋的陀螺。此功也分低、中、高三种势子。也是活步桩的一种。

三、辅助功法


(一)放松功

安氏太极推手常用的放松功有摆动放松、折叠放松、颤抖放松等法。

(二)整理功

安氏太极推手常手的有自然放松整理、拍打整理等法。

四、操手练习


这里介绍的是单操手的练习方法

(一)定步操手(八法)

定步操手是在上述十三个桩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太极推手的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手法进行单独模拟练习的一种方法,此时面前无人要似有人。

(二)行步操手(十二路)

行步操手是在上述十三个行步桩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太极推手的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发、放、旋、打等手法进行单独模拟练习的一种方法,此时面前无人要似有人。

(三)疾步操手(十二路)

疾步操手是在上述十三个疾步桩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太极推手的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发、放、旋、打等手法进行单独模拟练习的一种方法,此时面前无人要似有人。

(四)疾旋操手(十二路)

疾旋操手是在上述十三个旋窝子的基础之上,结合太极推手的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发、放、旋、打等手法进行单独模拟练习的一种方法,此时面前无人要似有人。

五、揉手练习


这里介绍的是两人对操的练习。

(一)胸部柔化练习

一人将手按于另一人胸部进行推柔,另一人做适应的化劲练习。

(二)肩部柔化练习

一人将手按于另一人两肩部进行推柔,另一人做适应的化劲练习。

(三)肘部柔化练习

一人将手按于另一人肘部进行推柔,另一人做适应的化劲练习。

(四)腕部柔化练习

一人将手按于另一人腕部进行推柔,另一人做适应的化劲练习。

六、粘手练习


此法也是一种对操的练习。

(一)挂掌粘腕

一人用手向另一人发打;另一人用挂掌之法粘接其腕的练习。

(二)捋带粘臂

一人用手向另一人发打;另一人用采捋之法粘接其臂的练习。

(三)双缠粘臂

一人用手向另一人发打;另一人用两臂缠绕之法粘接其臂的练习。

(四)粘靠粘身

一人用手向另一人发打;另一人用靠身之法粘其身的练习。

(五)倾压粘身

一人用手向另一人发打;另一人用身体的倾斜之力粘压在其身的练习。

(六)折叠棚按

一人用手向另一人发打;另一人用折叠棚按之法粘接对方的练习。

七、劲力方法


(一)发劲

发劲必须使肌纤维伸缩时间尽可能的短;必须使肌纤维的伸缩之差最大;必须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其方法是:“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见《太极拳论》)。由肌纤维收缩成为一种势能是运动过程。发劲过程是:体内之力的汇聚和传递,它是肌纤维由收缩变为伸张,由紧到松的过程。这还不完全,还有力的“传递”,那就是“由脚而腿而腰”和“形于手指”。“完整一气概括了体内的汇聚和传递的全过程。其做法是脚蹬地、伸腿、长腰、竖脊、悬顶、消肩、展臂、直腕、弹指,全身完整一气,把劲发出去。这个劲是整体劲,极沉重干脆,无坚不摧。安氏太极推手的发劲有1.前冲劲练法 2.抛放劲练法 3.下放劲练法 4.螺旋劲练法 5.缠丝劲练法 6.松弹劲练法 7.抖颤劲练法 8.振动劲练法 9.游荡劲练法 10.靠撞劲练法等。

(二)化劲

化劲是在推手过程中将对方攻击力化掉而不使其力作用在我身上或减弱其攻击力使之对我不能造成威协的一种方法。化劲由粘劲(即:不丢的劲,是利用彼我的合力。)与走劲(即:不顶之劲,主后退,由懂劲而来。)而成。不丢不顶,随感随化,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相济不离,化全在于我顺人被。若能达此境界,则对方虽有千斤之力,也无法使用,所以化劲在太极推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安氏太极推手的化劲也称之为喂靶练习。其常手的方法如下:

1。引化练习 2。顺化练习 3。吸化练习 4。旋化练习 5。沉化练习 6。分化练习 7。柔化练习 8。截化练习9。乱抖化练习等。

(三)听劲

听劲是太极推手以柔克刚和“四两拨千斤”的关健。听劲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以肢体皮肤与对方的接触中对对方来力大小、快慢方向、和作用点的感知反应。由于推手是双方搭手接触,所以相互用力对方都会感觉到,会对对方的攻击劲路有反应。这里说反应而不说感觉,是因为,不懂太极拳的人也能感觉到,但却往往来不及反应就被击出,而反应就包含了感觉和采取的对策。要反应灵敏,必须先将自身上的呆力俗气扔掉,全身放松,静心思索,集中精力于双方搭手的接触点上,做到随曲就伸,粘连粘随,不丢不顶,时刻注意对方的劲路变化,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对对方攻击的感觉、化解、和反击必须是同时进行,否则不能迎击自保,更谈不上取胜。所以听劲训练必须结合对攻击力的化解和反击。

