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动机

动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里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是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基本信息


读音

动机 dòng jī

翻译

1. motive 2. motivation 3. intention

释义


版本一:

基本解释

[motive;intention] 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

动机是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情而在心里上形成的思维途径。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做某种决定所产生的念头。

动机还是一个人心里和行动一致的一大倾向,理念实施的组织源头。

详细解释

[名词]

1. 推动人从事某种事情的念头或愿望。

毛泽东 《纪念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 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 茅盾《一个女性》:“正象她自己在花丛中追逐一只彩蝶,动机只是爱美而好玩罢了。”

2. 契机。

孙中山 《北上宣言》:“农工业之发达,使人民购买力增加,商业始有繁盛之动机。”

版本二: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凡是个体趋向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音乐术语


【动机】Motive(英)音乐术语。通常指一个曲调或旋律的片段,是音乐结构中最小的单位。它必须包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重(zhong四声)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音。动机具有独立的表情意义,是音乐主题的代表,是主题或乐曲发展的胚芽。

动机相互作用

1、动机的联合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基本一致时,它们将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行为。强度最大的是主导动机。它对其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

1)主导动机有凝聚作用,将相关动机联合起来,指向最终目标;同时主导动机还决定个体实现具体目标的先后顺序。

2)主导动机具有维持作用,将相关动机的行为目标维持在一定的目标上,阻止个体行为指向其他目标。非主导动机的影响力较小,但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非主导动机可以增强或削弱这种动机联合的强度。

2、动机的冲突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些动机就会产生冲突。

1)双趋冲突: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

2)双避冲突: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

3)趋避冲突是指,当个体对同一个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又必须作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

示例


动机好,方法不对头,也会把事情办坏。

动机的心理学概述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动机本身不属于行为活动,它是行为的原因,不是行为的结果。

动机的类型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动机的起源分)

(二)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按照动机影响范围、持续作用时间分)

(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按照动机的正确性和社会价值分)

(四)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按照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不同分)

(五)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按照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不同分)

(六)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按照动机的起因不同分)

(七)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按照动机对象的性质分)

【动机功能】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动机的形成条件


1.

内在条件

:需要

含义: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内驱力: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是需求状态存在的结果。

体内失衡而生匮乏状态→ 需求→ 驱力→ 行为 。

2.外在条件:诱因

诱因

: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正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

负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实验表明,诱因引起的动机的力量依赖于个体达到目标的距离。距离太大,动机对活动的激发作用就很小了。人有理想、有抱负,他的动机不仅支配行为指向近期的目标,而且能指向远期的目标。因此,空间上邻近的目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激发作用。动机的社会意义与动机的力量也有直接的关系。成就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目标的价值以外,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七个等级构成:

1. 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

5. 认知的需要。

6. 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只有低级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而且只有当低级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后,高级的需要才显出激励的作用。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影响动机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动机的本能理论

本能理论是最早出现的行为动力理论。本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是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最早提出本能概念的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C.Daywin)。而在动机心理研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则是詹姆斯、麦克杜格尔(W.McDougall)和弗洛伊德。其中麦克杜格尔系统提出了冬季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本能论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的学习和理性因素。实际上,本能在人类的动机行为尤其是社会动机行为中不起主要作用。虽然本能对自然动机起着主导作用,是自然动机的源泉,但由于自然动机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纯粹的自然动机几乎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无一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或社会动机的调节,所以,本能论只具有从理论上对自然动机进行解释的意义,而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例如,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吃饭行为已不纯粹是一种本能行为,人们一般是定时定点在食堂就餐,而不是饿了就吃。在很多情况下,吃饭行为并不是由躯体的饥饿感引起的。因此,我们说本能论者没有把握住人类行为的社会本质。用本能这种不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动机来解释人类广泛的复杂的社会行为,必然会犯生物决定论的错误。

动机的驱力理论

霍尔最早提出,伍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 而让驱力理论得以大力推广的是赫尔(C.L.Hull)。

赫尔提出驱力减少理论。他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有些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有些驱力来自外部刺激,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

