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古镇

古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古镇


古镇,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中国历史悠久,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其中有部分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古镇现状


古镇的旅游业快速地发展着,但在这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古镇面临的旅游压力亦逐渐显露出来,旅游开发为古镇保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旅游承载量过饱和

很多古镇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超过了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尤其在旅游旺季,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的水乡环境氛围被破坏,不仅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即所谓“旅游公害问题”。其中,垃圾污染和水污染是两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过度商业化倾向

随着双休日和“黄金周”带来的旅游热,不少地方把开发旅游资源作为经济的增长点,遗产旅游更成为热中之热。在旅游业的发展直接造成了商业网点的大幅增加,特别是在主要游线上各类商店的开设及现代装修材料的采用,导致了建筑用途的改变和传统风貌的消退。同时,不断膨胀的旅游业正在排挤着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小本生意,致使受保护街区的风貌日趋千篇一律,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的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

开发与保护虽然是一对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

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

旅游业为古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原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发展旅游当作古镇保护的主要目的和动力,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却没有积极改善,因而现存的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全,具有水灾隐患,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许多年轻人也因此不愿住在老镇区而纷纷迁往新区或大中城市。同时,居民自发的建筑整修开始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与工艺,影响了原来传统风貌的延续。有鉴于此,古镇纷纷着手此事。而对于居民建筑的整修,需成立专门的修缮队,采用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以保证恢复其原有风貌。

中国古镇

各个地区主要代表性古镇有:

四川古镇

洛带 黄龙溪 街子 孝泉 平乐 上里 龙隐

老观 仙市 李庄 罗泉 佛宝 尧坝 江口

铁佛 三道堰 西来 夕佳山 郪江 龙华 恩阳

罗城 磨西 悦来 桃坪 昭华 柳江 

安徽古镇

西递 宏村 卢村 南屏 关麓 屏山 唐模 呈坎 潜口

潜口 陈村 三河 棠樾 屯溪 坑口 湖村 上庄 陈村

浙江古镇

西塘 乌镇 南浔 龙门 郭洞 俞源 诸葛村

新叶村 三门源 廿八都 溪口 前童 楠溪江 岩头村

芙蓉村 苍坡村 蓬溪村 林坑 皤滩 临海 石塘

安昌 碗窑 泰顺 大济 新市  

江苏古镇

同里 周庄 锦溪 甪直 枫桥 木渎 盛泽

沙溪 窑湾 车桥    

江西古镇

景德镇 樟树镇 河口镇 吴城镇 鄱阳 婺源 李坑

理坑 汪口 晓起 延村 思溪 清华 乐平

安义 流坑 石邮 卢家洲 钓源 湵陂 白鹭

龙南      

山西古镇

平遥 张壁村 乔家大院 常家大院 曹家大院 王家大院 渠家大院

郭峪 后沟古村 皇城相府 娘子关村 碛口 孟门古镇 师家沟

润城镇 西文兴村     

广西古镇

阳朔 黄姚 兴安 三江 扬美 兴坪 江头洲

迪塘村 水源头 大圩 龙胜   

云南古镇

丽江 大理 束河 和顺 香格里拉 泸沽湖 虎跳峡 新华村 沙溪

剑川 巍山 喜洲 宝山 黑井 建水 坝美 诺邓 石屏

贵州古镇

镇远 镇山 岜沙 肇兴 加去 隆里 大同 香纸沟 石头寨

大屯 青岩 西江 雷山 施洞 屯堡   

福建古镇

永定 长汀 泰宁 和平 芷溪 培田 南靖

崇武 连城 四堡 漳州 崇武 赵家堡 华安二宜楼

洪坑 城村 下梅 永定 坂东 杨源 田螺坑

广东古镇

石湾 开平 赤坎 大江埔 百合 桥溪村 苏家围

大旗头 沙湾 从化 南社 塘口 桥乡村 樟林

黄埔 逢简 钱岗 蚬冈 梅州 石头村 

重庆古镇

磁器口 偏岩 双江 涞滩 路孔 松溉 塘河

中山 宁厂 龙潭 龚滩   

湖南古镇

凤凰 德夯 芙蓉镇 张谷英村 阳山 滩头 洪江 大坨

靖港古镇       

山东古镇

台儿庄 周村

其他地区

陕西古镇党家村米脂榆林吴堡古城

上海古镇

朱家角金泽镇七宝古镇泗泾古镇新场古镇枫泾古镇河北古镇于家村正定鸡鸣驿

北京古镇川底下

湖北古镇鱼木寨

发展模式


由于形成历史、所处区域、历史价值等方面的不同,各古镇都沿着不同的模式发展。但在不同的模式之中还会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古镇发展朝以下几方面进行:

