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前身为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始建于1935年,是该校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2004年7月更名为农学院。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合理的师资队伍和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管理干部和农业高级专门人才。



简介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前身为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始建于1935年,是该校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2004年7月更名为农学院。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合理的师资队伍和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管理干部和农业高级专门人才。

办学特色


学院着力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农业推广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毕业生适应在农业科研与教育单位、农业行政和事业单位、农业和种子企业以及涉农单位工作。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先后成立了实验和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有:教学实验农场、“合肥高科技农业园”,并与省万源农垦种子公司、省农垦下属农场、丰乐种业、省种子公司及各市县种子公司、农业推广中心、农业示范园等单位合作成立了实验、实习基地,拓宽了学生的实践场所。

办学成果


学院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校院学生社团。院学生分会、《农苑》编辑部等学生社团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培养共通能力的阵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加强。学院01-03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截至2004年8月,我院04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75%,其中01-04届毕业生考研情况较为喜人,录取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6%左右,居全校前列。

学院将加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重视发展本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振兴地方经济培养人才,为“三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博士和在职博士生6人,硕士和在职硕士生11人。学院拥有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点(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个硕士点;现有农学本科专业(含农学、种子工程2个方向),在校研究生、本科生730余人。目前,学院正在积极申报烟草专业。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省“十五”攻关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8项,获农业部丰收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村科技二等奖等12项。

专业设置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作物育种、种子研发、种子生产、种子贮藏加工、种子检验、种子营销、种子管理和贸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种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企业和单位从事与种子有关的技术与设计、研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与技术、作物育种、作物栽培、植物病理、农业昆虫、农业机械化、种子生理生化、种子生产、贮藏加工、检验、经营管理以及企业运作需要的成本会计、市场营销、商法、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受到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研发、种子生产、贮藏加工、检验、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科研创新、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种子生产与经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础知识;

3.具备种子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4.熟悉种子产业管理的国内外政策和法规;

5.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有较强的调查研究、组织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能力。

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生态学、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种子生产学、种子贮藏加工学、种子经营管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

主要实践环节:作物育种学实习、作物栽培学实习、种子生产学实习、种子贮藏加工学实习、种子经营管理学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论文(设计)。

最低学分要求:最低修读310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250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60学分。

毕业标准及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为四年,修业年限为3—6年,农学学位。

专业建制时间:2007年。

人才培养


农学专业(含农学、种子工程2个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作物栽培、作物遗传育种、耕作与农业生态、农业推广、种子科学与技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作物种子学、耕作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推广学、种子检验、加工、贮藏及营销、农业经济管理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作物生产、种子生产、检验及营销、农业教育、农业科研等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以及相关涉农单位的工作。

烟草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作物科学与技术、烟草遗传育种、烟草栽培、烟草调制、烟草分级与检验、烟草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烟草生产、烟草加工、烟草经营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烟草生产、烟草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育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烟草病理学、烟草昆虫学、烟草栽培学、烟草育种学、烟草调制学、烟草分级、烟产品营销学、机械学原理、烟草检验。

就业方向:可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烟草生产,烟草企业经营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自主创业以及相关涉农单位的工作。

草业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草业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以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草业生产与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生产技术改进、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草坪牧草育种学、草坪牧草栽培学、草地环境评价、草坪学、草地生态学、草地管理学、草产品加工与贮藏、草地资源学、草坪牧草种子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农作学等。

就业方向:可在草业、畜牧业、农业及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草业科学研究、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农业行政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等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以及相关涉农单位的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草业科学、生态学、动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硕士学位。

下属机构


种子教研室

种子教研室成立于1979年。1985年申报成功并招收种子专科(二年制)。2000年申报成功并招收种子工程高职专业(三年制),该专业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1年开始招收种子科学与技术方向研究生。2008年申报成功并招收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本)。

种子教研室,传承老一辈教师的优良品德和作风,学习农学种子界教授专家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团结,认真,和谐,奋进”,逐渐形成了现有8人组成的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学研究团队。

种子教研室目前主要承担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等专业的“511”种子学系列课程的理论、实验、实践等教学任务。“511”种子学系列课程指的是5门小课、1门大课和1门前沿课,5门小课为: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种子生产学、种子贮藏加工学、种子经营管理学,主要针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为专业核心课程;1门大课为作物种子学,主要针对农学类专业开设,为农学专业核心课程;1门前沿课为作物种子专题,主要针对农学类专业开设,为专业选修课程。

近年来,在校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种子教研室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进展。副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等10部,主持省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0多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近10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校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坛新秀1人。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项目2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200多万元,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对外开展了种子科技培训、种子质量(仲裁)检验、参与种子质量纠纷处理等社会服务活动。2010年种子教研室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

种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是校院共建的研究教学型实验室,面积为120m,拥有种子生理生化和种子品质检测等一系列先进仪器设备,如快速粘度仪、PCR仪、超低温冰箱、高速冷冻离心机、沉降值测定仪、电泳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智能低温低湿样品储藏箱、智能人工气候培养箱、电子精密天平、电热鼓风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电导仪、数显恒温水浴锅、酸度计、超声波清洗器、旋风磨、自动数粒仪、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电冰箱等。仪器设备总价值300多万元。

种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是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教师、研究生和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等专业本科生从事相关科研试验的主要实验室之一。实验室有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环境优雅,为教师、研究生做试验和本科生实践教学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

