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塞上

塞上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塞上


1 词语释义


^解释


sài shàng 解释: 塞指边界上险要地方。塞上指军事位置重要的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示例


1、《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

2、唐 杜甫《秋兴八首》诗之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3、宋 曾巩《西湖》诗之一:“塞上马归终反覆, 泰山鸱饱正飞扬。”

4、明 沈德符《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自甲寅至今六十年,更无人谈及,并不晓塞上有此渠可漕矣。”

5、清 龚自珍《夜坐》诗:“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霣少微星。”

6、康有为《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

7、陕西 民歌《塞上要唱江南乐》:“随着歌声过黄河 ,塞上要唱江南乐。”

8、唐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2 柳开《塞上》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塞上

【创作年代】宋朝

【作者姓名】柳开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原文


塞上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


①鸣骹:响箭。

②勒:有嚼口的马络头。

^赏析


《塞上》诗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诗人仿佛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摄影师,迅速抓住这瞬间的景象,拍下一个精彩无比的镜头,并且贯注了诗人炽热的主观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鸣骹”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汉书匈奴传上》:“冒顿乃作鸣镝。”可知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形容箭的射程之远。“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刘克庄《黄蘖诗》说“疏林霜下叶声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联系落叶的飘然而下的形态,“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萧萧”二字能曲尽其妙。与刘克庄同时略早的徐玑在其《晓》诗中说“犹干竹叶声”(《二薇亭集》),以“干”状风竹之飒飒作响,亦不尽妥帖。惟独形容“天静无风”中“鸣骹”之声用“干”为逼肖。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指眼珠)中”(东晋画家顾恺之语)。“胡儿”,犹言胡人小伙子。后来王安石的《明妃曲》诗说“明妃初嫁与胡儿”(《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欧阳修的和诗也说“维将汉女嫁胡儿”(《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儿”称外族年轻人。而在柳开诗中则更包含着亲切的语调。“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拉紧了马缰,抬起了望眼,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凝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题为《从军北征》的边塞诗:“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末二句,写“征人”因闻笛思乡始翘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仅作为乡心之寄托,故而茫然“回首”,格调低沉、色彩灰暗,且无雕塑型的美。对照起来,柳开诗可谓青出于蓝了。 因为是一首绝句,字数有限,诗中就难以面面俱到地展开一个全过程。诗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弃次要情节,捕捉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柳开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诗尚未形成铺陈直述,以议论说理见著的特色。同样的内容,在欧阳修诗里却是“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质直表现。后来苏辙出使辽国时,在《虏帐》诗中也是“舂粮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钓鱼射鹅沧海东”,“弯弓射猎本天性”(《栾城集》卷十六)的夹叙夹议。比较起来,柳开此诗犹有唐人风韵,空灵蕴藉,情辞丰腴。在以意趣气骨、拗折瘦劲取胜的宋诗中,也应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而柳开曾经“部送军粮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并且“善射”、“倜傥重义”(《宋史?柳开传》),则又可以使我们知道《塞上》诗写得如此成功,乃是与诗人身历其境,具有实际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

^作者简介


柳开(947~1000), 宋代散文家。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意味要继承韩愈柳宗元的事业;后改名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属河北)人。都是标明复兴儒学之雄心大志的。柳开性格刚勇豪强,据说生平喜食人肝,带着北方人的粗悍。早年与梁周翰、高锡、范杲等人以习尚淳古互相标榜,名噪一时。973年(开宝六年)进士。初为宋州司寇参军。太平兴国中擢右赞善大夫,知常州、润州,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985年(雍熙二年),因与监军争斗,被贬为上蔡县令,后复原职。又知全州、桂州等地,徙沧州道病死。

柳开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提倡复古,反对五代颓靡的文风,他提倡一种“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的古文;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上符兴州书》)。他十几岁时便开始学习韩愈文章。后来又以六经为榜样,提倡古文。

3 王昌龄《塞上曲》


^原文


蝉鸣空桑林(1),八月萧关道(2)。

出塞入塞寒(3),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4),皆共尘沙老(5)。

莫学游侠儿(6),矜夸紫骝好(7)。

^题解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的边塞诗也是别树一帜,颇为人们的称道的。这一首诗人早年漫游西北边地时所作的《塞上曲》,就是很有特色的作品。

^注释


(1)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2)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3)入塞寒:一作“复入寒”

(4)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5)共:作“向”。

(6)游侠儿:指恃勇气、逞意气而轻视生命的人。

(7)矜:自鸣不凡。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韵译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赏析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4 戎昱《塞上曲》


