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相对富裕程度

相对富裕程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相对富裕程度




基本概念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反映某一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的居民收入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水平的综合富裕程度。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用“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来表示,特称为“中郡富强指数”。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指标体系包含五类三级22个指标,见表1-1。五类指标包括人口类指标、居民收入类指标、公共服务类指标、地区发展类指标、财政统筹类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居民收入类和公共服务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地区发展类和财政统筹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统筹发展部分。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在指标体系中,强调:

①以人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为基准。

②突出居民收入,还统筹考虑与居民收入相关联的工资、储蓄、消费等因素。

③突出居民富裕,还统筹考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

④不仅强调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还强调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统筹能力。

⑤地区经济发展是提高地区富裕程度的物质基础,财政统筹是弥补因经济发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 差异。统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统筹体现了市场和政府的两种力量、地方和中央两个层级在提高富裕程度和强国富民工作的两个积极性。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计算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用中郡富强指数来表示,中郡富强指数体现了地区的强国富民情况,中郡富强指数的计算过程是:

①利用公开的资料,整理、甄别、核实每一个参与监测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客观性。

②数据标准化处理。用每个地区的原始数据与全国的人均数据的比值来无量纲化处理。

③本课题监测评价中采用综合指数分析和分类坐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目的是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

把指标分为居民富裕**(居民收支类、公共服务类)和统筹发展**(地区发展类、财政统筹类)等二**四类,每类选取主要的指标,进行相应的分析,最后综合评价。采用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坐标,分析不同类型地区的相对富裕程度特征。

各省相对富裕情况


全国各省区以其地市州盟的人口比重为权重,加权得到省区的相对富裕程度。除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等四个直辖市外,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最高的前五个省区是: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省区相对富裕程度的中郡富强指数超过全国平均值100的省份有8个,比上届增加2个;低于75的有4个,比上届减少5个;差异性比上届缩小。

各地市盟相对富裕情况


在甄别、核实的基础上对全国318个地市州盟(除19个直辖市和副部级城市)进行了相对富裕程度的监测评价。全国318个地市州盟(地区17个,市268个,州30个,盟3个)中相对富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有42个,占总数的13.21%;人口1.77亿,占全国地市州盟总人口13.41%。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具体是:东部地区26个,中部地区5个,西部地区8个,东北地区3个。全国相对富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前十位是:广东东莞市、新疆克拉玛依市、广东佛山市、江苏苏州市、广东珠海市、江苏无锡市、广东中山市、浙江舟山市、浙江温州市、江苏常州市。

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在东部沿海地区呈网络分布,在其他地区呈点状分布。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东部沿海率先发展型、区位优势综合发展型和资源优势综合开发型。

全国相对落后地区有108个,占33.96%,比上届少24个,主要分布在西中部,西部80个,中部24个,东北部3个,东部1个。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呈现“洋葱头”形状,不是“橄榄形”,相对发达地区数量少,相对落后地区的比例很大。

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采用人口、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地区发展和财政统筹等五类三级22个公开客观数据,将指标分为居民富裕**(居民收支类、公共服务类)和统筹发展**(地区发展类、财政统筹类)等二个**,使用综合指数分析和分类坐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地区相对富裕程度分A+、A、A-、B四个等级和Ⅰ、Ⅱ、Ⅲ、Ⅳ四个类型。监测评价是一个比较客观实用、以人为本、以人均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要调控手段的监测分析体系。根据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等级和类型,可以非常直观地考察出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差异性,并为区域统筹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导向。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要根据公共服务水平的全国差异性分成不同等级和标准,确定基本的保障性等级标准并进行保障性财政转移支付,消除绝对落后现象。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工作是针对地区富裕程度而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分析,为各地区的“强国富民”工作提供坐标,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统筹区域发展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系统的、量化的导向。

富裕程度的表达方式


富裕程度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

①用人均地区经济总量,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等。综合性概念比较强。

②用人类综合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报告中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的参考指数。其计算主要参考三个指标,一个是预期寿命,二是教育方面的指标(包括毛入学率和识字率),三是人均GDP值。

③用人均居民收入,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

④用居民储蓄和消费,如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

⑤用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消费结构方面的指标,也是反映居民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指标,它等于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支出之比。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恩格尔系数越小。国际上,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在中国,恩格尔系数有失真现象。

⑥用人均实物,如人均用电量、百人拥有汽车数等。数量简单,可比性比较差。

⑦发展水平也可以用一些社会指标,如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基本保障覆盖率等等。社会公共服务受财政投入的影响比较大,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均财政支出、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等指标来表达。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中郡富强指数)等级依据指数大小分A+、A级、A-级、B级等四级,各级规范:

A+级:125以上,全国相对富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

A级:125-100,全国中等偏上地区;

A-级:100-75,全国中等偏下地区;

B级:75以下,全国相对落后地区;

A级和A-级是全国中等水平。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中郡富强指数)类型可以用“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来分析。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类型分Ⅰ、Ⅱ、Ⅲ、Ⅳ类,各类规范:

Ⅰ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Ⅱ类:居民富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Ⅲ类:居民富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Ⅳ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坐标为全国地区统筹提供导向。不同类型地区的统筹方式不同。

相关分词: 相对 富裕 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