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吴武陵

吴武陵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吴武陵


吴武陵(?—835) 初名侃,信州人,一说贵溪人,一说上饶人。系吴面力之子。唐元和二年(807)举进士,拜翰林学士。吴元济叛,武陵遗诗晓之,元济不悟。裴度东讨,韩愈为司马,武陵数因愈献计,决贼必亡。太和初,为太学博士。后出为韶州刺史。以赃贬潘州司户参军,卒。武陵著有书一卷,《新唐书志》诗一卷,《全唐诗》并传于世。



人物生平


吴武陵,(约784一835),初名侃。江西贵溪人(注:唐时贵溪建县,属信州,明清时属广信府,府治在今上饶,但1983年后贵溪划归鹰潭市,故说是信州人没错,但如今仍说是上饶人则不妥当。),祖籍河南濮阳,因他父亲吴勔热爱贵溪山水,由河南来贵溪定居。唐元和二年(807)进士,拜翰林学士。元和三年,因得罪权贵李吉甫流放永州,与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相遇,“两人意气相投,同游永州山水”(《新唐书吴武陵传》)。元和七年,吴武陵遇赦北还,柳宗元不在赦归之列。他们在永相聚时间长达四年之久,来往甚密。 吴武陵北归长安后,曾主持北边盐务,太和初(828)入为太学博士。太和中出任韶州刺史,后遭权贵构陷,贬为潘州司户参军。

一生坎坷


一生坎坷,无异于柳宗元。他复归长安后,曾向宰相斐度陈述柳宗元的不幸,“西原蛮未平,柳州与贼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旧唐书吴武陵传》)。在给工部侍郎孟简的信中说:“古称一世三十年,子厚之斥十二年,殆半世矣。霆砰电射,天怒也,不能终朝。圣人在上,安有毕世而怒人臣邪?且程、刘二韩皆已拔拭,或处大州剧职,独子厚与猿鸟为伍,诚恐雾露所婴,则柳氏无后矣。”希望将柳宗元从边地调回,改变境遇。谁知正当事情稍有眉目时,宗元已病逝柳州,成为武陵终生遗憾。

柳宗元与吴武陵的友谊


柳宗元涉及吴武陵的诗文

在《柳宗元集》中,涉及吴武陵的诗文就有《贞符并序》、《复吴子松说》、《同吴武陵送杜留后诗序》、《同吴武陵赠李睦州诗序》、《小石潭记》、《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初秋夜坐赠吴武陵》、《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等八篇。 柳宗元写《贞符》的目的,在于批判盘踞在史学领域中的种种神学迷信思想,批判“君权神授”的唯心史观。作者以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叙述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明确指出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和“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的论断。这样的重大命题却因受贬而“中辍”,没有写完即中止写作。吴武陵听了,即“叩头邀臣”说:“此大事,不宜以辱故休缺,使圣王之典不立,无以抑诡类,拔正道,以核万代。”

深厚友谊

在吴武陵的劝说下,柳宗元终于“不胜奋激,即具为书”。表明柳宗元与吴武陵政治原则、字术观点以及思想方法的高度一致。这是他们建立的坚实基础。 《在复吴子松说》一文里,柳宗元在回答吴武陵提出的人贤不肖、寿夭、贵贱,是“自然形成的还是造物者有意识造成的”的问题时认为,如同云的千变万化,花的气味色彩各不相同一样,都是自然形成的,不是谁有意识决定的。而掌权者为天子求士,本来以仁义为标准,却提升坏人,压制好人,这是有意识地做违背自然的事,且千百年来,习以为常,从而抒发了作者对政治不公正的悲愤之情。联系柳宗元与吴武陵无辜被贬的处境,不是令人潸然泪下吗?这里,柳宗元与吴武陵的友谊,已经深化为可以共担政治风险的生死之交了。

《同吴武陵赠李睦州诗序》

《同吴武陵赠李睦州诗序》写元和二年李錡造反,李睦州因不愿为其所用而被诬陷,以见罪于朝廷;待李錡伏诛,李睦州被诬陷之事已明,至元和三年大赦,睦州仍不能官复原职,只是被量移离开长安有四千里的永州。李睦州缄口不言,吴武陵却“怀不能忍”,“于是踊跃其诚,铿锵其声,出而为之诗,然后慊于内。”奋勇站出为其作诗书愤鸣不平。柳宗元“闻吴之先言者,激于心,若钟鼓之考,不知声之发也,遂系之而重以序。”柳宗元听了,激发了内心压抑很久的心声而奋笔作序。《序》文表明柳宗元与吴武陵、李睦州同时受到不公平的政治打击而产生的强烈共鸣,对现实政治表现了强烈的不满。文中吴武陵为朋友、为正义而奋勇陈词,不畏艰险,柳宗元因积久的沉郁愤懑的爆发而作序的形象跃然纸上。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语》

