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瓦格海姆之战

瓦格海姆之战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瓦格海姆之战




背景


一八零九年五月二十一日和二十日,法军在阿斯佩恩和艾斯林遭受惨败。这个爆炸性的新闻立即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欣喜,有人担心,更多的人都在拭目以待,观察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


拿破仑的失败是出乎人们预料的,也是某些人心所向往的。因此,消息一经传出,形势陡起变化,导致了各种后果。首先感到兴高采烈的,当然是奥地利的王室和贵族。他们欣喜若狂,充满了希望,准备打点行李重返首都。这一消息也鼓舞了普鲁士、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国的一些农民,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了,分散地、但又是坚定地进行了反抗法国占领军的起义。英国是奥地利的同盟者。法军失败的消息加快了它重建远征军的速度。一支由七万名陆海军士兵组成的远征军,预计在荷兰的符利辛根港登陆,策应大陆上反抗拿破仑的战争和农民起义。

法军的失败还助长了罗马教皇的反抗精神。教旦庇护七世和他的红衣主教们,立即利用宗教进行广泛宣传,说什么阿斯佩恩和艾斯林的战斗,是上帝对拿破仑这个世界的压迫者进行惩罚,说什么凌辱教会的暴君快完蛋了。

在西班牙,失败的消息加剧了法军元帅们的矛盾。为了争夺权利,他们互不相信,勾心斗角。出于没有统一的指挥,作战频频失利,几十万法军深深地陷在民众战争的泥沼之中,约瑟夫国王这个名义上的统师甚至自须不暇,安全难保。

然而,对于拿破仑来说,最担心的还是普鲁士的态度。由于法军的失败和欧洲形势的变化,普鲁士可能得到鼓舞,重新树起反对拿破仑的勇气和信心。而且,普鲁士国王也确实这样做了。也许因为以前多次错误估计形势的教训,腓特烈威廉三世这一次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先向拿破仑放出试探气球,停止向法国按期偿付战争赔款,看看有何反应。

欧洲到处都在流传一个消息,说拿破仑已经被捕,正关在洛鲍岛上。

拿破仑采取应变措施


对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拿破仑采取了谨慎对待、果断处理的态度。首先,他下令各地的法国占领军大力镇压农民起义。按着,颁布了所谓的“维也纳法令”,废除并逮捕了罗马教皇,宣布罗马城和教皇的一切领地完全并入法兰西帝国的版图,从而剥夺了一千五百年来教皇控制的所有领地和一切特权。同时,密令自己的代理人,加强了对所有附庸国的控制。

但是,各种事态的迹象告诉拿破仑,只有经过一次胜利的会战,彻底征服奥地利,才能挽回阿斯佩恩失败的影响,稳住整个欧洲大陆的局势。

阿斯佩恩战败之后,法军全部退到了后来被称为“拿破仑岛”的洛鲍岛以及多瑙河右岸沿线。拿破仑委派老元帅马塞纳防守洛鲍岛而将自己的大本营迁到了南岸的艾伯斯多夫。他指示守军在岛上加修工事,特别加固从岛上通往右岸的桥梁,保障岛上与南岸的交通畅行无阻。同时,还决定在岛上的密林中,修建起一个瞭望塔。该塔进行了非常严格的伪装,使得奥军无法发现。

为了鼓舞士气,提高官兵争取胜利的信心,拿破仑频繁地到各军去巡视,对土兵们发表演说,使他们不仅从消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且还焕发出积极求战的激情。他每到一处,都要特别过问一下部队的生活,力求使部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给养。当然,在那现实的条件下,他最为操心、而且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还是补充军队在人员和装备上的损失问题。他心中的目标是,要保证在即将到来的作战中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于是,一个个的命令和指示从大本营中发出,不断地传送到欧洲的各个角落。随后,一批批的人员、装备和给养物资,也源源不断地从各个附庸国和法国本土运上了前线。六月间,大约有二万名步兵,一万名骑兵,六千名近卫军和大量的火炮、弹药等,陆续补充到了部队。待到六月底时,各军的损失已经全部得到了补充。法军兵力达到十八万七千人左右,大约集中了五百五门火炮。而在此时,奥军的兵力却仍然维持着十三万六千人的水平。只是火炮数量相差无几,都是五百多门,弹药的供应也都相当充裕。

