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高堌堆遗址

高堌堆遗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高堌堆遗址




现状


高堌堆遗址位于成武县白浮图镇高堌堆村内,北距成济公路200米,南距红卫河1000米。现堌堆遗址南北长63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3150平方米,高约4米。经铲探得知:原堌堆南北长85米,东西宽90米,总面积7650平方米,保存完好。2002年,村民陈兆月募资在遗址上面修建小庙一个,但因资金有限,只得仿建。

遗址


从遗址采集的标本看:龙山文化时期的有夹细砂绳纹灰褐陶甗,素面、方格纹、绳纹灰陶罐、素面盆、盘,绳纹瓮,器盖,蚌镰等;岳石文化的夹砂红陶罐;商代有夹砂粗绳纹红陶鬲、素面盆;东周有豆、缸。1975年,群众在遗址上挖土时曾出土春秋时期的青铜剑、戈等。所以,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商代、周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十分丰富。1978年,生产队组织社员挖田时,陈乾运曾在堌堆西北角挖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被时任大队长的陈记国上交至成武县文物管理所。随后,县文物所奖励陈乾运人民币5元及奖状一个。至今崖壁上还有西汉的墓葬残存。1989年,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历


《伯乐文化志成武众多堌堆的来历和变迁》(卢新文/文)介绍,如高堌堆一样的堌堆,基本完整的在成武尚有三个。据介绍,堌堆起源新石器时期原始先民为躲避洪水而筑的高台。到目前为止,其历史变迁大体分四个阶段:一是“新石器石器先民居住阶段”。至新石器末期,大禹治水初见成效,先民们纷纷下台居住,这些堌堆渐渐成为无主荒台,而成为“埋入墓葬阶段”。

至南北朝时期,进入“台上建庙阶段”。此时,各台上开始建庙,并发展于唐,盛行于明末清初。到20世纪40年代,堌堆遭遇“扒庙毁台阶段”,且至今尚未结束。《成武县志》曾记载,明崇祯年间其上曾修建一座原始天尊庙,并立有庙碑,但1938年该庙被拆除,庙碑被破坏。

70年代末,一位副县长带领群众大肆毁台,挖出的黑土被当做肥料运至附近村庄的田地,至今让附近村民所遗憾。但历史不再回头,时空也难以穿越,逝去的风光将无法再得,只能给后人留下长久的遗憾了。期间,曾出土五彩陶器、高约30-50厘米的人俑不计其数,另有高约一米的彩色陶马以及20厘米左右的彩色陶鹿数个。但因无保护意识,全部被毁。

相关分词: 高堌堆 高堌 堌堆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