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黑龙江北安农场

黑龙江北安农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黑龙江北安农场


黑龙江北安农场,现为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一部分,管理局地处小兴安岭南北两麓,跨黑河、伊春、北安、五大连池、嫩江、孙吴、逊克7个市县,辖区土地总面积1347.7万亩。其中耕地473.9万亩,林地195.4万亩,草原122.5万亩,水面19.5万亩。管理局下辖15个国有农场,总人口20.3万人。



管理局是我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之一;是我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垦区绿色有机农业核心示范区;是一个每年为国家提供29亿斤以上商品粮的现代化新型垦区。这里,培育了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这里,诞生了家喻户晓的《老兵新传》的故事;这里,铸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这里,践行着诚信、务实、创新、卓越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北安农场地理坐标:东经126 35’~47’,北纬48 10’~21’。海拔320公尺左右。政区在北安县建设乡内。场区北邻二龙山农场,西北是凤凰山老改农场,西南系北安良种场和大兴屯,东南为北安县“五七大学”。场区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17公里。

气候条件

北安农场属于亚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少雪,夏季稍热多雨。春风较大,多为西南风,4、5月份间最大可达7~8级。年最高气温31.5˚C,最低为零下42˚C。年日温差达73˚C。5月中下旬一般白天最高气温23~25˚C,夜间最低为-2~-3˚C。全年无霜期120天左右,初霜期在9月中下旬,终霜期在5月中下旬。作物生长期4—10月,约140—180天。全年平均温度约在-1˚C左右。全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之间,6—9月降水最多。年蒸发量再1000~1200毫米之间,5—7月蒸发量最大。由于5月份降水偏少,气候干燥,因此常形成春旱秋涝,对播种与收获稍有不利。

地形地貌

场区是小兴安岭余脉的丘陵地带,丘陵大岗多为西南东北向。区内有四个大岗,最大的岗长5公里,宽4公里,在场区东北。岗顶最高处海拔345公尺,岗脚海拔280公尺,岗背两侧被中小水线割裂成18处。

水文条件

场区中部有主要水线一条,由西南流向东北,流向场区内的温察尔河。另外与凤凰山农场交界处,也有较大的水线。场区东部有一般的水线,这类水线并无长流水源,再干旱季节几乎断流。

场区北部的温察尔河,河身狭窄而弯曲,流经它又横切漫岗的水线,多系干沟子。雨季有水,旱季干涸,因此,正常年头水流很小。

场区现有水井系潜水类型水层的水,因而大量供水有困难,在干旱季节严重缺水。水质除一、三分场的井水有锈面,沉淀物比较混浊外,其他生产队和总场的井水,水质尙好,畜牧场的井水水质最好且水量充足。

资源禀赋

有肥沃的耕地,茂密的山林,广阔的草原。农产品有小麦、大豆、谷子、玉米、土豆、甜菜。野生动物有野鸡、狍子、貉子。水产品有鲫鱼、鲤鱼。山产品有榛子、山丁子、蘑菇、苕条。药材有黄芪、党参、五味子、平贝等。

发展过程


建场

1952年冬,黑龙江省公安厅决定以北岗劳改支队为主,合并福安、龙镇等劳改支队,新成立“北安第五劳改支队”。当时二井地区是一片荒凉,人烟稀少。二井火车站旧址西侧五百公尺处,是原伪满青年义勇队满铁北安二井训练所的旧址。房屋已扒净,只剩下残缺的围墙和一些破房框子。现场部一带,当时是榛柴岗和柞桦树林,大白天就有狼群、野猪等野兽出没。

1953年3月末,劳改支队进驻二井,并进行基本建设。当年就有干部231名,职工294名。就业农工33名,收押犯人2828人,当年建成支队部一个(北安农场场部),基建大队部一个,农业大队4个,作业区(包括家属宿舍)4个,新人村(系就业人员的居住地)1个,大桥1座,涵洞8个,水井10眼,修路14.79公里,开荒1838公顷。