法军集结以后,编成和指挥都有一些调整。由于拉纳在阿斯佩思阵亡,拿改仑任命乌迪诺接管第二军,达武和马塞纳仍然指挥第三军和第四军,贝西埃指挥新成立的骑兵军,贝尔纳多特指挥第九军。同时,还有欧仁博阿尔内指挥的一个军,马尔蒙指挥的一个军,以及近卫军和巴伐利亚师。总共是八个军和一个师,其中有二十五个步兵师,十个骑兵师。除了上述可以直接用于进攻的兵力之外,还有两个军留驻维也纳,负责掩护主力,保障侧后的安全和后方交通线。

奥军的新部署


正当法军在洛鲍岛和多瑙河南岸积极备战的时候,卡尔大公也在重新筹划下一步的军事行动。阿斯佩恩和艾斯林地区,不仅离多瑙河岸太近,而且也太暴露了。于是,卡尔一面调集兵力,一面率领奥军主力稍向后撤,选择一个有利阵地,以待法军再次来攻。

原来,从洛鲍岛北渡多瑙河,前面就是马尔赫法尔平原。这个平原东西宽达六十多公里,南北长约四十公里,北端由一块自西向东而且呈弧形的高地所环抱,其西端延伸到了多瑙河北岸。有一条叫做鲁斯巴赫的小河由北向南流来,从高地的中间穿过,又沿高地南缘流去,差不多是与多瑙河平行而转向东南方。在鲁斯巴赫河向东南转弯的地方,几乎是在弧形高地的顶点位置上,有一个居民地叫瓦格拉姆。

奥军主力从阿斯佩恩和艾斯林撤出后,来到了瓦格拉姆。卡尔大公看中了这块地方,立即命令部队停驻下来,就地组织防御。当时,卡尔选择这个防御阵地,也是费尽心机的。其左翼从瓦格拉姆伸展,向东南沿鲁斯巴赫河北岸部署,在大约七公里的地段上,部署了三个军和奥军的大部分骑兵。奥军的右翼也是以瓦格拉姆作起点,沿高地向西南延伸,一直伸到多瑙河岸边,其正面约十三公里。卡尔计划用四个军在这个地段组织防御,同时,派出部分兵力前出到阿斯佩恩地区,占领前哨阵地。这样一来,瓦格拉姆便成了奥军左右两翼的结合部,实际上是整个部署的要害之处。

卡尔大公作这样的部署,是有其明确目的的。他确实选择了有利地形,企图依托河流和高地,构成一个形同聚能罩的弧形防线,等待法军主动来攻。他设想,待法军落入陷阱、并受到一定的消耗之后,他即挥动大军,从两翼向法军的侧后出击,将敌军歼灭。可是,这样的部署却产生了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平分了兵力,留不出可供急用的预备队。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卡尔曾经急今他的第弟约翰大公,尽快赶到战场参加战斗。当时,约翰大公率领着一万五千人,驻守在维比纳以东的布拉迪斯拉发,从那里开上战场,大约有三天的行程。这一情况表明,奥军的部署一开始就隐藏着祸根。

然而,卡尔大公的上述企图和部署还潜伏着另一种危险性,那就是以假设作为根据。卡尔设想,法军如果发起进攻,仍象阿斯佩恩作战那样,从洛鲍岛上北渡多瑙河。因此,卡尔确定的主要防御方向,仍然是阿斯佩恩这个方向。大公的判断似乎很有道理,因为在上次,双方就是在这里展开战斗的。而且,法军对这里的地形与河床情况比较熟悉,并在这里架有浮桥。从这里渡河发起进攻,是到达奥军防线距离最短的地点。总之,卡尔对于法军的渡河地点和可能进攻的路线,单凭一点经验而作出了主观判断。