听劲的实质是对对方攻击的判断。彼我搭手,对方欲发劲将我击出,我要防守反击作出准确的判断,判断对方的招法、发力的方向和大小、发力时间和着力点,及和对方后续的劲路。对此要形成一种反射或叫反应。这种反应必须采取在推手中突然攻击的方法进行。要训练凭对方的攻击意念的一闪做出的判断和反应行为。太极推手须直至训练到神会自然听劲的功夫不可。《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说:“不听,就不能懂;不懂,就不能走;不走,不能化;不化,不能发”。由此可知听劲在推手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必须在其正确理解其原理的基础上认真地练好。安氏太极推手掌用的听劲法有:

1。触听练习 2。视听练习 3。神会听练习等。

八、基本技术


(一)进手技术

进手也称为接手或称进击、进招等。它是接近对方,通过穿、棚、挤、靠、索等手段控制对方的一种方法。其包括单进手、双进手、蛇形进手、挤棚进手、靠索进手、棚拉索臂进手等。

(二)控制技术

控制术是太极推手中最常用的基本技术,是在不违犯,如硬拉、硬拖、搂抱、脚勾、踏、绊、跪或单双手抓住对方衣服或双手死握对方等《武术太极推手规则》规定条款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掤、捋、挤、按、采等手法使对方造成身体不能变化及进行反攻或脚根被拔起等被动局面的技术。安氏太极推手常用的控制术有双手捧托两小臂控制、双臂挤托上捧两肘控制、左进手挑腋右手挤腕控制、左进手挑腋右手挤推肘窝控制、左进手挑腋右手挤推大臂控制、左进手挑腋右手挤小臂控制、双进手挑腋控制等。

(三)断根技术

就是将对方之两脚提起,使其站立不稳的一种技法。安氏太极推手的断根方法常手的有:主动断根和被动断根两种。拍按断根法、抄托断根法、摇晃断根法、抖发断根法、颤抖断根法,截肘断根、腹截断根、旋转断根等。

(四)旋打技术

利用旋转力将对方打偏向一侧,失去身体重心的技术,是破坏对方双手打实时,把对方打偏而化解双重的方法。打偏对方的关键是丢一边,给一边,求得虚实。安氏太极推手常用的旋打术有双掌震胸按臂掀肩打偏、右手推臂左臂挑肩右打偏、左臂挑腋右手推肘窝左横打偏、双进手挑腋右横打偏、双进手挑腋左横打偏、双进手前挑腋左横打偏、双手掤托小臂拍肩右打偏、放松右胸左胸给力右打偏、左臂放松右拍肩打偏等。

(五)换位技术

换位术是在推手中一方为了摆脱困境而与对方相互调换站立位置的技术。此技术常用于处理边界问题。相互换位的关键在于步子和身法灵活。安氏太极推手常用的换位术有转身左挒换位、左转带换位、绕步采按换位等。

九、实作应用


(一)发放法

发放法是利用发劲将对方放出的方法。若掌握得当,可将人发出丈外。其关键在于能借力打力,能拔断其根,劲能发得整、发得出,时机掌握的好,否则就打不出好的技术效果。因此,发放应用前,首先要掌握好发劲,掌握好发劲的角度,发劲的时机及断根术等。现将安氏太极推手发放的实作方法介绍如下:

按肩前冲发放法、按上臂前冲发放法、按胸前冲发放法、按胸向下发放法、按肩向下发放法、按臂向下发放法、侧按肩向下发放法、按胸抛放法、按腹上抛放法、按两大臂上抛放法、双进手挑腋右旋打放摔法、左进手右推肘窝左旋打放摔法、双进手挑腋右旋打放摔法、右进手左手挤臂右转打放摔法、双手固臂右旋打放摔法、两手固胸背右旋打放摔法、双手捧托腕拍肩下放摔法、左进手右挤腕右旋打放摔法、左进手右挤臂右捋放摔法、下捋臂放摔法、捋臂挒肘放摔法、转身压臂旋打放摔法、搅肘旋打放摔法、进步反臂旋打放摔法、进步右靠肩放摔法、进步靠胸放摔法等等。