1.根据自身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结合当地实际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2.模式的寻找与创造都是一个逐渐探索的过程,各古镇在分阶段分步骤来进行

一般选定有一定发展基础与能尽快产生效益的重点区域优先培育开发,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开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严格控制和规范古城的商业活动,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将与古镇氛围不协调的商业行为规划在古镇核心区以外;保护古镇居民的居住活动,对古城的重点房屋建档挂牌,并向房主发放补助金;经常开展名镇意识、遗产意识宣传教言活动。

3.加强制度建设,规避经营风险

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主管部门应严格依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历史城镇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依据相关政策法规与管理条理及转让合同等,规范政府部门、旅游投资商等的开发经营行为;其次,可考虑建立起由人大、政协和当地居民代表组成的社会监督组织评估机制,形成社会监督组织对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有效约束监督链;再次,有必要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机制,充分挖掘旅游地各利益主体的共同点和平衡点,形成良好的利益互动,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最终促使旅游企业的利益与旅游地其他主体的利益统一于旅游地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中。

4.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减少负面影响

政府和企业应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广泛吸纳当地居民的意见,切实处理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为此,政府和企业要提高其行为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对景区经营中的重要项目的审批建设以及影响到居民利益的开发经营行为实行公示制,以发挥社区居民的监督作用,增强旅游项目建设和环保措施的合理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同时,有必要建立目的地居民关于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代言机构,从而实现公平对话,保证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决策拥有发言权,从而有效防范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再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发展意识、旅游就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全方位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5.开发过程中注重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对于历史遗存的保护,并不仅仅是对遗址遗迹的原样保护、修旧如旧,更要注重历史传统的保护和文脉的延续。正如丽江、江南水乡古镇之所以有如此强的吸引力,不仅仅由于小桥、流水,更在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家,有了生活在那里的人家,文化才是鲜活的,才是有真正魅力的。只有充分调动起居民保护古镇的积极性,让其能够从旅游发展中得到相应的收益,并且乐于生活在世代居住的古镇,为自己的古镇与文化传统感到自豪,古镇的意蕴与文脉才能真正延续下去。

6.树立主题化开发理念

通过主题城镇的建设树立在区域形象中的独特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主题并非仅仅是单一主题,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主题的组合。古镇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古镇之间特别是同一区域内古镇之间共性明显,自身特征区别较小。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区域特色明显的古镇,如何在众多的古镇旅游开发热潮中脱颖而出,笔者以为实行主题化开发是一条比较明智的选择,即实行主题城镇的发展。把整个古镇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发,根据主题公园的理念来开发来经营,提升出一个主题,结合古镇的历史文脉与特色等,将城区内的居民、建筑、氛围都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给予游客在古镇中的最好体验。

7.大力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资源内涵

从理论上分析,古镇旅游的类型是存在梯层结构的,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同时,需要指出,历史城镇的旅游并不是要禁止商业化,而是要控制过度商业化,寻求传统与旅游商品的最佳契合点。旅游商品销售是旅游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销售与古镇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在商品销售中融入古镇所特有的文化气息。因此,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要求进行准确的规划、协调,要根据每个古镇的特点,大力发展有地方韵味、反映各地风土人情旅游商品。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游客体验。还可以促进当地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开发,增加旅游就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参加旅游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8.古镇要注重实现与周边景区共赢

研究发现,像丽江、周庄、凤凰等这些高品位的古镇在旅游开发与市场营销等过程中都不是单个进行的,都是与周边景区在开发、线路整合、市场营销、形象塑造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联合,从而实现了共赢。这正符合旅游学中的旅游时间比理论,只有旅游地能够提供一定量的旅游活动时间与活动内容才能够吸引大量游客的到来,因此,旅游开发的项目选择,市场分析,以及产品开发与营销过程中都要注意区域的联合。

9.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容量的控制

旅游是一项相对高耗量的活动,伴随着水,电等资源的消耗,同时还会产生垃圾、环境污染、破坏等问题。特别是一些稀缺资源分布地区,如果破坏力长期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将会对旅游地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知名古镇