拿破仑制定新计划


然而拿破仑会不会按卡尔大公的设想采取行动呢?这位杰出的统帅,久经战阵的老狐狸,在作战中早已形成了一条坚定不移的原则,那就是决不做敌人可能料到的事情。是的,法军要发起进攻,首先要克服多瑙河。障碍是要克服的,但不一定重蹈上次的老路,重复前次的做法。如何才能使十多万大军秘密而迅速地渡过河去,并在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打击敌人,确实是使拿破仑费尽心机的问题。

为了选定出敌不意的渡河地点,拿破仑和马塞纳元帅换上士官的服装,沿着洛鲍岛进行了仔细的勘察,他们亲自查看了多瑙河的河床、流速、沿岸地形、以及敌方部署等情况。根据现地勘察的情况,拿破仑决定,将渡河地点选在下流,即离上次渡河点约四公里的地方,具体地说,上一次的渡河点是在洛鲍岛的北端,这一次却移到了岛的南端。

根据这一决心,拿破仑提出了新的计划:以一部兵力在阿斯佩思和艾斯林正面进行佯攻,把奥军主力吸引到这个方向,而以主力在新选的渡口渡河。渡河利用夜暗掩护、分三个波次进行。主力渡河以后,分出部分兵力实施正面攻击,其余兵力迂回奥军防御阵地的左翼,争取在那里首先达成突破,而后进行横扫敌阵的卷击。为此,拿破仑于七月二日发布命令,将渡河的波次安排如下:达武、乌迪诺、马塞纳指挥的三个军为第一波;欧仁博阿尔内、贝尔纳多特、马尔蒙指挥的三个军和近卫军、巴伐利亚师为第二波;贝西埃指挥的骑兵为第三波。同时,以一个步兵师和大约一百门火炮留守洛鲍岛,充作预备队,一旦作战失利,则充当掩护部队。为了遏阻约翰大公率部来援,拿破仑命令达武率军前去监视,使其不敢贸然向卡尔大公靠拢。后来,在发起进攻之前,又将达武军悄悄地撤了回来,只留少数兵力继续虚张声势地进行监视,结果使得年轻的约翰大公不敢行动,在整个作战过程中,留在原地没有西进。

法军巧渡多瑙河


六月三十日黄昏,拿破仑下达命令,派马塞纳军的一个师在阿斯佩恩当面的浮桥旧址开始渡河,进行佯攻。佯攻行动进展顺利,法军没有遇到抵抗,很轻松地渡过了多瑙河,随底大张声势地在这个地方架设浮桥,开辟渡场。驻守阿斯佩恩前哨阵地的奥军,没有积极进行反击,只是不断加固工事。这是因为,根据卡尔大公的计划,要把法军诱到鲁斯巴赫河和高地一线,使他们自行落入陷阱。

一八零九年七月四日夜晚,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法军利用事先备好的渡河器材,在多瑙河上迅速架好了六座浮桥。按照预定计划,部队分成三波,向多瑙河北岸开进。与此同时,在原浮桥旧址架起火炮,对准阿斯佩恩附近的奥军阵地,连续地进行了猛烈炮击。

卡尔大公万万没有想到,十几万法军居然在一夜之间顺利地渡过了欧洲这条大河,而其渡河地点,正对准着他的暴露翼侧,敌军过河以后,立即对他的左翼造成了严重威胁。

七月五日拂晓,法军第一波的第三、第二、第四军,已经全部到达多瑙河北岸。下午三时左右,法军全部完成渡河任务,随即按照预定计划,展开成扇形战斗队形,向奥军阵地接近。

当天,在曙光升起的时候,奥军即己发现法军正在渡河。那时,法军的主力已经渡过河了。尽管如此,卡尔大公如能抓住战机,立即发起反击,那么,对于立足未稳的法军来说,必然会要遇到极严重的困难,而奥军自己则可争取时间等待援军到达。可是,卡尔大公这一次却异常的镇定、没有象阿斯佩思作战那样积极反击,因为他己作过计划,要诱使法军继续接近,以便将他们投进陷阶。