动机的唤醒理论

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间的关系是一条倒U形曲线;2,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研究表明,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的刺激

动机的诱因理论

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它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动机的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期待价值理论

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动机归因理论

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积极的归因是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自我功效论

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成就目标理论

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2)教师的言行

(3)竞争和竞赛活动

(4)学生的学习成绩

(5)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

(6)个性因素

(7)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

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动机的其它分类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源于生理需要,如饥、渴、性、睡眠、母性等动机。社会性动机又称心理性动机,它源于社会性需要。

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的社会性动机。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麦克莱伦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①成就动机的高低与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②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弱。③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④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绩动机呈正相关。⑤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影响成绩动机。⑥个性因素影响成绩动机。⑦群体的成绩动机的强弱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有关。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

(二) 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三) 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四) 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五) 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动机的功能


人类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

(1) 引发功能

(2) 指引功能

(3) 激励功能

在心理学方面称为这样3类: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活动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人从事任何活动,总是由于他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愿望是人对他的需要的一种体验形式,它总是指向未来的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的某种事物或行动。它既表现为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开始某一活动的意念,也表现为想要避开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恩格斯说:“决不能避免这种情况: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

这里,“饥渴”感觉的产生意味着人有了充饥解渴的需要,这种需要被人以想要吃喝的愿望所体验,吃喝的愿望则导致吃喝的行动;反之,“饱足”感觉的产生意味着饮食需要的满足,于是想要吃喝的愿望不复存在,从而又导致停止吃喝。

愿望可以由激情或思虑所引起。单纯由激情所推动的行动,是冲动的行动;人在进行这种行动时,一般对行动目的和后果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理智的控制,并且往往不能持久。相反,由思虑引起的愿望所推动的行动,是意志的行动,对于为什么要行动,行动要达到什么以及如何行动,有比较明白的认识,并且为达到目的而能作坚持不懈的努力。有时激情所推动的行动客观上对人是有襛e的,或者甚至是与理智的要求一致的,这种激情也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愿望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指向引起这种愿望并满足这种愿望的事物。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因此,凡是引起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意念,就是这种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需要的具体目标。

动机可以由当前的具体事物所引起。如感到寒冷的人,有取暖的需要;附近的木柴、引火物等,能引起他产生烤火的动机。可是引起动机的,远不限于当前的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表象和概念,甚至是人的信念和道德理想等等。例如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和热爱,个人的责任感或事业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成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动机。

二、动机与目的

活动动机和活动的目的,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

活动动机和活动的目的有时是一致的。对某一事物的反映,就其对人的推动作用来说,是活动的动机;就其作为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言,又可以是活动的目的。在人的简单行动中,动机和目的常表现出直接的相符。如上述烤火取暖的例子里,燃柴烤火既是活动动机,又是活动目的。

在许多情形下,特别在比较复杂的活动中,动机在目的也表现出区别。作为活动目的的东西并不同时是活动的动机。

例如,一个病孩由于气管被浓痰阻塞而处于危急的险境,医护人员为了抢救病孩,果断地用自己的嘴去吸出痰液。这里,吸出气管中的浓痰是行动的直接目的,但这一目的本身一般并不具有推动作用;相反,病人口腔和痰液的肮脏腻人会使人“望而却步”。推动人去行动的动机是医护人员应该救死扶伤的高度责任感,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道德信念。不难看出,在这一类情形下,行动目的是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行动动机则反映着人为什么要去达到这一结果的主观原因。正因为动机和目的之间存在着这种差别,所以人的同一种行动,尽管其目的是一样的,却可因其不同动机而具有不同的心理内容,也可因其不同动机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评价。

动机和目的的这一区别不是绝对的。一个农业生产队长在致力于农业增产时,获得增产是行动的目的;其动机可以是为了对“四化”作贡献。但是当生产队长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而在筹划水利建设等方面采取行动时,建成水利设施等又是行动的目的,而争取来年的增产丰收则成了行动的动机了。一般说来,动机是比目的更为内在,更为隐蔽,更为直接推动人去行动的因素。