(二)化发法

安氏太极推手的化发法是在推手中把对方的攻击力量化解掉使其攻击力量不能作用在我身上,并在对方失去攻击作用时,我发劲将对方放出的一种反攻方法。常用的有顺化发放、柔化发放、旋化发放、吸化发放、引化发放、沉化发放、分化发放、截化发放、掤化发放、抖化发放、闪化发放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顺化前冲发放、柔化上抛发放、旋化横打发放、吸化拍肩下放、引化前冲发放、沉化上抛发放、分化前冲发放、截化侧旋发放、掤化下按发放、抖化前冲发放、闪化按肩发放等。

(三)听化法

听化发法是在推手中,对方攻击我时,通过感觉,对对方攻击劲的大小、劲路的方向的判断和做出的化解及发放等反应。在推手中,一个完整的攻防技术是听、化、发的相结合,听劲是化劲、发放或反攻的前提。听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化、发的技术效果。听劲听好的关键在于“静”,平时可多做静功的练习,以提高听劲的功夫和化发的技能。安氏太极推手的听化发常用的有三种,若干法。触听化发法、视听化发法、神会听化发法等。

(四)引化发法

引化发法是我用手粘其攻来之手腕,顺其攻来之势和劲力的方向,向我引近,化解对方,使之失去重心前跌时,我再借其跌势,发劲顺之加力发放对方的方法。安氏太极推手的听化发常用的引化发放法有左后引化对方左臂按胸发放、左后引化双手按胸发放、右引化靠肩发放、右引化肩靠放、上引化旋抛放、下引化右捋放等。

(五)控打法

就是在推手中进手控制住对方后,施以棚、援、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技法,进行发打对方,使对方失去身体平衡而摔地的方法,安氏太极推手常手的有控制旋打法、控制发放法、控制快摔法等等。

(六)散招用法

各种各类的散招手法若干种。

十一、创者简介


安在峰:武术家、养生家、作家。 自幼练武、习医,精通武术、气功、散打、推手、中医、美术,擅长写作著书。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文学、理论、学术文章500余篇。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原农民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台北品冠文化出版社、台北大展出版,分别出版他的专著《武术实用摔法大全》《八极拳运动全书》《大鸿拳》《飞花长穗剑》《太极推手秘传》《太极推手绝技》《拍打健身祛病功》《常见病指针疗》《常见病耳穴疗法》《常见病艾灸疗法》《常见病熏洗疗法》等70多部。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他编著的《出招制胜》一书获第七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优胜奖。 他曾多次组队带领参加国家、省、市级的武术比赛,其队员在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得金、银、铜牌100多枚。

徐州人民广播电台、丰县人民广播电视台,《徐州日报》《丰县日报》《徐州宣传》《健身科学》等新闻媒介专题介绍过其事迹,并入选《古丰新歌》《一路风流》《实干家》《太阳下的梦》等报告文学集。已入编《中国太极拳辞典》《中国武林人物志》《中国当代武术家名典》《中国民间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丰县志》等20多种志书。

十二、创者出版的相关著作


创者安在峰出版的有关代表著作有:《太极推手快速入门不求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出版;《太极推手绝技》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年5月出版;《太极推手秘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年1月出版;《太极拳搏击精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5年2月出版;《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出版;《42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杨式太极刀分解教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十三、相关文献


(一)太极推手三步功夫真传

作者:安在峰

太极推手要经过扎己根、去己根、去彼根三步功夫。这三步功夫揭示了功夫长进的规律及修炼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现将其每步功夫介绍如下:

一、扎己根

欲求功夫,必先求扎己根。太极推手功夫把扎己根作为首要问题,因为扎己根是一切功夫之源。自己脚下没有根,就谈不上有推手功夫。太极推手和其它事物一样,非有根基不行。树无根则枯,楼无基则倾。太极推手若脚下无根,就会像无根浮萍,随波逐流,经不住冲击,不仅不能发出整体劲,自身也很难站稳。一旦身体遭受外力,就容易摔倒。如何才能扎己根?最好的办法就是练静力桩。正如王芗斋在《意拳正轨》中所说的“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力为根始。所谓使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太极推手常采用的有13种静力桩。即无极桩、太极桩、伏虎桩、推山桩、托塔桩、四象桩、贯顶桩、托抱桩、托天桩、三体桩、两仪桩、七星桩、五行桩。

