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秋思

秋思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秋思


1 流行歌曲

《秋思》作为流行歌曲来自白杨的第二张专辑《爱随了风》其主打歌曲为:爱随了风 相见不如思念 断翅的蝴蝶,与第一张专集相比,在歌词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同时也是各个朝代诗人所做的诗名。



^专辑介绍


流行歌曲《秋思》来自白杨的第二张专辑《爱随了风》。其主打歌曲为:爱随了风 相见不如思念 断翅的蝴蝶,与第一张专集相比,在歌词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在音乐上有的很大的飞跃,有从通俗到流行的转变痕迹,让人听后,耳目一新.

^歌曲列表


1.秋思

2.告诉我

3.爱随了风

4.爱的誓言

5.断翅的蝴蝶

6.流泪的天空

7.相思风雨中

8.思念的峰巅

9.相见不如思念

10.生命啼血吟唱

^歌曲介绍


作词:白杨 何为其

作曲:白杨

演唱:白杨

^歌词


秋月秋雨伴秋凉

荷塘一夜草枯黄

伊人离时天苍茫

曲终人散爱忧伤

秋花暗淡冻寒窗

我身处在水中央

往日承诺刻心房

何日重逢诉衷肠

秋月缺迎冬

人去楼空梦长留

莲花争艳暗香涌

怀抱相思一杯酒

春夏秋冬盼重逢

无奈白了少年头

夜夜守望到天明

岁月悠悠情无踪

不愿年付水流

2 马致远诗词

天净沙①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②,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①: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北京人),著名戏曲家。

②:黄昏时的乌鸦。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游子还在浪迹天涯。

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天净沙秋思 被喻为秋思之祖,用了白描的手法,创造典型的环境,能够烘托出那种思乡感情。

附:

元代四大戏曲作家:马致远、关汉卿、白朴、郑光祖。

3 白居易诗词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作品】:秋思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余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作品】:秋思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4 杜牧诗词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作品】:秋思

热去解钳釱,飘萧秋半时。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发短梳未足,枕凉闲且欹。

平生分过此,何事不参差。

5 李白诗词

【年代】:唐【作者】:李白

【作品】:秋思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1),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译文: 今日春光如同昨天一样明媚,碧树绿草间,有黄鹂鸟在唧

唧呜叫。但突然之间,蕙草就枯萎凋零了,衰飒的吹来阵阵凉意,让人顿感忧伤。已经进入秋天,落叶纷纷

而下,一片凄清的景象。冰冷的月光下纺织娘正在悲伤,只因为秋露渐浓,群芳凋零。

注释(1):《楚辞九歌》有诗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秋思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译文:燕支山上的黄叶已经簌簌地落下了,妾独自登上燕支山向远方的白登台望去,期望能够见到征戍在外的丈

夫。如今胡地大漠肯定已经笼罩在一片凉凉的秋意中,已不见夏日里的碧云蓝天。胡兵兵合一处,在战争中暂

时占有优势,这消息从玉门传到京城。可悲的是出征在外的丈夫不能回来了,而蕙草已渐渐枯萎,妾也己经随

岁月流逝而渐渐老去,这怎不让人伤悲?

诗评:神藻飞动,乃所谓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也。以此及“ 塞虏乘秋下” 相比拟,则知五言近体正闰之

分。

——王夫之《唐诗评选》

6 王昌龄诗词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作品】:秋思阏氏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月出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一作李白诗]

7 许浑诗词

【年代】:唐

【作者】:许浑

【作品】:秋思

琪树西风枕簟秋,楚云湘水忆同游。

高歌一曲掩明镜,昨日少年今白头。

8 张籍诗词


^诗歌简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秋思》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张籍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chóng)。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我想写一封要表达很多情感的家书。捎信人要出发了, 赶快拆开信封再匆匆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

^诗词赏析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作品评价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作品成就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近。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

^课文位置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里把这首诗选作课文,并带有部分注释。

语文出版社唐诗宋词鉴赏(选修)作为扩展课文,并带有部分注释。

现代文品读 文言文点击把这首诗作为练习并带有部分注释

9 陆游诗词

【年代】:宋

【作者】:陆游

【年代】:宋

【作品】:秋思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秋思 陆游

乌桕②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③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释

①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乌桕:落叶乔木,秋天树叶经霜变红色。③并刀:又称并州剪,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10 萧悫诗词

【年代】:北齐

【作者】:萧悫

【作品】:秋思

清波收潦日, 华林鸣籁初。

芙蓉露下落, 杨柳月中疏。

燕帏缃绮被, 赵带流黄裾。

相思阻音息, 结梦感离居。

“芙蓉露下落, 杨柳月中疏”是莲的名言佳句。

11 舒婷诗词


舒婷诗词作品《秋思》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秋思

创作年代:现代

作者:舒婷

作品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


秋思

作者:舒婷

秋,在树叶上日夜兼程

钟点过了

立刻陈旧了

黄黄地飘下

我们被挟持着向前飞奔

既无从呼救

又不肯放弃挣扎

只听见内心

纷纷 扰扰

全是愤怒的蜂群

围困

一株花期已过的山楂树

身后的小路也寒了也弱了

明知拾不回什么

目光仍习惯在那里蜿蜒

开茑萝小花

你所脱落的根

剧痛地往身上爬

手触的每一分钟

在那只巨掌

未触摸你之前

你想吧

你还是不能回家

从这边走

从那边走

最终我们都会相遇

秋天令我们饱满

结局便是自行爆裂

像那些熟豆荚

^作家介绍


舒婷,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1981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12 唐代黄滔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秋思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黄涛