截止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镇有:

平遥古城(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1997

丽江古城(Old Town of Lijiang )1997

皖南古城西递和宏村(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 2000

开平碉楼与村落(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 2007

光福镇


光福镇在苏州城西约28公里的太湖之滨,是吴中区境内历史悠久的古镇。50年代初,我国考古学家在当地虎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 春秋时期,吴王阖阎曾在虎山圈地养虎,饲养人员聚居的地方遂名虎溪。吴国灭亡后,养虎事业也随之衰败。萧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有顾氏舍宅为寺,取名光福,从此得名,沿用至今。

光福在南宋时代已是个“民灶千余,阡陌交通”的集镇。目前镇区面积虽约0.62平方公里,却很古朴、清雅,蕴含着诗情画意。它南依邓尉山,北靠虎山,东临上崦湖,西滨下崦湖。塔山屈身镇内,还有香雪海、司徒古柏、天寿圣恩寺、楞严经石刻等10处省、县级保护文物。

这里层峦叠翠,四季花香,山外有湖,湖中有山,是良好的风景游览胜地。相传清康熙、乾隆皇帝及明代唐伯虎等文人墨客都曾到邓尉探梅。

古镇时时给人以恬静的美感,镇河则像一条白色的绸带,由西向东,缓缓流过。漫步光福镇上,仰面可见山,俯首可见水,诚如明代画家沈石田所描写的:屋上有山屋下水,开门波光眼如洗。

光福历史悠久,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地处古城苏州西郊25公里,是濒临太湖之滨的一个半岛,湖光旖旎,群山环抱,绿山萦绕。镇内运河贯通,国道擦境,机场镇内,形成"海陆空"便捷的交通。

光福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为太湖名胜区13个景区之一,境内名胜古迹数十处,最著名的是邓尉"香雪海"清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香雪海探梅。每到初春时节,漫山遍野的梅花盛开,香气四溢,蔚若雪海。吾家山下有祭祀东汉大司徒邓禹的司徒庙,院内有当年邓禹种植的汉柏四棵,分别唤作"清、奇、古、怪"已历1900余年,形姿奇特,历劫不磨,洵为天下奇观。明代>>石刻保存在院内。建于梁代大同年间的光福塔,为七级方塔,高38米,雄居山巅,凌云摩霄;寺前有建于宋代的石梁桥,风格古朴;有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可称为吴中最古老的寺院――铜观音寺;殿宇富丽堂皇,寺内碑碣石刻,古色古香;宋代天寿圣恩寺,背依玄墓山,面临万顷太湖,有深山藏古寺之妙。

朱家角


建于明代、横跨漕港的“沪上第一桥”放生桥,是取景拍摄最多的地方。有时你会看见桥顶桥坡格斗正凶,“呀呀”叫个不停;有时阳光普照,桥顶却大雨倾盆,几个演员淋得浑身湿透,原来这是消防队员手持高压龙头制造出的特技效果。据统计,这里曾拍摄过《半把剪刀》、《中华大丈夫》、《上海秘密战》等十多部影视片,一导演赞叹:在放生桥上取景,象喝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

千年古镇朱家角河港纵横,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风韵犹存,古迹胜景比比皆是,尤其是小桥流水、老街深巷更具风味,极为得体地成为三四十年代“海派影视”的天然外景。西井街75号里老宅民居是古建筑民居的典范,雕花落地长窗,砖铺四方庭院,老货道具也多:老式床、太师椅、八仙桌、栲篮、瓷瓶放在庭院深深的老屋里,拍摄《大家族》、《刘海粟》、《上海滩之恋》等感情戏时,几度被导演相中,连声称赞:这里镜头真是太符合剧情了。有时缺少群众演员,只要导演和围观的一说,立即会跑出几个。碰到拍摄紧要关头或同步录音,交通封锁,当地行人会自动绕道,停止大声喧哗;哪家电视天线破坏了拍摄画面,哪家主人就会主动将它搁下;连刷白的墙壁为适应过去旧时的气氛,镇旅游公司也会密切配合,派人大片大片地将它涂个灰黑……一位著名的导演深有感触地说:“到朱家角拍片,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样都全了!”