动机和目的的区别也表现在,有些行动的动机只有一个,而目的则不然,可以有若干个局部的或阶段性的具体目的。例如学生修完大学课程有一个总的动机,但为了实现这个动机,他必须分别达到一系列具体的活动目的,如完成作业,通过考试、撰写论文等等。

动机和目的不同还表现在,同样的动机可以体现在目的不同的行动中。例如,工人加紧生产,教师认真备课,学生努力学习,其动机都可能是为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在同一活动目的之下,也可以包含着不同的动机。比如学好功课,有人是为献身“四化”的崇高动机所推动,有人则是为谋求今后个人优裕生活的动机所驱使。

复杂的活动通常不只与一种需要,而是同时与多种需要相联系。与此相应,一种活动可以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例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就不是单纯的。一类是比较广义的、概括的动机,如一个人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义务感;另一类是比较局部的、狭隘的动机,如单纯地求得好成绩。受世界观和理想支配的动机比较稳定而持久,使人的行动长久地坚持一贯的方向;局部的动机则往往起着更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年幼的学生,在培养其广义的动机的同时,注意引起和维持他们的局部动机,对他们的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有着实际的意义。

三、动机的性质与力量

人的动机的性质是各种各样的。不同性质的动机,可以对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具有强度不同的推动力量。行动的方式、行动的坚持性和行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动机性质的制约。

有一个实验研究了不同动机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学前儿童活泼好动,要他们长时间地站着不动是很困难的。但实验者安排了一种游戏的情景,儿童所扮演的角色要求他长时间地保持不动的站立姿势。这时情形就明显不同。比之成人单纯地提出要求,游戏情境中保持站立的时间要长3—4倍。这里,除了游戏带来的情绪方面的有利因素以外,儿童的活动动机显然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努依连柯的实验)

在活动动机中,社会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性动机所产生的力量可能如此之大,以致会超过和压制人的生物学本能。比如一些社会活动家,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可以抑制进食的自然需要,长期绝食达十几天之久。

在实验室里,也见到类似结果。有人报导,要求三组成人被试(大学生)用右手食指拉起久布氏测力计上悬挂的重达3.4公斤的砝码。对第一组被试不说明任何理由;对第二组被试,要求他们表现自己的最高能力;对第三组被试,则告之这种活动与一种社会性的重要任务有直接关系(拉砝码的动作同电力输送到工厂、住宅的效果有关)。结果显示,在三种不同的活动动机之下,社会性最丰富的动机能表现出最大的力量。(费约的实验)

战争是一种要求高度意志力的社会现象。在战争行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动机的性质同它对行动的推动力量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投身正义战争的士兵,为崇高的动机所推动,具有一往无前、艰苦卓绝的精神,善于克服千难万险,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在从事非正义战争的军队里,士兵为打仗而打仗,或仅为金钱或其它个人动机而战,他们在艰险和危难面前,容易胆怯、动摇,表现出意志薄弱。革命战争的领导者之所以高度重视战前动员的作用,不义战争的策动者之所以常常对自己的士兵作欺骗宣传,力图把他们的战争意图说得冠冕堂皇,其心理学依据就是人的不同性质的动机对行动具有不同的激励作用。

四、动机体系

一个人的复杂而多样的动机,以其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动机的体系。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人的需要相对应,动机可分为天然的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或称“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按其内容的不同,可以有物质生产活动的动机、科学活动的动机、文化艺术活动的动机、社会政治活动的动机。艺术活动动机还可分为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动机,如此等等。按照动机的社会价值,又可分为集体主义动机和利己主义动机等。可见人的动机是十分丰富而多样的。心理学的任务不在于研究这些动机的内容本身,而在于探讨不同动机对人的意志行动过程的作用和意义。

在同一个个体身上,各种不同动机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某些动机比较强烈而稳定,另一些动机则比较微弱而不稳定。一个人的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成为他的主导动机;这种主导动机对他而言,相对地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在其它因素相等的条件下,人采取同他的主导动机相符合的意志行动时,通常比较地容易实现。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人比较容易实现与他的主导动机相一致的意志行动的例子。比如,少年儿童的游戏动机一般比较地强固。有的少年学生在学习方面害怕困难,意志表现较差,但他却可能在同伙们的游戏活动中对于困难表现出较大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一个有着强烈的创造动机和探索欲望的科学家,要他坚持日常琐事方面的某项事情(虽然他也想做)也许难以持久,但他却能长期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攻他所面临的艰难的课题。