十三静力桩是太极拳内功功法,是一种保持一定的身体姿势、神意保持于一定的状态、静止站立的练习方法。经常练习站桩可达到形体放松、神意安然、呼吸匀和、内气顺畅、血液通利、筋骨舒柔、肌肉温养、经络疏通,使神经系统得到充分休息、调整和锻炼等效果。还可促进体内务系统的新陈代谢,增强腿部的坚固和柔韧性,改善内脏器官,从而达到养生、祛病、强身和益智的目的。站桩既能使人体平衡发育,调节和增进生理功能,又可增进人体本身所特有的内在力量。站桩可以蓄力于全身,为推手、技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拳谚有“百练不如一站”,“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之说。拳理中又有“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的精辟论述。由此可见,站桩既能增强体质,稳固根基,又是提高技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1.无极桩

无极桩又称为自然桩,是太极拳内功重要的桩法之一,被历代拳家认为是太极拳的根基。拳理说:“太极者,无极而生也。”练习此桩时身体处于高度放松的状态,意形合一,阴阳相调,无形无象,是一种平衡和谐的内在运动。经常坚持站无极桩,能收到培养元气,放松身体,稳固身体重心,端正身体姿势,增强腿部力量的作用和健身强体的功效。

2.太极桩

太极桩也称为三圆桩,又称浑圆桩。是太极拳桩功中重要的内功桩法之一。经常站太极桩,能收到端正身体姿势,增强腿部力量,稳定身体重心,增强两手劲力,提高听劲的能力作用,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3.伏虎桩

伏虎桩又称按球桩,是太极拳常用的内功功法之一。经常站伏虎桩能收到端正身体姿势,增强腿部力量,稳定身体重心,增强两手之内劲和两手的听劲能力,收到健身强体的功效。

4.推山桩

推山桩又称朝阳桩,是太极拳重要的内功桩法之一。经常站推山桩,可稳固根基,增长功力,提高两手听劲能力,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5.托塔桩

托塔桩又称大字桩,是太极拳重要的内功功法之一。经常站托塔桩,能稳固根基,增长两腿两臂的力量,使身体放松,姿势端正,收到健身强体的作用。

6.四象桩

四象桩也称四向桩或称为侧推桩,是太极拳内功重要的功法之一。经常站四象桩,能稳固根基,增长两

腿两臂的力量和周身的整劲,使身体高度放松,端正姿势,提高两手听劲的技能,收到健身强体的功效。

7.贯顶桩

贯顶桩也称为罩顶桩或上合桩,是太极拳内功重要的功法之一。经常站贯顶桩,能稳固根基,增长两腿的力量,可使丹田之气充盈,全身高度放松,起到健身强体的效用。

8.托抱桩

托抱桩又称养丹桩,是太极拳内功重要的功法之一。经常站托抱桩,能稳固根基,增长腿部的力量,使丹田内气充盈,收到健身强体的功效。

9.托天桩

托天桩是太极拳内功重要的功法之一。经常站托天桩,能稳固根基,舒展身体筋骨,使身体内气周身畅通,可收到健身强体的功效。

10.三体桩

三体桩又名虚步桩,也称手挥琵琶桩,是太极拳内功重要的功法之一。经常站三体桩,能稳固根基,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身体对于虚实的感应,增长劲力;强化两手的听劲能力,起到健身强体的作用。

11.两仪桩

两仪桩又称阴阳桩,也称托按桩,是太极拳内功重要桩法之一。经常站两仪桩,能稳固根基,增强两手内劲及两手的听劲,收到健身强体的效果。

12.七星桩

七星桩是太极拳内功重要的功法之一。经常站七星桩,能稳固根基,使内劲透出体外,增强功力,收到健身强体的功效。

13.五行桩

五行桩是太极拳及太极推手中最为重要的内功功法,是一种不弓不马,介于弓马之间的,取其两者之优,去其两者之劣的桩法。也是太极推手的基本间架。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太极推手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整个太极推手都不能离开这个桩势的基本法则。在推手过程中,尽管动作千变万化,但步子和要领都离不开五行桩。所以有“万法不离其宗”之说。经常站五行桩,能贮劲蓄力,增长功力,稳固根基,有利于发劲,有利于攻防,更有利于健身强体。因此,五行桩是太极推手最重要的功夫,是太极拳推手基本间架,推手中万变不离五行桩势,否则架散劲散。劲散则不稳,必败也。故有“万变不离五行桩”之说。所以,推手必须重点练好五行桩。因篇幅所限,以上桩功的练习方法从略,待另行文介绍。