柳宗元与吴武陵的深情厚谊,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语》一文中表现得更为完美。《非国语》六十七篇,分上、下两卷,是子厚在永州时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章士钊《柳文指要》说:“《非国语》者,子厚体物见志之作也。凡子厚读古书,以‘世用’二字为之标准,绝非好古而漫为读,此旨在《答武陵》一书中已明言之,所谓‘以辅时及物为道’者也。子厚《非国语》脱稿后,再三与其友往复驰辩,其为自重其书,认为必垂于后无疑。”阐明了《非国语》一文的历史价值和作者的谨慎态度。在答信中,柳宗元强调了写作之缘起:“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尨,好诡而反伦,其道舛逆。”所以要“黜其不藏,救世之谬”,而作《非国语》。尽管如此,由于《国语》名气很大,作者成文之后,仍有所忧虑。因此,将此文首先托给又是挚友又是知音的道州刺史吕温过目指正,然后又征求同贬永州的密史吴武陵的意见。这样,虽然自己有“苟不悖于圣道,而有以启明者之虑,则用是罪余者,虽累百世滋不憾而恧焉”的表白,终因得到密友的支持而坦然。柳宗元特别欣赏吴武陵的才华。

《与杨京兆凭书》

元和四年,他在《与杨京兆凭书》中说:“去年吴武陵来,美其齿少,才气壮健,可以兴西汉之文章”,对吴武陵作了很高的评价。这一点,在答书中说得更明显,“拘囚以来,无所发明,蒙复幽独,会足下至,然后有助我之道。”吴武陵的到来给孤独无望的柳宗元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对吴武陵的文章,柳子更是推崇备至。“一观其文,心朗目舒,炯若深井之下仰视白日之正中也。”为柳子对其他文友的书信中所罕见。而吴武陵对柳宗元却常常以“师道”称之,柳却以“仆滋不敢”的谦恭回复。柳子“每为一书,足下必大光耀以明之,固又非仆之所安处也”。既写出吴武陵对柳宗元的敬重与支持,又写出柳子的自谦,足见二人交情之深厚。吴武陵拜读完《非国语》后大加赞赏,柳子从中得到了巨大的鼓舞。“足下乃以为当,仆然后敢自是也。”在吴武陵的支持下,柳子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信心。书信最后,柳宗元以“微足下仆又何托焉”作结,表明自己对吴武陵的信赖,将二人的交情推到高峰。

柳宗元的两首诗

柳宗元的两首诗《初秋夜坐赠武陵》、《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则是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对吴武陵的思念,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前一首当写于柳子与吴武陵建立深厚感情之后,“约写于元和三年”之说,疑非。据何书置先生的说法:“诗题的‘初秋’应当属元和六年”。因为他们之间建立如此亲密的感情,当非朝夕之功,尤其是诗中所表达的真诚和思虑。吴武陵贬永,开始与柳宗元住潇水之东,从“美人隔湘浦”一句中得知作诗时柳宗元已移居愚溪(元和五年)。在潇水之西,正好一水之隔。“湘浦”应为“潇浦”之误。“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诗的开头用寂静的氛围衬托孤独的心灵,为思念亲人设置独特的环境,“侵”字突出雨细而绵,夜晚的观察还有如此细腻,足见用词传情之神奇。一个“惊”字,使诗人从沉思中醒过来,画出另一种神奇的环境。接着六句具体写诗人对吴武陵的思念。这种思绪由“一夕生秋风”引入。凄雨侵竹,惊鸟扑飞,浓雾弥漫,烟波浩渺,以秋夜乍寒凄凉的景象,渲染诗人秋夜独坐思念亲人的孤寂,同时衬托出诗人被贬谪的愁苦忧戚的心情。下面六句具体写吴武陵的琴艺和才华。华丽的琴弦,名贵的琴身,既为美丽的琴声作铺垫,又突出了持琴拨奏者的高雅,诗人赞赏有如此幽雅琴身的吴武陵,足见他们友情之高洁纯真。“清高激西颢,泛滟凌长空。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琴音激扬流荡,有如白光晃动,秋空流波,这种自得天成的琴曲,正是诗人内心真情的流露。最后两句,对吴武陵的才华被埋没抱屈不平,深表愤嫉,指出这种美妙的声音对权贵来说是无法听得懂的。“聋俗何由聪!”诗人把权贵比喻聋俗之辈,其辛辣的嘲讽力透纸背。后一首当写于元和七年吴武陵北还之后。李卿名幼请,字深源,受李錡诬陷,谪循州,元和三年遇赦,量移永州司马。元侍御,名克己,亦流放,卿、侍御,是他们过去的官衔。他们与吴武陵同为柳宗元同游永州山水的伙伴。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中有“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丘记》中有“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的记载足以证明。作者将这首诗赠给深源、克己,并写信抄给吴武陵表明其对这首诗的重视和对三位知己的怀念。诗对朝廷权贵扼杀人才深表痛疾不平,对他们遭贬的悲惨境况深表同情。 柳宗元对吴武陵的至真至纯的情结,他与吴武陵之间建立的莫逆之交,是永州之野这块神奇的土地培植的,是他们受到永州人民的哺育和熏陶的结晶,是千百年朋友情谊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它,发扬它。