^原文


塞上曲

胡风略地烧连山,

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

知是将军夜猎还。

^赏析


首句写塞外大风掠地而过,将烧山的猎火吹得火势熊熊,从这座山头连到那座山头。一方面显示了打猎场面的壮阔,另一方面也揭露边将沉湎于狩猎的情况。

次句接着写由于打猎之故,碎叶城城门大开,防守疏漏。碎叶城在今中亚细亚伊塞克湖西北,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 ,唐时属安西大都护府。“孤城”二字暗示碎叶城处在边防最前沿,孤立无援,形势严峻 ,对于能否扼守住边关,防止外敌之侵入,举足轻重 ,边将却骄奢轻敌,城门洞开地出猎而去,其危殆之势无异于引一发而垂千钧。诗人的焦虑和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烽子:守卫烽火台的士兵。《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 ,尽杀其戍卒及烽子。” 胡三省注:“烽子,盖守烽之卒,候望警急而举烽者也。”

^作者简介


戎昱,荆南(治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漫游荆南、湘、黔间,又曾客居陇西、剑南。大历初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时谪为辰州刺史。后任虔州刺史。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和忧念时事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戎昱诗集》。

5 戴叔伦《塞上曲》


^原文


塞上曲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

^赏析


首句写塞外大风掠地而过,将烧山的猎火吹得火势熊熊,从这座山头连到那座山头。一方面显示了打猎场面的壮阔,另一方面也揭露边将沉湎于狩猎的情况。

次句接着写由于打猎之故,碎叶城城门大开,防守疏漏。碎叶城在今中亚细亚伊塞克湖西北,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唐时属安西大都护府。“孤城”二字暗示碎叶城处在边防最前沿,孤立无援,形势严峻,对于能否扼守住边关,防止外敌之侵入,举足轻重,边将却骄奢轻敌,城门洞开地出猎而去,其危殆之势无异于引一发而垂千钧。诗人的焦虑和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写在守卫烽火台的戍卒的阵阵欢呼声中,将军猎归,大获猎物。“烽子”,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唐凡烽候之所,有烽帅、烽副;烽子,盖守烽之卒,候望紧急而举烽者也。”如今“烽子”不去守望敌情、举燃烽火,而去守候猎物、举燃猎火;不去呼报敌情紧急,而去欢呼猎罢归来,讥讽之意显而易见。

此诗写边将夜猎的场面,虽然背景壮阔,显得有声有色,但并不是为了歌颂,而是寄寓诗人对边防松弛的忧虑和对边将玩忽职守的警告。

^作者介绍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6 唐代王建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塞上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王建

【作品体裁】五律

^作品原文


塞上

漫漫复凄凄,黄沙暮渐迷。

人当故乡立,马过旧营嘶。

断雁逢冰碛,回军占雪溪。

夜来山下哭,应是送降奚。

^注释译文


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唐杜甫《秋兴八首》诗之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宋曾巩《西湖》诗之一:“塞上马归终反覆,泰山鸱饱正飞扬。”明沉德符《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自甲寅至今六十年,更无人谈及,并不晓塞上有此渠可漕矣。”清龚自珍《夜坐》诗:“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霣少微星。”康有为《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陕西民歌《塞上要唱江南乐》:“随着歌声过黄河,塞上要唱江南乐。”

漫漫:广远无际貌。《管子四时》:“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尹知章注:“漫漫,旷远貌。”汉刘向《九叹忧苦》:“山修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宋范成大《题山水横看》诗之一:“烟山漠漠水漫漫,老柳知秋渡口寒。”欧阳予倩《木兰从军》第六场:“长路漫漫北风紧,带锁配枷实难行。”

凄凄:悲伤貌;凄凉貌。《关尹子三极》:“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凄凄然。”南朝宋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凄凄《明月》吹,恻恻《广陵散》。”唐欧阳詹《怀忠赋》:“思凄凄而填臆,泪淫淫以盈目。”明陈汝元《金莲记同梦》:“休文腰瘦,问飞鸿何方逗留?料空林秋叶凄凄,恨池塘青草悠悠。”清顾炎武《岁暮》诗:“良友日零落,凄凄独无伴。”

碛:浅水中的沙石。

降奚:俘虏。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7 唐代黄滔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塞上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黄涛

【作品体裁】七律

^作品原文


塞上

塞门关外日光微,角怨单于雁驻飞。

冲水路从冰解断,逾城人到月明归。

燕山腊雪销金甲,秦苑秋风脆锦衣。

欲吊昭君倍惆怅,汉家甥舅竟相违。

^词语注释


塞门:边关。《文选颜延之》:“简伟塞门,献状绛阙。旦刷幽燕,昼秣荆越。”李善注:“塞,紫塞也。有关,故曰门。”宋曾巩《边将》诗:“汛扫沙碛无纤埃,塞门千里常夜开。”明李梦阳《送李中丞赴镇》诗:“塞门萧萧风马鸣,长城雪残春草生。”

单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单于曰头曼。”裴駰集解:“单于者,广大之貌,言其象天单于然。”汉焦赣《易林屯之无妄》:“左衽为长,国号匈奴,主君旄头,立尊单于。”