木渎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木渎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木渎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25人,举人30余人,其中状元2名,榜眼1名。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诗人、诗选家沈德潜,清末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以及近现代的刺绣皇后沈寿、台湾政要严家淦等等。

木渎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其中,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

严国馨,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等人数次考察此园,倍加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虹饮山房是木渎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广袤,建筑大气,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它园林,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旧宅,园中雕花楼精雕细琢,与洞庭东山雕花大楼为同一大师作品,堪称南北姐妹雕花楼。榜眼府第是洋务运动先导、著名政论家冯桂芬故居,江南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其镇园之宝。灵岩山馆是清代木渎状元毕沅的私家别业,清池涓流,岸曲水回,是吴中著名山水园林。木渎私家园林既秉承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幽深,又有其空旷高远、山林野趣的个性,充满了一种大气和皇气。在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我国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人参观了木渎古镇私家园林之后,激动不已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化遗产”。

南浔


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市,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北面是太湖,东与江苏省交界,距苏州市仅51公里,乘中巴车12元,途中经过著名水镇同里。

据〈江南园林志〉记载“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

在清代时南浔人根据当地人家财富的多少,以动物形体大小形容为“4象8牛72黄金狗”,财富在1000万以上为象,100万以上为牛,30万以上为狗。

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

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南浔历史文化悠久,从宋至清共出41名进士。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

甪直


甪直位于江苏昆山市,是江南六个著名古镇之一,位于苏州城东南25公里,因唐代诗人陆龟蒙号甫里先生隐居于此故名。明代村落聚镇改名甪直,古镇占地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镇内河网交错,碧水环绕,桥桥相望,景色美好。

甪直的特点是水多桥多,桥多而密,有一些桥是建于宋代、明代的桥梁,这里同周庄一样也是很有江南水乡特色的。

为了保护古甪直镇,镇里规划了四平方公里的保护区,保护古镇的面貌,并在镇外建了新镇。

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

乌镇


乌镇是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古风犹存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

这里的民居宅屋傍河而筑,街道两旁保存有大量明清建筑,辅以河上石桥,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

镇东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的读书处,现辟为茅盾纪念馆。镇上的西栅老街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此外,还有修真观戏台、双桥风情、梁苑...

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现存30多座。 其中西栅有通济桥、仁济桥,中市及东栅有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有福兴桥和浮澜桥;北栅有梯云桥和利济桥。

这些桥最早建于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于明清,有些桥还题有桥联,如通济桥:“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朝南) “通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朝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时分让人感觉古老的感觉。

周庄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著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周庄有着近九百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周庄也曾留下柳亚子、陈去病等人的足迹。

四堡


四堡,闽西一个偏僻的小镇。它坐落在连城北部巍峨的鳌峰山脚下,处于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边缘,古有“四县共靠”之意,故而得名“四堡”。

最早知道四堡源于四堡独特的服饰。四堡的服饰与周边地区的服饰明显不同,既有壮族服饰的特点,又有满族服饰的特点,确实令人称奇。原来,四堡书商遍布江南,尤以广西最多,四堡先民们在把灿烂的古代文化传播出去的同时,也把当时的文化精粹带回故乡。壮族妇女服饰的鲜艳、亮丽就体现在四堡年轻女性的服饰中,而壮族图腾的怪异图案则体现在孩童衣帽、兜肚的绣图中。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时四堡在京供职的官员见宫廷格格们的衣着秀美动人,便将清廷格格装束、贵妇鞋饰传回了家乡。

“四堡装”色彩艳丽,上衣肩围、袖口、衣裙边缘和下摆、裤口,都镶嵌着底色不同的花边和曲折闪光的珠绦,看起来典雅大方。四堡女子婚前多以红色、紫色布做衣料,而婚后的妇女则普遍用士林蓝或黑色布料。四堡服饰的奇特之处还体现在长袖可以折叠卷于臂上,另有加稍窄花边的活动袖套,缝于内衣袖上。据说是方便妇女劳作时随时可以换洗,成为“作休两用衫”。“四堡装”随着雕版印刷一起顽强地保留下来,成了服饰古文化的“活化石”。

