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12月19日,位于合肥市西郊四里河。1969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撤销,作物研究所也随之撤销。1970年筹建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组。1973年成立安徽省农林科学院,农业组改建为农业研究所。1978年正式恢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研究所更名为作物研究所。截至2009年年底,作物研究所下设小麦、油菜、豆类、甘薯、栽培、花生、芝麻、品种资源与利用、农业现代化共9个研究室,一个蒙城综合试验站和所办公室、财务科、科技开发中心(注:玉米研究室于2008年11月迁出成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玉米研究中心)。全所有在职职工91人,其中科技人员55人(高级职称31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11人),科技管理人员6人,工人30人;另有离退休职工51人;博士6人,硕士17人,大学本科23人,大专7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综合试验站站长4人。

作物研究所主要从事小麦、油菜、大豆、甘薯、玉米、花生、芝麻等作物的遗传育种、耕作栽培和品种加工利用等以及农业现代化研究工作,是安徽省和国家小麦、油菜、大豆、玉米、甘薯等作物育种攻关的主要单位,建有“农业部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拥有固定资产988万元,各类用房3500m2 ,试验地20多公顷。拥有超低温冰箱、超速离心机、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人工气候箱、近红外谷粒分析仪、蛋白质快速测定仪、气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40余台(套),研究设备和技术手段先进,具有承担高新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等项目的能力。作物研究所在优质油菜、高产小麦和夏大豆育种等领域的研究居全国领先水平。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属所级农林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百强所;2007年列入安徽省首批“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单位。作物研究所在安徽全省建立科学试验、示范基地10多个,总面积达666.67公顷,使科学研究联系生产实际,科研成果面向基层,科技开发更有潜力。

据不完全统计,自“六五”起,作物研究所共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204个、省级科技项目239个、院市级科技项目102个、国际合作科技项目20个。先后育成作物新品种80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15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14个。获院(市)级以上奖励90项,其中国家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二等奖1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ZL97125803.1)1项,公开专利1项。选育出的各类作物新品种在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666.667万公顷,创造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88篇,其中在国家级学报和Sci收集的论文66篇;参与或独立编写专著近70部。共接待22个国家65次131人来所考察、讲学和科技交流;派出22人88次前往28个国家进行考察访问、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攻读博士学位。

2009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和服务“三农”等方面均取得新的进展。2009年,作物研究所共承担国家和省级重要科研项目68项,其中上年接转4项,新上24项,累计合同经费3727.3万元,新增合同经费2330万元,实到经费1270万元。主持的“矮败小麦应用的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参加的“矮败小麦创新与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获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矮败小麦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江淮区域小麦高产高产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品种审(鉴)定,1个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安徽省主要旱作物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建设任务通过第三年考核。1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1人被评为第二批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为第七批后备人选。波兰、美国、荷兰等国12人次前来访问交流。作物所推荐的波兰专家(Malgorzata Jedryczka博士获2009年度国家“友谊奖”。先后派出科技人员11人次赴瑞士、法国、美国、秘鲁、以色列等国进行学术交流,研修学习和洽淡合作。主持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会议8次,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2篇,其中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6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独立著作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