前面说到,不同性质的动机可以具有不同的力量,但是某种动机对一定个体究竟发生多大的推动力,还得最终以个体的动机体系的特点为转移。比如游戏方面的动机对于儿童和对于成人,其激励作用就不一样;求知一类动机的激励作用,对一个学者和过去的商人也不相同。当我们谈论动机体系对人的行为的作用时,是着重指明同一种动机因在个体身上占不同地位而对人的行为会发生不同的影响;当我们谈论动机性质和它具有的力量的关系时,是指二者在多数社会成员身上表现出来的一般趋向。前者说的是个别性,后者说的是普遍性。普遍性是由个别性归纳而来的,并且它又具体地表现于个别性之中。

人的动机体系在后天实践中形成,因此它是发展变化的。首先,它随着个体年龄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动机不断地丰富和复杂起来。其次,动机体系的结构也发生变化,其中主导动机可能发生转移。比如吃喝、游戏方面的动机对于儿童十分重要;但到了青年时期,可能就退居次要地位。动机体系是随完整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并接受教育,在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形成关于义务、行为理想的观念,并根据社会需要逐渐学会作自我要求。当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的主观需要时,就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动机,其它的动机及整个动机体系也不断地经受着改造。由于动机体系是在个体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信仰、文化教养和道德面貌。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或内在激励)指的是任务本身的兴趣或愉悦带来的动机,这存在于个体内部而非依赖于任何外部力量的驱动。内在动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们所关注。被内在动机激励学生更可能愿意进行这项任务并且在任务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学生们更可能被内在动机如果他们:

把他们学习成绩归于自己控制的因素,即自主性

相信他们有取得预期目标的能力,或者说最终结果不是取决于运气

对掌握一个主题的知识感兴趣,而非死记硬背取得好的成绩

外在动机(或外在激励)指的是从事某个活动的行为是为了取得外部收入,这种动机常常与内在动机相抵触。外在动机来源于个体的外部。通常的外在动机如金钱、分数、强迫、惩罚等。竞争总体上也属于外在动机,因为它鼓励人们打败胜过其他人,而非享受行为内在的回报。有观点认为个体的独特性与任务取得的奖杯徽章也属于外在动机。

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外在的回报可能会导致动机偏移(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即取得外在回报成为任务进行的主要理由而内在动机会被削弱。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效应。实验观察中,期望继续通过画画获得缎带和勋章的孩子比没有奖励情景中的孩子用来真正绘画的时间少。对于不会有外在奖励的孩子,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认为如果任务满足了他们的价值标准和信念,外在动机会被个体内在化,并以此满足他们基本的心理需要。

动机温度过高的原因及排除


一、发动机温度过高的原因

1.冷却系统漏水或冷却水不足;

2.水温表指示不准或失灵;

3.冷却系统水垢太多,散热效果差;

4.散热器护罩网或散热器芯通风道被杂物堵塞,致使散热不良;

5.水泵、风扇皮带过松或折断;

6.水泵损坏,风扇叶片装反或变形,风圈损坏;

7.节温器损坏在主阀关闭位置;

8.发动机长期超负荷运转及供油时间过迟等。

二、发动机温度过高的排除方法

1、当发动机在工作中出现水温过高故障时,应注意观察故障现象,找出原因予以排除。首先要检查水温表是否失灵,若不准或失灵应更换;然后检查水箱是否缺水,进水管、散热器是否破裂漏水,除从外部直接观察外,还可用打气的方法来检查漏水部位。散热器漏水部位可用锡焊修补,如某根散热管破裂较重,可将两头夹扁堵塞。工作中发现有轻微漏水,可用肥皂堵住,待停车后修理。若非上述原因,应进一步检查发动机壳体是否有裂纹,阻水圈是否损坏,也要检查水泵泄水孔是否漏水。最后检查散热器盖的排气阀是否失效,如失效应更换。