除了四堡服饰,古镇四堡还是唯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这里曾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赫赫有名,成为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名列“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乡”,幸存的古书坊群也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中国四堡雕版展览馆,书香墨香氤氲。在古宗祠斑驳的木屋墙上,挂着邹学圣与马驯的画像,这便是四堡人所信奉的雕版印刷业的创始者和传播者。展馆有四个展间,一块块乌黑斑驳的木刻印板,层层叠叠,摆放在橱窗里。“藏版所有,翻刻必究”、“本斋藏版,翻刻必究”的字样,刻在印板上,清晰可见。现代的“版权”在那时已有它原始的萌芽。祠堂大厅内陈设着一套完整的雕版印刷流程工具,切书架、切书刀、墨盘、墨缸、刷子、雕版存放架、印书桌等数十件,展馆讲解员在为客人做简单的印刷示范,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又感到由衷的震撼。四堡的印刷业多以家庭作坊为主,从现存的古书坊看,一座座雕梁画栋、结构庞大的豪宅大院基本都是住宅与书坊合二为一的。各书坊“广镌古今遗编,布诸海内,锱铢所积,饶若素封”,真是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清代末年,随着西方铅印技术的传入及印刷业的工艺革新和发展,四堡雕版印刷业才逐渐走向衰落。

四堡人崇文重教远近闻名。现在的四堡虽然早已繁华不再,却因着书香墨香的浸染,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走在四堡古镇的大街小巷,能感受到四堡结社吟诗、操琴作画等仁厚儒雅之风。四堡人之所以如此崇文重教是有历史渊源的。据《邹氏族谱》记载,四堡人十分崇尚儒学,企盼“学而优则仕”,先后设置了许多学馆、私塾,使多数族人享受到普遍的文化教育,文人才子辈出,如宋代邹应龙官居端明殿大学士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明代马训官至都察院左都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初的著名文人、书法家邹圣脉,这位落魄秀才为蒙学读本《幼学琼林》增补了文采斐然的343联,并排印销往各地,使之风靡全国300年不衰。发达、开明的教育,为四堡坊刻的崛起和发展,培育了大批的人才。

四堡还是传统的手工艺之乡,锡器工艺、金银饰品工艺、竹木工艺等独具特色 。走在四堡大街上,可见两侧有许多金、银、锡器工艺加工店,这些工艺制作基本还保持传统手工制作。一个银器店老板告诉我,四堡的金、银、锡器工艺技术均是从浙江引进的。四堡商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许多手工技艺都从外地学得后传回家乡,便渐成规模的。四堡人喜欢金银饰品和锡器与当地风俗、服饰有密切关系,如女子“于归”,娘家要金银首饰做嫁妆。小孩“过周”,外婆要赠送狮头帽、银项圈、庆子等银饰品。因此,金银锡器用品相当普遍。除金银锡饰品,四堡的竹木工艺和粉条、刺绣等工艺也蓬勃发展起来。无论金银饰品还是竹木工艺都烘托出了四堡工匠们精湛的手艺!

每一幢古书坊,都有着一个悠远的故事;每一件工艺品,都是艺术的结晶。先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古老的文化养在深闺,声名远播引来众多的慕名者。四堡文化是客家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如今,各级政府早已着手古书坊建筑的旅游开发,各方有识之士对四堡的保护也开始了具体的奔走。相信他们的不懈努力能让四堡文化永远完整地存留世间,让客家民系的历史与文化发出熠熠光辉。

漫川关


古镇漫川关,位于山阳县东南边陲70千米的漫川镇,地处金钱河与靳家河之汇合处,以地貌广大水域宽阔而得名。昔疆秦楚之塞,今界陕鄂之边,历代均于此设防,陇海铁路通车前,漫川为水旱码头,为陕鄂豫蜀物资交流重要集散地之一。漫川关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蛮子国;战国时,楚致方城经此通过,秦楚分界碑今还尚在;北朝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33年)置漫川县,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并人丰阳,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5年)设巡检司,清为里,民国为镇。南宋时,这里是宋金双方反复争夺的迂回战场。明清两代,这里水运发达,当时兴建的船帮会馆、湖北会馆、武昌会馆、骡帮会馆,武圣宫等建筑物今被列为保护文物。山阳八景之一的漫川关依山傍水,群山环绕,东有崔嵬的龙山,北有巍峨的鹘岭,西南有磅礴的郧岭,金钱河、靳家河穿境而过。这里气候温湿,盛产柑桔、稻米、芝麻、桐油等。