《新唐书.艺文志》载:吴武陵有书一卷,诗一卷,《十三代史驳议》十二卷。

野史逸闻


吴武陵 长庆中,李渤除桂管观察使,表名儒吴武陵为副使。故事,副车上任,具橐鞬通谢。又数日,于球场致宴,酒酣,吴乃闻妇女于看棚聚观,意甚耻之。吴既负气,欲复其辱,乃上(“上”原作“止”,据明抄本改)台盘坐,褰衣裸露以溺。渤既被酒,见之大怒,命卫士送衙司枭首。时有衙校水(陈校本“水”作“米”,下同)兰,知其不可,遂以礼而救止,多遣人卫之。渤醉极,扶归寝,至夜艾而觉,闻家人聚哭甚悲,惊而问焉。乃曰:“昨闻设亭喧噪,又闻命衙司斩副使,不知其事,忧及于祸,是以悲耳。”渤大惊,亟命递使问之,水兰具启:“昨虽奉严旨,未敢承命,今副使犹寝在衙院,无苦。”渤迟明,早至衙院,卑词引过,宾主上下,俱自克责,益相敬。时未有监军,于是乃奏水兰牧于宜州以酧之。武陵虽有文华,而强悍激讦,(“讦”原作“许”,据明抄本改)为人所畏。又尝为容州部内刺(“刺”字原缺,据陈校本补)史,赃罪狼藉,敕(“敕”原作“刺”,据陈校本改)史(陈校本无“史”字)令广州幕吏鞫之。吏少年,亦自负科第,殊不假贷,持之甚急。武陵不胜其愤,因题诗路左佛堂曰:“雀儿来逐飓风高,下视鹰鹯意气豪。自谓能生千里翼,黄昏依旧入蓬蒿。”(出《本事诗》) 【译文】 长庆年间,李渤出任桂管观察使。表奏名儒吴武陵为副使。按先例,副职上任时,要拿着弓箭袋表示谢意。隔了一些日子。李渤在球场设宴,酒喝到高兴时,吴武陵听到一些妇女聚在看棚上看,吴武陵觉得这是耻辱,非常生气,想报复一下。于是上高台盘坐,提起衣裙尿尿。李渤喝了酒,看到后异常愤怒。命令卫士把吴推到衙门斩首。当时有一个衙门校官叫水兰,想到这样做不好,很巧妙地阻止了这件事,派了许多人保护吴武陵。李渤大醉,人们搀扶着他回去睡觉,到天亮才醒。听到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哭得很伤心,惊奇地询问。家里人说:“昨晚听到球场喧闹,又听说你命令衙司斩吴副使,不知道什么原因,都怕闯出祸来,所以才这么哭。”李渤非常惊慌,立即命人前去衙门打听。水兰把情况都说明了:“说昨晚虽是奉了严命,但没敢那么做,现在副使还睡在衙院里,没有受苦。”李渤这才知道。第二天便早早来到衙院,很谦虚地说了自己的过错,分宾主落座后,都互相自责,更加互相尊敬起来。当时还没有监军,李渤就上奏请求让水兰任宜州州长,以此来答谢水兰。吴武陵虽然有才华,但性情强悍暴烈,人们都怕他。他曾经做过容州部内刺史,犯下许多罪行。皇帝的使者命令广州的幕吏逮捕他。这个小官吏正当年青,也自负是科举出身,一点也不宽恕,办案特别急迫。武陵感到非常气愤,所以在路边佛堂里题诗道:“雀儿来逐飓风高,下视鹰鹯意气豪。自谓能生千里翼,黄昏依旧入蓬蒿。”

相关分词: 武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