2、若非冷却水泄漏问题,则应分两种情况对故障进行分析排除。1.突然性水温过高。首先检查散热器是否过热,如果散热器温度过高,说明气缸垫冲坏,此时注意检查机体上平面与缸盖结合面是否严重翘曲变形,若变形应及时修理。如散热器温度不高,则说明冷却水循环不良,应检查风扇皮带是否折断或严重打滑。若正常,再检查散热器出水管是否被吸瘪,内孔有无脱层堵塞,查明原因予以排除,应急的办法是在吸瘪的管内放适当大的弹簧支撑。再检查节温器的膨胀筒是否破裂,破裂应更换。如节温器正常,则说明水泵损坏,应认真检查修理水泵。2.非突然性水温过高。对于不是突然出现的温度过高现象,应提高发动机转速观察加水口是否翻水,同时注意是大量还是少量翻水。如大量翻水,且散热器温度不均,则说明有些冷却管被堵,在严寒的冬季更应注意。当加水口少量翻水且发动机温度前低后高时,则表明分水管已损坏或堵塞,应及时更换。若非上述原因,可能是冷却系水垢过多,水道不畅。如加水口处不翻水,则应对冷却系外表及发动机机械部分进行认真检查分析。

3、首先应检查百叶窗是否关闭或开度不足风扇转动是否正常,若一切正常,而发动机仍过热,则应检查风扇风量。如风量不足,应调整风扇叶片的角度,并将叶片头适当折弯或变换风扇叶片。

4、在冷却系正常情况下,发动机仍过热,则应考虑使用方面的原因。总之,发动机过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检查排除。

横山秀夫小说《动机》


图书信息

作者: 横山秀夫

译者: 赵建勋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出版年: 2006年04月

页数: 242 页

定价: 18.00

装帧: 简装本

ISBN: 9787501436927

内容简介

一笔入魂、扣人心弦、字字珠玑!

《动机》:30本警察证件不翼而飞 是内部作案还是外部人作案 而如果是内部作案 罪犯的动机又是?

《逆转之夏》:一位曾经的杀人犯被假释出来3个月,竟然接到一个奇怪的匿名电话,说是要花重金让他杀人

《情报之源》:全国各大报社都想把地方小报的记者水岛真知子调过去,这是为什么?她真的掌握着关乎记者生命的情报之源么?

《密室里的人》:大法官的妻子于一个老男人发生了一夜情,而那个老男人犯了伤害罪被审判,而审判者正是这位大法官

作者简介

1957年生于东京,毕业于国际商科大学,在《上毛新闻》当了12年的记者,现为专业作家。1991年《鲁邦的消息》获得第九届三得利推理小说大奖赛佳作奖,1998年《阴暗的季节》获第五届松本清张奖,2000年《动机》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他继承了日本社会派大师松本清张的传统,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强烈心理悬疑的小说。作品善于揭露事件背后的社会性,细腻剖析人物的心理弱点,被日本文学界誉为“平成的松本清张”

医学术语


房中术语。出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即男女房事“十机”之一。谓性交前要掌握女方动情之表现,以掌握受孕之时机。女方 性欲冷淡则孕门合,情欲冲动则子门开,可受纳阳精而孕。假若女方性欲未至而交合,则时 机太早可致失败;若情欲已过而交合,则可因机遇太迟而错过良时。女方气至而动情,常兼 有 一些情欲和体态方面的改变,当识其情而交,不唯有子,且有补益之助。《景岳全书妇人 规》:“一曰阖辟,乃妇人之动机也。气静则阖,气动则辟。动缘气至,如长鲸之饮川, 如巨觥之无滴。斯时也,吸以自然,莫知其入,故未有辟而不受者,未有受而不孕者。但此 机在瞬息之间,若未辟而投,失之太早;辟已而投,失之太迟。当此之际,自别有影响情状 ,可以默会,不可以言得也。惟有心人能觉之。带雨施云,鲜不谷矣。”

相关分词: 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