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儋耳

儋耳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儋耳


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内。《吕氏春秋》《汉书》《山海经》均对其进行过引用。苏轼著有同名诗歌《儋耳》。

作品名称:儋耳

创作年代:宋代

作品出处:《东坡七集》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苏轼



古代地名:儋耳


儋的读音:Dān。汉置儋耳郡,唐改为儋州。民国设县。旧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县西北。今天的儋县在海南省的西北部,人口71万(1991年)。

“儋耳”得名由来:据《汉书》记载:“儋耳者,大耳种也。”《山海经海内南经》注:“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正德琼台志》引《异物志》说:“儋耳之曰,镂其皮,上连耳匡,分为数支,状似鸡肠,累耳下垂。”《儋县考》说:“其人耳长及肩。”这种说法有夸张之嫌。现代大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说:“儋耳之名初见《吕氏春秋》。”那时还没有行政建制。郭沫若在《说儋耳》一文中说:“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助语,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载:“儋耳:古代北方国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即此国也。又按:‘儋耳’有南北之分,上注为北‘儋耳’;南‘儋耳’又名离耳,汉元鼎六年(指前111年)内属,称儋耳郡。”

自然地理


儋州市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构成。丘陵占76.5%,滨海平原占23.13%,山地占0.37%。南部属山地和丘陵地带,西南属平原阶地地及火山熔岩台地,东南部为沙壤土,海拔多在100—200米之间,中部为河流冲击平原,北部主要为玄武岩和第四纪的海相沉积层,海拔在5—10米之间,境内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

儋州市境内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西南部的纱帽岭海拔752米,为境内最高点。境内大小山峦160座,多在东南部。

儋州市全境大小河流36条。其中发源于境外流经境内的有:南渡江、珠碧江和文澜河;发源于境内的有:北门江、春江、光村江、大江和山鸡江等5条。地表年径流量达189亿立方米。全境海岸线长225公里,且曲折多海湾。

主要海湾有:后水湾、儋州湾和洋埔港。主要海岸港口有:洋浦、 干冲、白马井、新英、海头、排浦、峨蔓、英沙、顿积、神充等。其中洋埔港湾阔水深,建有万吨级深水码头,是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

松涛水库

松涛水库源发自五指山流经白沙进入儋州境内。全库水面面积130平方公里,库容33.45亿立方米,集雨面积1496平方公里。库岸线长达544公里,水域主要航线66.5公里,其中南丰至白沙牙叉港约39公里,南丰至松涛大坝约27.5公里。

松涛水库始建于1958年,费时10年建成,是我国最大的土坝工程之一。高81.1米,长760米,将奔腾的南渡江水截在南洋和番加洋河谷里。它把南渡江上游两岸1400平方公里地区的雨水蓄存起来,通过各级渠道联结着一大批水利工程,组成统一的灌溉系统,松涛水库浇灌着海南岛西部和西北部的大片土地。

自然资源 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水源丰富,年降雨量一千八百到二千毫米,海南省儋州市境内的松涛水库容量三十一点九亿立方米,水利灌溉条件好,有蕴藏量相当丰富的石英砂、油页岩、花岗岩、火山灰、重品石等十多种矿产。有海参、红鱼、鱿鱼、松涛鳙鱼、墨鱼、石斑鱼、对虾等600多种水产品。

矿产资源 比较丰富,土地肥沃宽阔,气温和,年均气温23.30C,海南省儋州市受台风影响少而轻;海岸线长二百二十五公里,港湾众多,浅海和滩涂面积达三十万亩,水质好,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前景广阔。

旅游资源 以得天独厚,国家级重点文物东坡书院及兰洋温泉、两院热带植物园、“八一”通天园莲花山观音洞、松涛水库、兰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或逐渐成为海南岛的旅游热点。

苏轼诗歌:《儋耳》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儋耳

创作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作品格律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 ●⊙○●●○△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 ●●○○●●△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这首诗的韵脚是:十灰;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作品赏析