战斗的发展没有按卡尔大公的设计进行。激烈的战斗首先发生在法军左翼,发生在阿斯佩恩地区。位于法军左翼的马塞纳军,从旧浮桥处渡过河后,进到阿斯佩恩附近,在那里同奥军前哨发生了激战。几经争夺,奥军被迫放弃阵地,撤回到了瓦格拉姆以西的右翼防线。

下午三时过后,法军开始全线推进。在右翼,按照渡河的三个波次,分成前后二线。当第一线部队逐渐展开、间隔增大时,第二线部队随即进入第一线部队的展开位置。直到傍晚六时左右,右翼部队终于推进到了奥军防御阵地的前沿。有人向拿破仑建议,由于天色快黑,似应等待第二天再发起攻击。拿破仑考虑,约翰大公的一万五千名奥军,就在布拉迪斯拉发以西地区,随时都可前来增援,因而应该不失时机地马上发起攻击。这样,尽管时间很晚,而且缺少详细的侦察和炮火支援,法军仍然于晚七时以密集队形对奥军长期准备的阵地发起了攻击。

奥军进行反击


按照预定计划,法军应集中兵力攻占瓦格拉姆以东的奥军左翼。可是,在作战过程中,法军的行动却没有按计划发展,进攻的部队未能有效地对奥军左翼进行迂回,基本上形成了正面攻击。达武军、乌迪诺军和贝尔纳多特军反复实施攻击,但都没有任何进展,三个军遭到了很大的损失。最后,贝尔纳多特军中的萨克森师,在损失面前坚持不住,开始向后溃散。由于贝尔纳多特军位于三个军的中央,他们一撤退,达武军和乌迪诺军的翼侧也就立即暴露了。此时,天色已经完全昏黑,拿破仑不得已下了停止攻击的命令。

经过第一天几个小时的搏斗,奥军顽强地坚守着阵地,而法军却受到了很大的损失。看来,拿破仑有可能重蹈阿斯佩恩和艾斯林战役的覆辙。卡尔大公则心中窃喜,以为可以按预定计划打败法军。

法军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到了奥军的左翼方面,这就使得自己的左翼非常空虚。在阿斯佩恩附近,只有马塞纳军的一个师,后边是多瑙河,纵深有限,回旋余地非常狭小。卡尔大公看到了这一弱点,决心加以利用。他以左翼继续抗击法军的进攻,而将四个军的兵力投向右翼,对法军空虚薄弱的左翼实施反击。反击的主要目标是阿斯佩恩,首先歼灭进到那里的法军,尔后迅速向左卷击,沿多瑙河岸而下,切断法军与其后续部队的联系,从而包围在左翼当面实施进攻的法军,最后,只等约翰大公的援兵一到,共同歼灭被围的法军。

七月六日拂晓,卡尔大公下达了发起反击的命令,奥军很快击退了阿斯佩恩以北及其以东的马塞纳军,将该军的四个师压缩到了阿斯佩思和艾斯林两个居民地地区。法军的左翼和侧后完全暴露在奥军面前,马塞纳全军处于危险之中。

拿破仑决计冒险


奥军的突然反击,使拿破仑大吃一惊。当时,进攻奥军左翼阵地的部队又一次败退下来了。形势变得非常严重。事情已很明显,摆在拿被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抽调预备队和右翼部分兵力去增援马塞纳军,抗住奥军优势兵力的突击;一是利用奥军集中兵力于右翼实施反击、而左翼防线暴露、中央瓦格拉姆地段兵力薄弱之机,采取敌进我进的办法,大胆地向敌中央瓦格拉姆阵地进行攻击,进而席卷敌军整个防线。走第一条路,需要临时调动预备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机动和准备,待到军队进入战斗,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功的把握不大,或许可能暂时阻止敌人的进驮但难以达成彻底击败敌人的目的。选择第二条路,当然要冒一定的风险,左翼一个军处在奥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有可能被击溃,如果这样,左翼部队的后路也有可能被切断,但是,这个计划是积极的,一旦得手,有可能彻底改变战场的形势,动摇奥军的基础,从而有助于达成战役目的。这是因为,瓦格拉姆是连结奥军左右两翼的枢纽部位,如果攻克这个中央阵地,不仅可以直捣奥军右翼反击部队的侧后,起到解救法军左翼的作用,而且可以向奥军左翼实施卷击,并乘势向纵深发展进攻。