腊雪:冬至后立春前下的雪。唐刘禹锡《送陆侍御归淮南使府》诗:“泰山呈腊雪,隋柳布新年。”宋欧阳修《蝶恋花》词:“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腊雪》:“冬至后第三戌为腊,腊前三雪,大宜菜麦,又杀虫蝗。腊雪密封阴处,数十年亦不坏。”

秦苑:古秦国宫苑。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唐温庭筠《自有扈至京师已后朱樱之期》诗:“秦苑飞禽谙熟早,杜陵游客恨来迟。”

^作者简介


黄滔(840~911年),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黄滔出身贫寒,志向远大。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的东峰书堂(今广化寺旁)苦学,唐咸通十三年(872)北上长安求取功名,由于无人引荐屡试不第,直到唐乾宁二年(895)才考中进士。其时藩镇割据,政局动荡,朝廷无暇授官,及至唐光化二年(899),黄滔才被授予“四门博士”的闲职。

8 宋代余靖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塞上

【创作年代】宋朝

【作者姓名】余靖

【作品体裁】五律

^作品原文


塞上

汉使重颁朔,胡臣旧乞盟。

烽烟虚昼望,刁斗绝宵惊。

虎落云空锁,龙堆月自明。

祁连山更北,新筑受降城。

^词语注释


颁朔:古代帝王于每年季冬把来年的历日布告天下诸侯,谓之“颁朔”。语本《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郑玄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宋曾巩《谢熙宁十年历日表》:“故颁朔之旧章,为守邦之先务。”元耶律楚材《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因其韵为诗》之二:“顒观颁朔施仁政,竚待更元布德音。”

乞盟:请求参加盟约。《春秋僖公八年》:“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衞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盟于洮。郑伯乞盟。”

刁斗: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史记李将军列传》:“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一本作“刀斗”。裴駰集解引孟康曰:“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一说铃形。司马贞索隐引荀悦云:“刁斗,小铃,如宫中传夜铃也。”南朝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唐李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金庞铸《田器之燕子图》诗:“燕已归飞我未归,刁斗声中忽惊岁。”《花月痕》第四七回:“将到寿州,望着贼营灯火,如一天繁星,刁斗之声,络绎不绝。”

新筑:新筑成。唐雍陶《河阴新城》诗:“高城新筑压长川,虎踞龙盘气色全。”

^作者简介


余靖(1000~1064)北宋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天圣二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右正言,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桂州知府、集贤院学士、广西体量安抚使、以尚书左丞知广州,卒谥襄,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

9 宋代谭用之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塞上

【创作年代】宋朝

【作者姓名】谭用之

【作品体裁】七排

^作品原文


塞上

秋风汉北雁飞天,单骑那堪绕贺兰。

碛暗更无岩树影,地平时有野烧瘢。

貂披寒色和衣冷,剑佩胡霜隔匣寒。

早晚横戈似飞尉,拥旄深入异田单。

钵略城边日欲西,游人却忆旧山归。

牛关集水烟黏步,雕鹗盘空雪满围。

猎骑静逢边气薄,戍楼寒对暮烟微。

横行总是男儿事,早晚重来似汉飞。

^词语注释


单骑:一人一马;独自骑马。《后汉书袁绍传》:“值废立之际,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宋秦观《郭子仪单骑见虏赋》:“何单骑以见虏,盖临戎而示情。”钱基博《吴禄贞传》:“禄贞单骑抵延吉,计军实而申儆之。”

瘢:疮痕,疤瘌,斑点。

横戈:把戈横拿着。多指作战。唐杜甫《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诗:“胡星坠燕地,汉将仍横戈。”《旧唐书马璘传》:“璘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明刘基《辛卯仲冬雨中作》诗之二:“中原豺虎正横戈,天寒风急奈尔何?”鲁一同《重有感》诗:“清酒黄龙约屡讹,珠江瘴海日横戈。”

拥旄:持旄。借指统率军队。《文选丘迟》:“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李善注:“班固《涿邪山祝文》:‘杖节拥旄,征人伐鼓。’”南朝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拥旄为汉将,汗马出长城。”唐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诗:“将军拥旄宣庙略,战士横行静夷落。”清昭连《啸亭续录明春二公论战》:“春将军宁亦世代拥旄者,言对敌如角觝然,觉稍势异,即放手再与之扑,不然必颠仆矣。”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南朝梁元帝《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唐许浑《金陵怀古》诗:“《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明尹耕《紫荆关》诗:“斥堠直通沙碛外,戍楼高并朔云平。”清吴伟业《送纪伯紫往太原》诗:“相依刘越石,清啸戍楼中。”

^作者简介


谭用之(约公元九三二年前后在世),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后唐明宗长兴中前后在世。善为诗而官不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相关分词: 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