儋耳即今海南儋县。1093年(元祐八年)宋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以讥刺先朝的罪名贬官惠州(州治在今广东惠阳),1097年(绍圣四年)再贬儋耳。1100年(元符三年)正月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政局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有利于元祐党人的变化,已死的追复原官,未死的逐渐内迁。六十五岁高龄的苏轼于五月内迁廉州(州治在今广西合浦),《儋耳》诗即作于此时。这首诗表现了他初得诏书时的欣喜之情,抒发了风烛残年,万念俱冷的深沉感慨。

首联写一阵雷雨之后的黄昏时刻,作者独自登高,凭栏远望。霹雳,疾猛之雷。古人常以雷霆之怒,霹雳之威喻皇帝的威怒,这里既是写实景,也是以霹雳收威暗喻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朝政更新。“暮雨”的“暮”,也是含义双关,暗示以前朝政的昏暗;“开”,表现了他对徽宗的幻想,以为朝政从此清明,徽宗刚继位,想清除朝廷的党争,似乎将大有作为,苏轼当时还不可能看清他的真面目。《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也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四句几乎可作“霹雳”句的注脚,表现了同样的幻想。崔巍,山高貌。对句刻画了诗人凭倚栏槛遥望的神态。出句抒发的是欣喜之情,对句的“独”字则表现出孤寂之感,为尾联作好了铺垫。

颔联写登高所见,既是写眼前实景,又是象征时局。这是全诗最好的一联,被方东树誉为“奇警”(见《昭昧詹言》卷二十)。霓即虹,《埤雅》:“虹常双见,鲜盛者雄,其暗者雌。”夏天雨后多出现虹霓,是眼前实景;但作者不以彩虹入诗,而以暗淡的雌霓入诗,这是有寓意的。五月苏轼得到诏书时,迫害元祐党人的章惇、安惇、蔡京、蔡卞,已受到台谏的排击,“雌霓云端下”正象征了政敌的失势。雄风,帝王之风,与“庶人之雌风”相对,语出宋玉《风赋》。儋耳四周皆海,雄风来自海上,这既是写海风之快意,又是暗喻内移诏命的降临。

颈联记双喜临门。一是野老之喜,苏轼初到儋州,遇上连年灾害,1100年(元符三年)喜获丰收。苏轼与海南人民休戚与共,野老的喜事就是他的喜事。二是诗人之喜。苏轼谪居海南,无时不盼望北归。就在这年的正月七日,他还感慨说:“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犹未赦虞翻。”(《庚辰岁人日作》)贾让是汉哀帝时人,曾上治河三策,其中。七策是引黄河北入海。苏轼在元祐年间(1086-1094)也多次提出类似的主张,不被采纳。1099年(元符二年)黄河再次决堤北流,他的主张得到了应验。虞翻是三国时吴人,因得罪孙权,被长期流放交州。苏轼此时总算“赦虞翻”,赦书已到,逐臣即将北归,他的心里十分高兴。

尾联写以后的打算,说年事已高,只要能吃饱饭,有栖身之地,就再无奢求了。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有“但使残年饱吃饭”语,上句即用其意。《庄子秋水》载坎井之蛙语:“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庄子是讥井蛙的浅薄,但后人却以“专一丘之欢,擅一壑之美”表现“轻天下,细万物”的隐逸思想(陆云《逸民赋序》)。苏轼的用法与此相同。他晚年思想很矛盾,由于政治上一再遭受打击,经常发出“心似已灰之木”(《自题金山画像》)一类的感慨。但其思想深处仍是“报国心犹在”(《望湖亭》),“少壮欲及物,老闲余此心。”(《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诗的末句虽略赚消沉,但全诗的基调正如清人汪师韩所说:“崷崪雄姿,经挫折而不稍损抑。浩然之气,于此见其心声。”(《苏诗选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相关分词: 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