经过冷静思索,反复权衡利害,拿破仑终于果断地改变了原定决心,放弃以主力攻击奥军左翼的计划,立即把原来进攻左翼的全部兵力调向敌中央部位的瓦格拉姆。同时,命令马寨纳军不惜一切代价扼守阿斯佩恩和艾斯林地区,务必保持法军左翼的稳定,使主力可以放手发起进攻。

为了保证法军右翼的安全并使进攻瓦格拉姆的部队没有后顾之忧,拿破仑命令达武军继续攻击奥军的左翼防线,首先担负牵制任务,如果有所进展,则从右侧向瓦格拉姆发展进攻,配合主力行动,对敌形成钳形攻击态势。

瓦格拉姆之战


一八零九年七月六日上午,法军进攻瓦格拉姆的号角吹晌了。在长时间的炮火准备之后,贝西埃率领骑兵首先发起冲击。随后,其它各军相继展开进攻。与此同时,达武军也在右翼渡过了鲁斯巴赫河,突入敌人的阵地,并开始向瓦格拉姆方问突出。奥军打得相当顽强,表现出了在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战斗力。不比法军正面的攻击非常猛烈,加上侧面的夹击来得突然,奥军开始支持不住,队伍中出现了混乱现象。

在奥军右翼,进行反击的部队正面摆得过宽,以致兵力分散,攻击不能集中,而且缺少预备队无法保持连续进攻的能力。与此相反,法军的马塞纳军则进行了顽强的阻击,他们退到阿斯佩思和艾斯林地区以后,终于站住了脚跟,使得奥军的进攻终于逐步减弱,最后被迫停留在阿斯佩恩和艾斯林两个居民地面前,再也无力前进。

经过多次的搏斗和反复的争夺,战场上的形势开始产生变化。法军逐步发展攻势。奥军被迫全线后退。情况的转变越来越明显了。下午四时,卡尔大公得知他所望眼欲穿的援军,由他的弟弟约翰大公率领的那一万五千名奥军,还远在十多公里以外,事实上已无法指望他的帮助,不可能靠这支援军来挽回当前的危局了。同时他也看到,法军的攻击异常猛烈,他原定把法军包围歼灭的计划已经失败了。是的,他把法军装进了网里,但却拉不起网来,反而被敌军打穿了网底。这样,继续战斗下去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可能招致全军惨败。基于这个判断他命令全军撤退。

七月六日傍晚,奥军开始撤出战场,除了有小部分溃逃之外,大部分军队部保持了原来的队形。留给法军的战利品,只不过是九门火炮和一面军旗,没有负伤而被俘的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在这场大搏斗中,法军胜利了,但付出的代价却是高昂的。拿破仑已经把所有的预备队投入战斗,也没有能力再实施追击了。这一仗,奥军损失三万二千人,法军损失二万七千人。由于双方参战的火炮都在四百门以上,死伤多半都是炮火造成的。

苛刻的和约


瓦格拉姆一战,完全打掉了卡尔大公战胜拿破仑的信心。他对战争的前途感到绝望了。七月十一日,奥皇弗兰西斯派出使者,向拿破仑请求休战。拿破仑欣然表示同意,但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拿破仑要求,凡是法军在休战时刻已经到达的地方,哪怕只有几名法军士兵到达,奥军都要撤走,而在最后签订和约之前,这些人则应留在那里作为人质。对此,奥皇不得不表示同意。