今漫川关镇设在街道,居民多南人,讲礼仪,善巧言,语言婉转,圆润如歌。漫川街道长而狭窄,均用石条石块石子铺成。两旁民宅,多以木板为墙,房屋小巧玲珑,上有一层阁楼,绘画山墙,翘龙风角,明镜悬顶,古色古香。街道日日有集,商铺颇多,一直延续着“男人下田,女人摆摊”的习俗。汽车站连接山漫公路、色漫公路、漫津公路,交通方便。古镇漫川关不仅古风犹存,且新貌迷人,难怪人们赞曰:“漫川关,景色鲜,不似江南胜江南”。

在漫川镇前店子村的土地岭下,山中有个“千佛洞”,建于武周永昌年间,洞深7.5米,宽近5米,高2.6米,3面摩岩,皆有佛像神台,红砖砂石上雕造立体石佛近千尊,主佛高3尺许,小佛高不盈尺,进洞左右两侧是“观音菩萨”和“如来佛”,里侧正神位是释迦牟尼等3尊石雕法象。清代曾被匪盗两次,“文革”时又有百尊被毁,现存222尊。洞外有民国二十二年建的多角牌楼、左右厢房和照壁花墙构成的小寺院。在洞坎之下开阔地有清康熙十九年修葺的竹林寺院和舞榭歌楼,与千佛洞联为一体,颇有诗意。在千佛洞西不足一里的前店子村回龙寺组,又有个古迹“砧子石藏经洞”,长、宽各5米,蜀僧超古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将460卷经书藏于洞中,1774年大量经卷被盗,今藏经洞存与千佛洞和偏西里许的蛮王洞、朝阳洞成为漫川关旅游资源区内的璀璨明珠。

骡帮会馆 骡帮会馆位于山阳县漫川关上街,俗称“马王庙”。始建年代不详,光绪十三年(公元1886年)增修,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分庙院与戏楼两部分。庙院为南北两院并列,中以墙隔。每院依次有前殿、天井、正殿和两厢。戏楼与庙院相向,亦为南北两座并列。北楼较大,歇山顶;南楼略小,为重檐三滴水。戏楼内外皆饰木雕风俗人物、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图案,工艺考究精细。梁架有“大清光绪十二年建戏楼,骡帮会馆众弟子创修”等题记。会馆面临靳家河,地处湖北通往西北的水陆交通要冲,系当时鄂、陕、湘、晋、豫5省客商云集的物资散地和水陆交易市场。骡帮会馆南侧有武昌馆,北侧有北会馆,加之附近的楼阁式民宅,组成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融清代南北建筑风格之大观。

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度CCTV“魅力中国”系列评选的“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也是第二批入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堡内地上城池古堡、地下 “万米长城”堪称世界之最,是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于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古地道、元代戏台、金代墓葬、明清民居文化等一系列华夏文化精髓,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张壁村现存的明堡暗道始建于公元617年,为隋末定阳可汗刘武周抗击李世民所建,地道全长万米,纵横交错,立体交叉 ,具有监视、指挥、通信、通水、通气设施及马厩、粮仓、屯兵等功能。被国内外军事权威誉为独一无二。

2005年10月,古老神奇的张壁古堡与国内两万多家知名小镇竞争角逐,在各位评委专家的一直认同下,脱颖而出,以绝对优势入围该年度十佳魅力名镇的行列。据众多旅游业内人士预测,张壁古堡将成为2006年国内炙手可热的“中国古镇游”的新亮点。

和顺


和顺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到印度的雷多只有600公里,有2000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 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只有17平方公里的和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季如春,温泉、矿泉水资源丰富,是人们生活和休闲旅游的胜地;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翡翠大王、棉纱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贾,形成了亦商亦侨亦农亦儒的生存方式。 和顺是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在和顺,可以领略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可以欣赏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身影,可以看到西方建筑、南亚建筑的元素。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都与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这样的云南古民居恰到好处地融为了一体。洗衣亭、大月台、总大门等古建筑在全国古镇中独具特色。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谱和宗族活动流传至今。七大寺庙,佛道儒共存。六百年历史形成了大量诗词、牌匾、对联、著作,养育了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四朝国师尹蓉、教育家寸树声、华侨领袖寸如东等一大批名人。

和顺是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的侨乡,至今有一万多人侨居海外,形成了“海外的和顺”;和顺是6000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在洗衣亭下捣衣的村妇,在乡村图书馆读书的农民,和顺人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顺是一个“活着的古镇”。

西递\\宏村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座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泰宁古城


泰宁古城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泰宁县城,不仅有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主要包括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建筑物,使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更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盛况。古镇极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颇富特色的闽西北客家风情。土地革命时期,泰宁还是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故城内红军街完整保留了红军总部旧址。

