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


杞县人是不应该感到羞耻,反而应该感到光荣的。他们那位忧天的祖先哪里是什么庸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哲学家。试想,当所有的人都在心安理得地过日子的时候,他的眼光却超出了身边的日常生活,投向了天上,思考起了宇宙生灭的道理。

作品名称:杞人是一位哲学家

作品出处:街头的自语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周国平

成稿日期:1998年11月

国家:中国

语言:中文(简体)



作品原文


河南有个杞县,两千多年前出了一个忧天者,以此而闻名中国。杞县人的这位祖先,不好好地过他的太平日子,偏要胡思乱想,竟然担忧天会塌下来,令他渺小的身躯无处寄存,为此而睡不着觉,吃不进饭。他的举止被当时某个秀才记录了下来,秀才熟读教科书,一眼便看出忧天的违背常识,所以笔调不免带着嘲笑和优越感。靠了秀才的记录,这个杞人从此作为庸人自扰的典型贻笑千古。听说直到今天,杞县人仍为自己有过这样一个可笑的祖先而感到羞耻,仿佛那是一个笑柄,但凡有人提起,便觉几分尴尬。还听说曾有当权者锐意革新,把“杞人忧天”的成语改成了“杞人胜天”,号召县民们用与天奋斗的实际行动洗雪老祖宗留下的忧天之耻。

可是,在我看来,杞县人是不应该感到羞耻,反而应该感到光荣的。他们那位忧天的祖先哪里是什么庸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哲学家。试想,当所有的人都在心安理得地过日子的时候,他的眼光却超出了身边的日常生活,投向了天上,思考起了宇宙生灭的道理。诚然,按照常识,天是不会毁灭的。然而,常识就一定是真理吗?哲学岂不就是要突破常识的范围,去探究常人所不敢想、未尝想的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吗?我们甚至可以说,哲学就是从忧天开始的。在古希腊,忧天的杞人倒是不乏知己。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赫拉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都认为天是会毁灭的。古希腊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则根据陨石现象断言,天由石头构成,剧烈的旋转运动使这些石头聚在了一起,一旦运动停止,天就会塌下来。不管具体的解释多么牵强,关于天必将毁灭的推测却是得到了现代宇宙学理论的支持的。

也许有人会说,即使天真的必将毁灭,那日子离杞人以及迄今为止的人类还无限遥远,所以忧天仍然是可笑而愚蠢的。说这话的意思是清楚的,就是人应当务实,更多地关心眼前的事情。人生不满百,亿万年后天塌不塌下来,人类毁不毁灭,与你何干?但是,用务实的眼光看,天下就没有不可笑不愚蠢的哲学了,因为哲学本来就是务虚,而之所以要务虚,则是因为人有一颗灵魂,使他在务实之外还要玄思,在关心眼前的事情之外还要追问所谓终极的存在。当然,起码的务实还是要有的,即使是哲学家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杞人因为忧天而“废寝食”倒是大可不必。

按照《列子》的记载,经过一位同情者的开导,杞人“舍然大喜”,不再忧天了。唉,咱们总是这样,哪里出了一个哲学家,就会有同情者去用常识开导他,把他拉扯回庸人的队伍里。小国之缺少哲学家,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作品鉴赏


杞人忧天,从我们见到这个词那天起,我们就开始嘲笑杞人胡思乱想,天下居然有这样可笑、愚蠢的人,天塌下来离我们太远,这哪里是杞人应操的闲心!这种不必要的荒诞的忧虑,着实让我们嘲笑了几千年。周国平的文章简直就是当头棒喝,让人猛醒,原来我们正在暗杀一个天才、一位哲人。

每当我们仰望浩渺的天空,面对奥秘难测的寰宇,我们便想起许多有关的诗文警句,如屈原《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庄子天下》:“南方有畸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堕不陷,风雨雷霆之故。”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这些诗句都曾经激荡过我们的心绪,从远古的祖先到今天的我们,都希冀从这深奥莫测的宇宙中,寻觅到无法从身边获得的启示。我们在嘲笑杞人的同时却在惊叹张若虚的神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感慨李白的思索:“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赞赏苏轼的遐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杞人同样应得到我们的敬重,正像作者所说:“当所有的人都在心安理得地过日子的时候,他的眼光却超出了身边的日常生活,投向了天上,思考起了宇宙生灭的道理。”的确,宇宙始终是一个谜,它等待着人们用智慧去探索,激励着人们去思考。

1994年7月,出现了万古奇观 ——彗木大碰撞。如此想来,有朝一日发生“彗地之吻”、“小行星同地球之吻”的事情不是不可能的。杞人忧天,真成了预言,所以很多科学家正沿着杞人的思维,去寻找解救天塌下来的支柱,有人预测,一旦发现有一棵小行星可能要威胁地球,就可以利用人类已掌握的空间技术在小行星尚未接近地球时,先去拦截这颗小行星,只要设法稍稍改变一下它的轨道,这颗小行星就不会再撞上地球,这样,我们的忧虑涣然冰释,同时我们也为之振奋,“杞人忧天”的时代已过去,代之而来的是“杞人胜天”了。

文章不仅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提出了问题,同时对人们已习惯的见解提出了大胆质疑,想别人未想之事,发别人未发之意见。周国平先生的思想是对前人知识的一种升华,可以说比前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种新的见解是智慧的闪光。当今创新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周国平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例文。我们再也不能像古人那样对有异议的人施以嘲笑,使创新的萌芽被淹没,被葬送,而应去思考他的超前思维,善于培养、浇灌这种奇花异葩。这样,杞人变成庸人的悲剧就不会再发生,代之而来的是无数的杞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

周国平的文章表现出一种思维的审美超越,化平庸为神奇,令人眼界开阔,思路开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哲学硕士、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诗集《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自传《岁月与性情》、《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