在练习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选取其中的1—2个桩式或几个桩式坚持不懈地练习,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不要今练这个桩法,明练那个桩法,虽然都练了,但却收不到较好的效果。这也练,那也练,难以保证练习时间,难以达到练习强度。当然,若是时间充足的话,多选练几个桩法也是可行的。

[本文作者(右)与学生一起练习太极推手]

二、去己根

去己根,是在桩功打好根基的基础上才进行修炼的。有根才能去根,扎根与去根是两个层次上的连续修炼过程,不可超越扎根阶段直接练去根的功夫。

去己根不是不要己根,而是在扎己根的基础上(即在脚步稳牢的基础上),尽量使自己的步子更加灵活。改变因站桩(扎己根)而根稳固造成步不灵活的缺陷。这是因为扎己根是在静中求根,是为静中根,静中根在千变万化的推手运动中是满足不了需要的,所以必须去己根。一般人经过练习站静力桩有了根,就不愿去己根。岂不知,静中根不去,动中根就无法练成。

怎样才能去己根,练出动中根呢?

一是要先由大势桩(即低势桩)变为小势桩(即高势桩)。当小势桩练到脚步稳固,周身一体,推拉不动时,可进行行步桩(即走步子)练习。

二是练习行步桩。行步桩就是在不改变静力桩姿势的前提下,两脚慢慢地行走(即所说的走步子)。在行走中,桩势姿势不变,旨在练习动中不变形;还要细心体会是否失根。如有失根,就应再放慢脚步。步幅不要过大。应由慢到快,由小步幅到大步幅,反复练习,不可急于求成。若在练习中能感到步步松活沉稳,步步扎实牢固,直至迈步轻灵,步法干净利落,动如脱兔,静如山岳,则告初成。

三是练习变步。行步桩虽然练就了步子的灵稳,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推手的需要。通常情况下,没有练过变步功夫的,在步子变化中只有速度的变化,而缺少一定的根基,一旦脚步受阻或遇到障碍就不能变,化自如。究其原因,还是步不轻灵所造成的,即没能彻底去掉己根的缘故。变步练习的目的就是彻底干净地去掉己根。变步练习就是一种在不变桩形的前提下,步子无规则的进行各种快速变化的练习方法,或上步或退步,或外跨步或里收步,或侧行步或绕行步。总之,随意变步,变化多端,要在灵活地行走展转反侧之中不失其根。做到起步干净,落地生根,起如风,落如岳。直至练得步子极轻灵又极稳固,变化自如,随心所欲,方为大功告成。

[本文作者(右)在讲解太极推手]

三、去彼根

去彼根,就是在推手中去掉对方之根,也称断根术,是破坏对方根基,使其脚根抬起来站立不稳的方法。是利用棚、捋、挤、按、闪等方法,造成对方身体失去平衡而倾跌的技术。在推手比赛中,无论是对付大力者,还是处理边界问题,或处理顶牛问题,只要想打出技术效果,就必须掌握和运用去彼根的方法。这是因为,在推手中,如果不把对方的根基破坏,是很难将对方发出或击跌的。所以,在推手中,要掌握去彼根之术。其方法种类如下:

1、主动去彼根

主动去彼根,是在对方站立稳固的情况下,我发劲破坏其根基,使其两脚离地站立不稳的技术。主动去彼根常用的方法有:两手左右打肩去彼根、双进手左右转打去彼根、双进手左右挑打拔彼根、双臂挤托两肘上捧去彼根、双手拍胸弹指去彼根、双掌震胸去彼根等法。

2、被动去彼根

被动去彼根,是我将对方引进,利用偏、转、闪、让等方法使对方落空,造成对方身体失去平衡的方法。其常用的方法有:截肘去彼根、肘窝截去彼根、腹截去彼根、旋转去彼根等法。

总之,去彼根要在发劲之先,先把对手的根基破坏,使其脚跟抬起来,站立不稳,这时发劲才会有效果。太极推手的胜负在于破坏对方的平衡。所以在太极推手中掌握去彼根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才能达到太极推手至高的境界。

(二)太极拳论(一)

张三丰 遗著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在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锉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原著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三)太极拳论(二)

作者: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与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辨焉。

(四)太极拳经

作者:陈 鑫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阉辟动静,惟柔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蹇顺参半,进退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若有事焉,勿助勿忘, 日积月累,质而弥光。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避短扬长。神龙变化,畴测汪洋。径路缠绵,至速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方,转接机敏,缓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