这时北安第五劳改支队的范围从南边的新建大队,到北边的龙镇大队,相距95公里。

更名

1953~1954年属黑龙江省公安厅。1955~1958年属北安劳改局。1959~1960年属北安县(市)和北安劳改局。1961~1967年属北安劳改局.劳改农场是劳改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因此,北安农场按照军队的编制,设政委、支队长、教导员、管教员、看守员等。

1955年9月,黑龙江省公安厅决定:将福安、新建两个大队合并成立福安农场,龙镇大队改为龙镇农场,南站划给北安农学院,其余各站合在一起,成立北安农场。这个农场对内称为“黑龙江省第五劳改管教支队”,对外称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北安农场”,1959年建国十周年刘少奇主席发布“特赦令”时,劳改管教支队分3批共特赦103人。

1960年2月,根据上级关于场屯合并的指示,建国大队所属的二井子、前六井、右三井、何玉琢4个自然屯(耕地160公顷,住户150户、人口1000多人)并入农场。1962年3月,上述4屯及财产全部退出。

1960年10月8日,根据北安市人民委员会北民字419号文件的通知:北安农场改名为“北郊农场”。1961年秋,上级又确定为“北安农场”。

由北安劳改局所属的十几个劳改农场的原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共产党干部科以上和大专院校毕业的(包括科技人员)知识分子等108名犯人,编成的“三高队”,也由北安农场看管教育。

1964年,犯人都集中到长水河农场,此后北安农场就没有在押犯人了。但因有就业人员,所以仍有管教任务。1964年末,还有就业农工1448人。到1966年撤销管教科,对内的劳改支队的名称已不复存在。1977年末,仅剩就业农工285人。

恢复国营

1968~1971年属北安县。1972~1975年属农场总局黑河农管局。1976~1978属北安农管局。

1968~1974年北安农场分别接收齐齐哈尔、北安、牡丹江、哈尔滨、上海等地知识青年3606人。农场职工的成份有了根本的改变,农场的性质真正属于国营农场。生产体制实行总场、分场两级管理,两级核算,有7个分场,1个水利队,4个工业厂。

1977年末,农场尙剩留场的就业农工285人。1978年末,根据政策,凡留场的就业农工,都按基本工人管理。1978年春,北安良种场所属的金家沟生产队并入北安农场,改名为北安农场第七生产队。

1979年1月,北安农场与二龙山农场合并。

经济发展


农业

1953年完成新开荒地27570亩,播种39000亩。耕作以人工为主,人畜结合。从1955年起,逐年引进拖拉机。1978年已有拖拉机58自然台,耕地发展到98298亩,产粮豆9931吨。耕作方法以机械为主,田间机械化作业程度达80%。

作物种植---建场初期,小麦、大豆、玉米、谷子、土豆等齐头并进。后因农机具逐年增加,小麦、大豆的播种面积也逐年增加,一般是小麦占60%,大豆占25~30%。

轮作---由于以小麦为主,因此实行麦豆杂和麦麦豆三区轮作制。

种子---建场初期,总场成立了良种繁育试验站,配备有专职技术干部,试验地8~10垧。1970年以后,各分场配一名技术员,种试验田2~3垧,进行良种试验繁殖。

肥料---1953~1957,主要施用农家肥。1958年开始,使用少量化肥。1978年施用化肥2311吨。

林业

天然林---北安农场有自然林61569亩,大部分分布在场区东南部,小部分分布在二分场西北面。这些林带都是混生次生林,系解放后在日伪乱砍滥伐的基础上,进行封山育林发展起来的。树种有柞、杨,间有柳、椴,已郁郁成林。有一部分柞树林划归蚕场养蚕。1978年末,养柞蚕的面积达311公顷。

人工林---农场人工造林分为两个阶段,1953~1972年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造的少,伐的多。年年造林而年年不见林。1970年末统计,实有造林面积仅213亩。1973~1978年为第二阶段,林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到1978年末,已有造林面积3707亩,其中用材林88亩,农田防护林2866亩,其他林637亩。