【作品体裁】五绝

^作品原文


秋思

碧嶂猿啼夜,新秋雨霁天。

谁人爱明月,露坐洞庭船。

^词语注释


秋思:秋日寂寞凄凉的思绪。唐沉佺期《古歌》:“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宋苏辙《次韵徐正权谢示闵子庙记及惠纸》:“西溪秋思日盈牋,幕府拘愁学久骞。”明高启《谢陈山人赠其故弟长司所画山水》诗:“满空云冻动秋思,飞泉落日何萧骚。”周咏《秋怀并留别湘中诸友》诗之八:“湖海蹉跎感岁华,满腔秋思系蒹葭。”

碧嶂: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唐李白《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诗:“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宋范成大《致爽阁》诗:“碧嶂横陈似断鼇,画阑相对两雄豪。”元廼贤《送胥有仪南归》诗:“立马望华盖,君家碧嶂东。”

霁天:晴朗的天空。唐宋之问《玩郡斋海榴》诗:“泽国韶气早,开帘延霁天。”唐杜甫《哭韦大夫之晋》诗:“城府深朱夏,江湖渺霁天。”宋秦观《满庭芳》词:“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

谁人:何人;哪一个。《吕氏春秋贵信》:“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唐王建《簇蚕辞》:“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晦翁断了此事,自家道:‘此等锄强扶弱的事,不是我,谁人肯做?’”川剧《五台会兄》:“杨延德:谨遵师命。(内马叫)师父!五台山清静的禅院,谁人的马叫?”

洞庭:湖名。即洞庭湖。《韩非子初见秦》:“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莪州公诗》:“洞庭春水添新涨,好看双飞返故林。”参见“洞庭湖”。

^作者简介


黄滔(840~911年),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黄滔出身贫寒,志向远大。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的东峰书堂(今广化寺旁)苦学,唐咸通十三年(872)北上长安求取功名,由于无人引荐屡试不第,直到唐乾宁二年(895)才考中进士。其时藩镇割据,政局动荡,朝廷无暇授官,及至唐光化二年(899),黄滔才被授予“四门博士”的闲职。

13 唐代岑参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秋思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岑参

【作品体裁】五律

^作品原文


秋思

那知芳岁晚,坐见寒叶堕。

吾不如腐草,翻飞作萤火。

^词语注释


芳岁:芳春;盛年。南朝宋鲍照《绍古辞》之四:“芳岁犹自可,日夜望君归。”唐李白《书情寄仲弟邠州长史昭》诗:“怀君芳岁歇,庭树落红滋。”宋王安石《露坐》诗:“芳岁老易晚,良宵闲独多。”

坐见:犹言眼看着,徒然看着。隋卢思道《听鸣蝉篇》诗:“一夕复一朝,坐见凉秋月。”唐陈子昂《登泽州城北楼宴》诗:“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唐杜甫《后出塞》诗之五:“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寒叶:寒天草木的枯叶。南朝宋鲍照《过铜山掘黄精》诗:“蹀蹀寒叶离,灇灇秋水积。”《魏书彭城王勰传》:“比缠患经岁,危如寒叶。”唐李百药《王师渡汉水经襄阳》诗:“乔木下寒叶,亭林落晓霜。”

腐草:腐败的草。《逸周书时训》:“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唐李商隐《隋宫》诗:“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一二:“七里虹桥腐草腥,歌钟词赋两漂零。”鲁迅《三闲集小引》:“但也有一点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的近于不坏的意思。”

萤火:萤火虫。《诗豳风东山》“熠燿宵行”毛传:“熠燿,燐也,燐,萤火也。”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萤火,一名耀夜,一名夜光,一名宵烛,一名景天,一名熠耀,一名燐,一名良鸟,腐草为之,食蚊蚋。”唐杜甫《见萤火》诗:“巫山秋夜萤火飞,疎帘巧入坐人衣。”《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白氏恐怕罚酒,又只得和泪而歌。歌云:萤火穿白杨,中风入荒草;疑是梦中游,愁迷故园道。”许杰《放田水》:“至于有些田里,却不过是偶然从隔丘的田里,被微风吹来几只萤火而已。”

^作者简介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14 宋代释文珦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秋思

【创作年代】宋朝

【作者姓名】释文珦

【作品体裁】六律

^作品原文


秋思

听说相思情绪,难禁最是秋时。

燕去重增别恨,雁来不服归期。

^词语注释


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汉苏武《留别妻》诗:“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南朝宋鲍照《代春日行》:“两相思,两不知。”宋刘过《贺新郎赠张彦功》词:“客里归鞯须早发,怕天寒,风急相思苦。”老舍《二马》第三段十三:“相思只有甜味,单思完全是苦的。”

情绪:缠绵的情意。南朝梁江淹《泣赋》:“直视百里,处处秋烟,阒寂以思,情绪留连。”唐韩偓《青春》诗:“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光阴负我难相偶,情绪牵人不自由。”宋晏几道《梁州令》词:“南桥杨柳多情绪,不系行人住。”

别恨:离别之愁。唐高适《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诗:“别恨随流水,交情脱宝刀。”宋舒亶《散天花》词:“骊歌齐唱罢,泪争流。悠悠别恨几时休。”清李景福《与宋怿先同舟至广陵即返白下口占赠别》:“聚欢良不易,别恨复相仍。”

不服;不甘心;不承认。《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后汉书梁节王刘畅传》:“永元五年,豫州刺史梁相举奏畅不道,考讯,辞不服。”《儒林外史》第九回:“还在东家面前咬文嚼字,指手画脚的不服。”老舍《骆驼祥子》十四:“七点多钟了,刘四爷有点发困,可是不服老,还不肯去睡。”

归期:归来的日期。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作者简介


释文珦(1210-?),字叔向,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水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文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及《诗渊》中所引录。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三卷。

相关分词: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