不滞于迹,不涉于虚,诚忠而动,节势应机。灵气活泼,浩然神行,虚虚实实,制胜权衡。顺来逆往,神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外引内击,中行无偏,声东击西,左右逢源。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全身透空,处处生拳。至疾至速,缠绕回还,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至极,极小也圆,势如太极,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真传,身体力行,不可空谈。循序渐进,仔细究研,寒来暑往,终跻浑然,其拳即意,其意即拳。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若让他人,人存我亡,急与争锋,能上则上,多占一分,我据形势,能上不上,立见不祥。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慎重,细腻贴帖,中权后动。虚笼诈诱,妙在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实中有虚,预防中变,虚中有实,孰测机关。日中则昃,月满才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迫。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不及为过,过犹不及。

不遮不架,不顶不陷,不软不硬,不脱不粘。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突如其来,人莫知然,只觉如风,摧倒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试为形状,手中有权。引得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便知其隙,隙有可乘,不可不入。失此良机,恐难再得,一点灵境,为君指出,宁可犯病,不可失机。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前俯后仰,立坐卧挺,横竖颠倒,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潜跃皆中,千变万化,难描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日新不已,臻乎神明,浑然无迹,妙手空空。熟能无迹,只在虚空,用力日久,豁然贯通。人能持志,终跻圣位,当知我心,守做一敬。

(五)意拳正轨

作者:王芗斋

(一)桩法换劲

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力为根始。所谓使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若禅学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正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犹然。盖初学时,桩法甚繁,如降龙桩、伏虎桩、子午桩、三才桩等,兹去繁就简,采取各桩之长,合而为一,名曰浑元桩,利于生劲,便于实搏击精打顾,通气学。学者锻炼旬月,自有效果,亦非笔墨所能表达其神妙也。夫桩法之学,最忌心身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累,尤忌扬头折腰,肘膝过于曲直,总以似直非直,似曲非曲为宜,筋络伸展为是,头宜下沉,心宜上顶,闾骨宜直,气宜下沉,心宜静思,手足指尖稍微用力,牙齿似闭非闭,舌卷似顶非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则内力外发,弱者换为强,自不难得其要领也。

(二)锻炼筋骨

力生于骨,而达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灵骨要缩,骨灵则劲实(手足四腕与脖项),则气自然开展,两肱横撑要平,用腕抱开合伸缩劲,两腿用提、挟、扒、缩、趟、崩、拧、裹劲,肩撑胯坠,尾闾中正神贯顶,脊背三关透九宫。骨节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棉,四腕挺劲力自实,沉气叩齿骨自坚。象其形,龙蹲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查其劲,挺腰沉气,坐胯提膝,撑截裹坠,粘定化随,若能得此要素。如遇敌时,自能相机而动,变化无穷,任敌巨力雄伟汉,运动一指拨千斤,所谓身有平隼,腰似书生,动若虎龙,总以虚实无定,变化无穷为准则,自能得其神妙之变化,故郭云深大师常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为奇”,盖即指此也。

(三)用劲

拳术之妙,贵乎有劲,用劲之法,不外刚柔方圆,刚者则坚,柔者灵活,直竖长伸有攻守之力,柔者缩短有惊弹之力,刚则形自方,柔则外方而内圆。伸缩抑扬长短互用,刚柔相济,有左刚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刚,有梢节刚而中节柔,亦有刚实柔虚变化之妙,半柔半刚运使之精,更有柔退而刚进,刚退而柔进,遇虚则柔刚随其后,遇实则刚而柔在其先。无论千差万异,总以中线不失,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横撑开放,光线光芒谓之方,提抱含蓄,中庄生气谓之圆,所以筋出力而骨生棱,凡出手时,用提、顿、撑、抱、坠、躜、裹、顺力逆行,以方作圆。落手时,用含蓄缠绵、滔滔不断,以圆作方。盖圆劲能转顿,开合若连环,若万缕柔丝百折千回,令人不可捉摸,其玲珑开朗,如骏马跃涧,偏面而骄嘶。神采奕奕,壮气森森,精神内固,如临大敌,虽剑戟如林,刀斧如山,亦若无人之境,身如强弓硬弩,手如弓满即发之箭,出手恍如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夫用劲之道,不宜过刚,过刚易折;亦不宜过柔,过柔不进,须以竖劲而则人,横劲吞吐而旋绕。此种运劲之法,非心领神会不易得也。若能操之纯熟,则劲自圆,体自方,气自恬,而神自能一,学者其勿惰。