畜牧业

第一阶段(1953~1959年):畜牧生产大牲畜以使役为主,猪以自养为主。1953年,大牲畜667头,到1959年才820头。猪比大牲畜发展得快些。

第二阶段(1960~1969):畜牧生产除自用外,部分供应市场。从1960年起发展得快了,1969年有黄牛840头,为1959年的4.6倍,奶牛117头,为1959年的13倍;羊453只,为1959的5.7倍。

第三阶段(1970年—-1978年)畜牧生产基本保持原来的水平,有的年分有所下降。1975年,黄牛下降31%;奶牛下降43.3%。1972年生猪下降32%。下降的原因,客观上有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观上对畜牧业不重视。

工业

农机修造厂——建厂时只有一座小烘炉,只能打马掌,做铁钉。1958年正式建厂。厂长丁贵喜,技术员吴建明,主要设备是炉、锤、钳以及2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的厂房,修造长的任务是零星修理,拖拉机的大中修都得送外厂。1959年起逐步购进车床、刨床。1975年,在场部西南建了大修厂,厂部建筑面积为2608平方米,设7个车间:机修、车钳、锻焊、铸、模、电修。有车床5台。钻床3台、刨床1台。铣床1台。修理厂除负担农场全部农机具修造外,还能对外服务。

砖瓦厂——建厂初期,在场部西紧靠火车站修两个马蹄窑,年产红砖11-15万块。1957年春,正式建砖瓦厂,配管理干部1人,农工210人,将原来的马蹄窑改成两个方框窑。烧砖的燃料是榛柴,生产方式是手工操作。1958年为了适应大炼钢铁的需要,又在场部东北(现幸福工区)建耐火砖厂,1959年改烧红砖。这时,农场有两个砖厂,称东、西窑地。1959年末,东窑地撤消,两厂合并。1965年,购进一台制砖机,开始生产机制砖,年产85万块。1975年秋,建成22门的大轮窑,架棚增加到200栋,工人400多,年产红砖320万块。1978年产红砖755万块。

粮油加工厂——1956年建厂。有磨面机2台、榨油机1台,满足了农场生活需要。1965年,增设酒、醋等生产项目。

木材加工厂——1964年7月建厂。厂长韩顺启。1976年购入爬上虎机车,成立大型采伐队。

副业

养蚕——1958年开始养蚕。产品除留种外均交国家。年产蚕茧293担。

养蜂——1969年开始在林场和二分场养蜂。1971-1978年,每年平均养蜂155箱,最高的1977年养蜂190箱,产蜜382担。

渔业

1958年,结合大搞水利,在二分场东南侧修筑小型水库一座,命名为“红旗水库”。水库设计容量为340万立方米,占地193公顷。1965年开始放养鱼苗,平均年产5880斤。

经营成果

1958、1959两年略有盈余外,其它年份全亏损。自建场到并场收支相抵,共亏损2446.63万元。

交通

北黑铁路、北长公路并列通过场区中心。火车站距场部办公室仅1公里。场区内部也有公路相通,风雨无阻,可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社会政治文化


人口

1978年末人口总数7218人,是建场初期的3.5倍。其中职工数3408人,占总人数的57.2%。职工数中知识青年1468人,占职工总数的22.8%。

历届班子

1953年-1968年间略

1968年5月成立革命委员会。主任宋宏志(现役),副主任隋义成、卢玉甫、宋秋月(造反派代表)、马启发(革命干部代表)。

1969年,主任白玉章,军宣队组长刘香会,副主任马启发、于纪民、卢玉甫。

1971年,主任白玉章、副主任孙井祥、马启发、于纪民、张喜、卢玉甫。

1972年,主任宫庆久,副主任刘长青、孙梅超、潘贵仁。

1973年,主任宫庆久,副主任刘长青、邢玉明、代清心、江家骅、孙梅超、潘贵仁 。

历届党代会和党委

北安农场1957年前是党总支委员会。1957年起成立党委,共召开七届党代会。1970年前略。

1973年3月第六届党代会。党委书记宫庆久,副书记孙井祥,委员刘长青、邢玉明、代清心,郭恩吉、宁兴海、耿万春、于万红、杨克明、杨永才、李焕臣、薛继德、申宪庭、关继平、张嘉林、李福堂、江家骅(上海知青)、王桂英(北安知青)。

