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吉林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

吉林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吉林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建制


吉林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1999年,下设田野考古教研室和人类学、考古DNA、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石器分析、文物应用技术、考古多媒体影像处理等7个实验室,主要承担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的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与室内实验教学任务。共有实验用房22间,面积1160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近300台(件),总价值近700万元。独立建制的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也是中心从事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

重视学生田野考古技能的培养是吉林大学考古与博物馆专业的优良传统。1972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在张忠培等先生的主持下,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于专业建立之初即先后发掘了大安汉书、江陵纪南城、易县燕下都、东宁团结等遗址。并组建考古技术室(即今文物应用技术实验室的前身),负责考古绘图、测量、摄影、修复等方面的教学任务。1978年由林沄先生主编的《工农考古基础知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成为全国高校考古专业的第一部野外实践教学的专用教材。80年代初,考古专业又积极探索野外实践教学的基地式教学模式,相继在张家口、晋中等地设立田野考古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本科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此后,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在继续保持优良传统的同时,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加强教材建设、强化教学管理,使得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90年代后期,在朱泓教授的领导下,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及时顺应世界考古学发展的最新潮流,不断加大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考古专业在编教师的“二次创业”、引进人才和合作共建等形式,又相继组建了人类学、考古DNA、石器分析、环境考古、动物考古、考古多媒体影像处理等实验室。通过搭建新的实验教学平台,开拓新的实验教学领域,逐渐健全了野外实践教学和室内实验教学两大课程系列,形成了有“吉大”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在各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了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实验教学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师资队伍


中心现有专职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2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8人。有12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职人员中现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2人和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1人。中心还有林沄、魏存成、杨建华、滕铭予、朱永刚等兼职教师18人。成立以来,中心专兼职人员围绕中国边疆地区考古、外国考古、生物考古和田野考古等特色研究领域展开了有计划和协作式的研究,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或教改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科研与教学成果。

依托优势


考古实验教学中心所依托的吉林大学考古学科是全国高校考古专业中两个仅有的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同时还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国家“985工程”中国边疆史地创新基地、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历史学基地(文科基地)、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考古学特殊学科点(理科基地)、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科研和教学平台。2007年,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考古学教学团队又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学科建设的发展,为考古与博物馆学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条件。

实验教学成果


实验教学中心自成立以来,在教研方向设置、课程系列规划、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教材建设、资源建设、网络教学及学术交流等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国家的考古文博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受到国家主管部门和广大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教学改革成果先后荣获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田野考古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课,在国内高校考古专业中有重要影响。已出版实验教学教材6部。其中《体质人类学》与《田野考古学》分别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交流与学习


1、张忠培教授指导学生观察陶器

2、林沄教授

3、魏存成教授在巴黎出席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

4、朱泓教授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