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不可稍有淤滞之处。骨频灵活,筋须伸长,内须舒放,血须川流,如井之泉脉然,如礼无穷,凡习此技者,非风神潇洒,而无轻浮狂躁,尘伪之气,堪与圣贤名儒雅古相称者,不足学此技也。”

夫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静虚为极至,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以后天补之术,即周天之转轮。盖周天之学,初练时以鼻孔引人清气,直人气海,由气海透过尾闾,旋于腰间,盖两肾之本应在于腰,实为先天之第一,诸脏之根源,于是则,肾水足矣,然后上升督脉而至九宫,仍归鼻间,以舌接引肾气而下,则下腹充实,渐渐结丹入田,此即周天之要义,命名周天秘诀,学者勿轻视之。

(五)养气

养气练气虽出一气之源,然性命动静之学,有形无形之术,各有不同,盖养气之学不离乎性,练气之学不离乎命,神即是性,气即是命,故养气之术须由性命参人。夫性命之道,非言语笔墨所能述其详也,况道本无言,能言即非道,故孟子云:“难言也。”今以难言而强言之,惟道本无也,无者天地之源万物之根。人有生死,物有损坏,道乃永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而能包罗万象,有天地弥满、六合塞充、乾坤混合、宇宙性命之学,亦即天地阴阳也。然欲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心为君火,动为像火,君火不动,像火不生;像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神自清,清而后心意定。故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像寂静方成真,常使气通关节敏,自然精满骨神存,若能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天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物寂则气眠,气眠则万物无生,耳目心意俱忘,即诸妙之园也。如对镜忘镜,不忱于六贼之魔,居尘超尘,不落于万缘之化,诚能内观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达观其物,物无其物。三昧俱悟,即是虚空,空无所空,所空欲空,空空亦无,大抵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乱之。故言神者不离性气者,不离命,若影随形,不失毫厘。

(六)五行合一

五行者,生克制化之母,亦即万物发源之本也。如世俗之论五行者,则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谓之相克。此朽腐之论,难近拳理,而亦知拳术为何物。又曰: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此论似亦有道理。若以拳理研究之,当两手相击时,岂能有暇而及此也,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余实在不敢相信,况敌之来势,逐迭更变,安有以生克

之说,能制胜之理,此生克之学,欺人误人谬谈之甚也。若能不期然而然,莫知击而手足已致,尚不敢说能制人,如以脑力所度,心意所思,出手论招,操技论套,是门外汉也,不足以谈拳。盖拳术中所谓五行者,换言之: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即浑身之筋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绵,筋骨如钢之意也,四体百骸,无处不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性属木,故曰木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游宫娇蛇游水,犹水之流,行踪无定,活泼随转,其性属水,故曰水力。发手如炸弹之爆裂,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性属火,故日火力。周身圆满敦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土力。凡一举一动,皆有如是之五种力,此方属五行合一也。总之,神合劲合光线合,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非形势相对谓之合,甚亦哉!六合之误人也,学者慎之慎之。

(七)歌诀

歌诀者,拳术之精粹也,若能参透其意,究透其理,自然得道矣。心愈专、意昧三、精愈坚、气愈安、神愈鲜,此学技五大要素也。浑灵身一贯,形具切忌散,周身用力无处不圆满,取内圆外方之意,始终不懈。

拳出如流星,变手似闪电(变化迅速、神捷果敢),舌卷齿要叩(舌髓肉之梢,肉为气之囊,舌卷气降,注于气海,又能接引肾气,结丹人田,齿为骨梢,叩之骨坚)。

头顶如悬磬(头为六阳之首,五关百骸,莫不本此,头顶若悬,三关九窍易通,自能白云朝顶,一点灵光顶头见,亦禅学之要素也)。两目神光耀(精光收缩而尖锐),鼻息耳凝敛,心目宜内敛(以鼻作长呼短吸之功,耳目心作收视反听之用)。腰转如滑车.进足如钢钻(灵敏活泼,进躜夺位),提裹扒缩,滚锉兜撑拧(动静须有此力)。手足指抓力,毛孔如生电(指为筋梢,扣则力自充,周身毛发为血梢,血为气之胆,毛孔不睁,毛发不坚,则血不充,血不充,则气不振,气不振,则力不实,力不实,则必失战斗力)。