粮食作物教研室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粮食作物教研室于安徽农业大学1935年建校时成立。其前身为安徽农学院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室。是我院成立最早的教研室之一。经过多年的科研和教学实践,教研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科研队伍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近5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研项目20多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论文50多篇。

教研室现有教职工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目前主要承担农学、烟草、种子工程、农村区域发展、资环、茶业、园艺等专业及相关专业《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总论》、《作物栽培学概论》、《作物栽培生理》、《粮食作物栽培学专题》、《农业生态学》、《耕作学》、《精细农业》、《农业信息技术》、《农学概论》、《农学概论II》、《农业概论》等课程的理论教学、 实验、实习教学任务。

作物育种教研室

安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教研室于安徽农业大学1935年建校时成立。其前身为安徽农学院作物育种教研室。是我校成立最早的教研室之一。经过多年的科研和教学实践,教研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科研队伍和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物育种教研室目前在职教职工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实验师1人。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科技成果


姓 名 成果名称 授奖或鉴定单位 奖励等级
鉴定结论

黄义德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 省教学成果奖(1) 二等奖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 校教学成果奖(1) 一等奖

黄正来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 省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 校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姚大年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
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安徽省教学成果
二等奖
(第4完成人) 二等奖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
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4完成人) 一等奖

周可金 硒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影响及富硒技术研究(第1) 合肥市政府 科技进步奖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第2) 安徽省教育厅 省教学成果
二等奖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第2) 安徽农业大学 校教学成果
一等奖

专业培养


农学专业(含农学、种子工程2个方向)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作物栽培、作物遗传育种、耕作与农业生态、农业推广、种子科学与技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作物种子学、耕作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推广学、种子检验、加工、贮藏及营销、农业经济管理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作物生产、种子生产、检验及营销、农业教育、农业科研等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以及相关涉农单位的工作。

烟草专业

烟草专业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作物科学与技术、烟草遗传育种、烟草栽培、烟草调制、烟草分级与检验、烟草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烟草生产、烟草加工、烟草经营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烟草生产、烟草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育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烟草病理学、烟草昆虫学、烟草栽培学、烟草育种学、烟草调制学、烟草分级、烟产品营销学、机械学原理、烟草检验。

就业方向:可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烟草生产,烟草企业经营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自主创业以及相关涉农单位的工作。

姚大年,男,汉族,1955年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首批高校学科拔尖人才,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品质改良。1980年安徽农业大学技工班毕业留校,在农学系任教辅;1989年安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农学系种子教研室工作,任助教、讲师;1998年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返校后任副教授、教授。

2005-2008年受学校委派去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挂职,任副总经理,并兼任丰乐农科院院长。

2000年以来,主要承担《种子生产学》、《农学专业英语》、研究生《高级种子学》、《作物种子专题》等课程;主持或参加省级和校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参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种子生产学》(副主编)等。

在国内较早从事小麦品种淀粉品质及糯性变异的研究。1995年以来,在小麦遗传育种、品质改良及种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发表一批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小麦品种淀粉性状、面条和馒头品质、糯小麦、戊聚糖和脂肪氧化酶等。2003年获中国粮油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0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高影响力作者”称号。

2000年以来,在小麦品质改良、良种繁育、小麦生产技术推广及糯小麦等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和合肥市科研项目等国家、省(部)和市级科研项目10多项。

2001年以来,主持或参加的科研和教研项目获得省(部)和市级科研和教研成果及奖励9项,包括教育部科技成果1项、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及三等奖1项、安徽省宿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宿州市科技合作奖1项。

现任领导


党总支书记

汪凤莲同志,中共党员,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

学院院长

姚大年,男,汉族,1955年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首批高校学科拔尖人才,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品质改良。1980年安徽农业大学技工班毕业留校,在农学系任教辅;1989年安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农学系种子教研室工作,任助教、讲师;1998年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返校后任副教授、教授。

2005-2008年受学校委派去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挂职,任副总经理,并兼任丰乐农科院院长。

2000年以来,主要承担《种子生产学》、《农学专业英语》、研究生《高级种子学》、《作物种子专题》等课程;主持或参加省级和校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参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种子生产学》(副主编)等。

在国内较早从事小麦品种淀粉品质及糯性变异的研究。1995年以来,在小麦遗传育种、品质改良及种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发表一批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小麦品种淀粉性状、面条和馒头品质、糯小麦、戊聚糖和脂肪氧化酶等。2003年获中国粮油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0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高影响力作者”称号。

2000年以来,在小麦品质改良、良种繁育、小麦生产技术推广及糯小麦等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和合肥市科研项目等国家、省(部)和市级科研项目10多项。

2001年以来,主持或参加的科研和教研项目获得省(部)和市级科研和教研成果及奖励9项,包括教育部科技成果1项、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及三等奖1项、安徽省宿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宿州市科技合作奖1项。

副院长

常成,博士,副教授,农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分子育种岗位科学家,安徽“115”创新团队成员之一,安徽遗传学会会员。1999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被保送为本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小麦籽粒硬度、PPO活性的分子机制,并取得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2篇被国外SCI期刊收录。2005~200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小麦CKOX、PEBP-like基因变异对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及QTL定位。2007年回本校参加工作至今,从事小麦优质、高产等性状研究及遗传改良,期间主要探索小麦穗发芽、高产相关性状、适应性等性状调控的分子机理,并取得较大进展。研究期间主持或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5篇被国外SCI期刊收录,参与中麦11小麦新品种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