1976年2月第七届党代会。党委书记宫庆久,副书记李荣武(哈尔滨知青),委员刘长青、江家骅(上海知青)、孙海超、宁兴海、边福深、于万红、吴隆文(牡丹江知青)、赵有琴、申宪庭、郭恩吉、杨克明、杨永才、李焕臣、赵会林(北安知青)、耿万春、韩广文、翁荣显、张喜林、王桂英(北安知青)、李福堂。

教育

场部学校校长(1970年前略):1972年张风桥。1973年申庭宪。1977年张风桥。1978年申宪庭。

北郊农场1954年成立小学,有十几名学生在老师家里上课。1955年正式成立场直小学,老师3人,学生13人。1958年场直开设高小、初中两个班。1963年成立普通中学。1963年至1969年,各分场先后建立小学。其中二分场1971年,开设两个初中班,1977年取消。1978年底,全场有小学7所,普通中学1所,在校生1587人,其中小学生1002人,校舍总面积4661平方米。

五.七大学:1976年前,农场成立了五.七大学,校址在红旗水库,有革委会副主任江家骅兼校长。开设农机、农学、畜牧三个班。学生82人,生源为各连队选拔的下乡知青。1977年撤消。

医疗卫生

医院院长(1970年前略):1972年李丙令、金晓光。1973年黄纯强、鲁如连。1976年张喜林、鲁如连。1977年赵有琴、鲁如连。

1953年成立医务所,医务人员3人,监舍配犯人医生或卫生员。1957年农场卫生院改称医院,医务人员增到21人。1969年起可以做一般的手术。1978年医院设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科、五官科,另外有心电图室、X光室、化验室,病床30张。

福利事业及驻场机构

供销社,1953年6月成立,主任高肇元。

托儿所,1958年9月成立,所长卢秀全。

邮政所,1955年春成立,营业员张兴臣。

中国人民银行北安支行二井子营业所,1971年成立,所长程云龙。

知青时代


1968-1974年.北安农场先后接收齐齐哈尔、北安、牡丹江、哈尔滨、上海等地知识青年3606人(数据出处:《北安农场知识青年工作会议总结(1973年9月19日)》)。其中第一批来到北安农场的是牡丹江知青(1968年10月抵达农场)。上海知青分别在1970年5月9日、5月27日、6月18日共三批离沪赴北安农场‘前两批均来自上海市虹口区和杨浦区的69届初中学生,第三批主要是68届中专技校、半工半读学生。

根据江家骅保留的一份1974年的北安农场统计资料,北安农场接收的各地知识青年数为上海知青1469名,齐齐哈尔知青531名,北安知青394名,牡丹江知青168名,哈尔滨知青53名,绥化知青21名,天津知青9名,还有本场和其他地方的知青。截至1974年,因征兵、招生、招工、病退和其他原因调离北安农场的知识青年约七百余人。

知识青年在“接收再教育”的过程中,对农场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知识青年逐步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和技术岗位。上述统计资料同时显示,在1974年的时候,知识青年中入党的有76名(其中上海知青26名)。入团的近千名。知识青年进入农场党委班子有2名(其中上海知青1名),担任科大队级干部的有9名,担任连队干部的79名。知识青年中涌现的劳动模范129名(其中上海知青64名),占了农场劳模总数87%。被推荐上大中专院校的知青143名(其中上海知青29名),光荣参军的知青92名(其中上海知青20名)。

1978年末,知识青年根据政策大批返城,形成农场的教师、农机驾驶员等技术岗位人员大量缺失,农场几乎陷入困境。

截至1978年末,北安农场仍然有知识青年1468人,占职工总数的22.8%,主要是本场知青。

相关分词: 黑龙江 黑龙 龙江 北安 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