(八)交手经法

人之本性,各有不同,有聪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恒心者,有沉着精敏者,更有奸滑阴毒者,其性不同,其作为亦因之而异,如技术之击法亦然,有具形而出,无形而落,败势而往,发声而来,干变万化,不能尽述。须以功力纯笃,胆气放纵,处处有法,不期而然,莫知至而至,身如快似马,手动速如风。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交手时,有人似无人之境,头要竖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实,两肱撑起,两腿夹起,白头至足,一气相贯。胆怯心虚,不能取胜,不能察言观色者,亦不能取胜。总之敌不动,我沉静,敌微动,我先发。所谓打头之要,亦击其先者也。不动如书生,动则如虎龙。发动似迅雷,迅雷不及掩耳,然所以能胜敌者,皆在动静之间,动静,已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其动静也。手要灵,足要轻,进退旋转似猫行,身要正,目敛精,手足齐到定要赢,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拔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在中心, “拳打丈外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间,手出如巨炮响,足落似树栽根”,眼要毒,手要奸,步踏中门,躜人重心夺敌位,即是神仙亦难防。 “用拳须透爪,用掌要有气”,上下意相连。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两足重量,前四后六,用时颠倒互换,大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足进后足随,前足有定位,以前步作后步,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做后之前步,以后步做前之后步,前后无定位矣。左右反背如虎搜山,乘势勇猛不可挡,斩拳迎门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鹘落龙潜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丹凤朝阳势为强,云遮天地日月交,武艺相争见短长,三星对照,四梢会齐,五行俱发,六合弥结,勇往前进,纵横高低,进退反则。纵则放其力,勇往而又返;横则裹其开合而莫挡;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意;低则缩其身,而身若有躜捉之形。当进则进摧其身,当退则退领其气,至于返身顾后,亦不觉其为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亦不觉为左右矣。进头进手须进身,身手齐到法为真,内要提,外要随,打要远,气要摧,拳似炮,龙折身,发中要绝随意用,解开其意妙如神,鹞子人林,燕抄水,虎捉绵羊抖威风。取胜四梢都要齐,不胜自有怀疑心。声东击西,指南打北,上虚下实,灵机自揣摩,左拳出,右拳至,单手出双手回。拳由心窝去,发向鼻尖前。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糜。两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身如弩弓拳如弹,弦响鸟落见奇鲜。遇敌犹如身着火,打破硬进无遮拦。何为顾?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即是处。计课精度化,动转用精神。心毒为上策,手狠方胜人。何为闪?何为进?进即是闪,闪即是进。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一寸间。静如处子,动如雷电,肩窝吐劲,气贯掌心,意达指尖处,气发自丹田。按实用力,吐气开声,遇敌来势两相交,风云雷雨一齐到。

(九)龙法

龙法有云,云龙五现,曰沧海龙吟,青龙探海,乌龙翻江,神龙游空,神龙缩骨。其为物也,能刚能柔,能伸能降,能隐能现。不动如山岳,动之如风云,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沧,浩气如四海,玄曜如三光。度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长短。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进为退,以退为进。有直出而则入,斜进而竖击。柔者而惊抖,刚未而缠绕。缩骨而放劲而落。缩即发也,放亦即缩。甲欲透骨而人髓,发动意在数尺间。

(十)虎法

虎法亦有六,曰猛虎出林,怒虎惊啸,猛虎搜山,饿虎刨食,猛虎摇头,猛虎跳涧。揣其性灵,强而精壮,横冲直撞,两不排山,猛进猛退,长扑短用。如刨食若摇头,犹狸猫之捕鼠,头顶爪抓,鼓荡周身,起手如钢锉,用斩抗横兜顺,落手似勾杆,用劈搂搬撤撑,沉打分拧,伸缩抑扬。头要撞人,气要袭人。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宁叫一思进,莫叫一思退,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犹如生龙活虎,吟啸叱咤应山摇,其壮哉如龙虎之气,临敌毫不虚,安有不胜之理哉。总之,龙虎二法,操无定势,势犹虎奔三千,气若龙飞万里。劲断意不断,意断神连。非口传心授,莫能得也。聊写其大意,未克其详述。

(十一)意拳正轨

意拳之正轨,不外古势之老三拳,与龙虎二气。龙虎二气为技,三拳为击。三拳者,践、躜、裹也。践拳外刚内柔有静力(又曰:挺力),曰虚中,以含蓄待发之用。躜拳外柔内刚,如绵裹铁,有弹力,曰实中,乃被动反击之用。裹拳刚柔相济,有惊力,曰化中,乃自动之用。任敌千变万异,一惊而即败之,所谓枢纽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相关分词: 安氏 太极 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