黄龙溪


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黄龙溪。黄龙溪是中国十大水乡名镇之一,位于四川省双流县南部,以“古”闻名。其中,古街、古树、古庙、古码头、古建筑浑然一体,极具川西情调。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火龙之乡”,享有“影视城”之美誉,是四川省保存最完好的古镇之一。

清晨的黄龙溪,到处弥漫着氤氲的雾气,早起的乡民背着竹篓、扛着锄头、推着大板车……构成一幅自然的人文景观。

走进黄龙溪,游人可体验到古镇的古朴民风,如古道、古树、古庙、古牌坊、古佛洞、古渡口、古崖墓、古民俗、古战场遗址、古三县衙门……真可谓“青帘竹影枯灯,烟雨更声古巷”。就冲这名气,你就非去不可,去体验这访“古”的无限乐趣。

据了解,黄龙溪至今保留着许多古风俗,如打更、放生会、龙舟会、烧火龙、观音会、川剧座唱等。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黄龙溪古镇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可亲眼目睹古镇民间传统的去旧迎新“烧火龙”盛会,耍火龙、彩龙、水龙等,场面十分热闹;每年的端午节,这里还要举行赛龙舟活动;黄龙古镇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打更习俗,每晚每两小时打更一次,让游客在似睡非睡中领略远古历史的神韵……

据历史记载:为了祈福平安,黄龙溪的先民们根据“火龙”和“应龙”的神话及“龙生九子”的传奇故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龙灯舞”——烧火龙。此活动源于东汉,盛于南宋,之后代代相传,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举行。如果你有幸届时光临,就可欣赏到“烧火龙”时“岁岁春节烧火龙,烟花启蒙乐融融;一行火焰高百丈,龙腾人欢气势雄”的壮观景象。

说起黄龙溪的古三县衙门,那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黄龙溪镇地处双流、彭州和仁寿三县交界之地,历史上,民事、经济纠纷,匪患困扰,无法确定是哪个县衙管理,遂三县合议将衙门合三为一,设在“金三角”地带的黄龙溪,共同审理三县的案件,于是就有了这三县衙门,由此可见当年黄龙溪古镇的盛况。然而,正是这些古味十足的古貌使众多影视作品的拍摄蜂拥而至,《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芙蓉镇》、《海灯法师》、《朱德的童年》等100余部影视作品在这里诞生,使黄龙溪一跃成为拍摄古装片的理想外景地。

另外,古镇上,最有特色的是四处可见的茶馆,路两旁、河堤上、竹林下,花花绿绿的太阳伞,竹台、竹椅、竹凳、盖碗茶,形成古镇一道诱人的风景线。普普通通的**茶,还有上好的竹叶青、峨眉雪蕊,盖碗里一冲,香气扑鼻。一碗茶几块钱,可以坐一天,尤其是老人们,大清早上街遛鸟、上茶馆喝茶,花钱不多,却是一种悠闲、雅致的享受。

黄龙溪古镇不大,一水划镇而过,两岸都是用青石铺成的石板路,水面有数座铁吊桥连接,河畔的古榕树,盘根错节,据说有近千年的历史。河边支着大大小小的鱼网,捕捞“黄辣丁”,可别小看这“黄辣丁”只有手掌般长,体形头大身细,但肉质鲜嫩、美味可口,用它烧制的汤,可是地地道道的川菜。

现在的黄龙溪到处都在“复古”。据悉,这是黄龙溪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整治工程。复古的黄龙溪,青石路、老门板、青石雕花柱基、木结构穿逗房、暗猪肝色房梁、传统木花格窗、小青瓦坡屋顶、古韵十足的木招牌、迎风招展的布招幌、古铜钱下水孔、传统封火山墙、茶楼酒肆、商铺廊桥等与川西古建筑相匹配的装饰随处可见,从而修旧如旧再添古镇“旧貌”,保持古镇的天然魅力,使古镇吸引更多的游人,留住更多的游客。

台儿庄


台儿庄古城坐落于枣庄市辖区台儿庄区,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也是运河文化的承载体,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的遗存,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台儿庄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八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拥有京杭运河仅存的最后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运河”,是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城内拥有18个汪塘和7公里的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古水城;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将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同时这里也是国台办批准的大陆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家AAAA级景区。

相关分词: 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