随后,双方在肖思布鲁思宫开始订约谈判。拿破仑开出的条件是:奥地利必须割让一部分土地给法兰西帝国,割出另一部分土地分给华沙大公国和俄国,同时付出一亿三千四百万金法朗的战争赔款,将军队的人数限制在十五万以内,继续执行抵制英国商品的大陆封锁政策。奥地利讨价还价,反复恳求放宽一点条件,但是胜利者毫不让步。直到最后,拿破仑虽然故作姿态地表示宽容,但只同意将战争赔款减为八千五百万金法朗,对于土地的割让作了一点象征性的让步。一八零九年十月十四日,法奥两国签订了《恩布鲁恩和约〉。奥地利想要摆脱拿破仑控制的大胆尝试,又一次遭到了失败。

简评


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的失利,没有使拿破仑丧失最后取胜的信心,只有短短四十多天的准备,他就在瓦格拉姆雪洗了失败的耻辱。在这次战役中,法军准备充分,计划周密,巧妙地克服了多瑙河的障碍,灵活地改变了攻击的方法,从而取得决战的胜利。作为大军统帅,拿破仑的指挥艺术是显示了特点的。为了保障部队顺利克服江河障碍,他穿上了士官服装,亲自对渡口进行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为了出敌不意地渡河,突然地发起进攻,他成功地采取了欺敌措施,达成了战役上的突然性,夺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余万大军能在一夜之间成功地渡过多瑙河,允分体现了法军司令部组织工作的周密。英国战史作家马歇庚华尔指出:“在一夜之间把十五万大军连同其战马、火炮、弹药都送过欧洲最大的河川之一,要算是参谋业务的一次杰出表现。”

奥军统帅卡尔大公的失败,从作战指挥方面加以考察,看来是无法避免的。他不仅战术呆板,反应迟钝,而且一厢情愿,主观任事。由于法军在上次交战中从阿斯佩恩地区渡河,他就作出错误判断,认定法军仍将从旧浮桥渡河,结果错误地决定了防御部署和战术。发现法军开始渡河以后,尽管渡河地点已有变化,与自己原先设想的情况不符,他仍然不及时采取积极措施,居然等待法军前进,拘泥于原定的计划,根本不考虑变化了的情况,更谈不到修订计划。当时,如能以一部兵力迅速前出,对法军实施半渡而击,那么,即使不能使法军重蹈阿斯佩思作战的结局,起码也能大大迟滞法军的行动,为自己援军的到达争取时间。这些说明,卡尔大公缺乏对情况的分析,没有应付多种情况的预案,以致在新的情况面前束手无策。

奥军防御的正面过于宽大,重点不突出,缺少预备队,也是作战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之一。七个军的兵力一线式摊在整个正面上,必然造成平分兵力的局面,因此,即使反击一时取胜,也不能获得顺利发展,一旦遇遇敌军的顽强阻击,就不得不停止下来。作战的第二天,对法军左翼所实施的反击是很及时和果断的,一度使法军处于危急状态。但由于目的不够坚决,只设想先去切断法军的后路,达成包围,而把最后围歼法军的希望寄托于援军的到达,因而没有积极的行动,结果导致了攻击的失利。另外,反击的正面过宽,兵力分散,缺少预备力量,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瓦格拉姆战役表明,由于新兵和外籍士兵的成分大大增加,久经战阵的老兵急剧减少,法军的素质已经明显下降了。拿破仑的一位元帅战后谈到,当瓦格拉姆战役接近尾声时,约翰大公的少数侦察兵曾出现在战场上并立即引起了法军的惊慌。一些新兵开始乱跑,许多正在收拾战利品的人,也纷纷丢下了手里的东西,霎时间,平原上闹哄哄地乱作一团。由此可见法军的素质已是今非昔比了。假如约翰大公具有拿破仑在马伦哥作战时的那种顽强精神,能够利用到达的援兵反戈一击,那么其结局将是难以预料的。但到当时为止,这只不过是显出了一种趋势,说明法军的素质下降而已。

总之,瓦格拉姆战役充分显示了拿破仑杰出的作战指挥艺术,他巧妙地组织大部队在短时间内强渡了宽大江河,在进攻中密集地使用了炮兵火力,成功地把优势兵力集中在进攻的决定性力向上,所有这些,都作为范例而载入了军事学术史册。

相关分词: 瓦格 海姆 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