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德沃夏克分析法

德沃夏克分析法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德沃夏克分析法


德沃夏克分析法(Dvorak Analysis)是由德沃夏克根据多年经验及统计慨括后所创下的一项方法,能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可见光及红外线卫星云图来评估热带气旋强度。这套分析法在1984年发表,1987年正式世界气象组织通过使用。这是由Dvorak根据多年经验及统计慨括后所创下的一项方法,利用卫星云图去评估 热带气旋强度。



简介


气象卫星的发展让人们能透过卫星云图来评估热带气旋的强度,让人们及早对热带气旋作出适当的警告。

要对热带气旋的强度进行分析,德沃夏克(Dvorak)所发明的分析法便是现时国际通行的分析法。

内容


综述

这套分析法在1975年发表,1987年正式世界气象组织通过使用。

其好处是,分析法不需利用直接的船只或飞机进行探测及数据读取,而利用卫星探测

亦免去了雷达探测的距离限制,因此这方法可以说是全天候进行的。

但德沃夏克分析由可被称为 Objective Dvorak T-number (ODT),其分析过程有

不少步骤是相当主观性的,故绝对少不了人为的错误,而此错误更可能会随一次一次

的分析而累积,因此使用时要份外小心。

其次的时,对于组织模糊的弱级热带气旋又或是迅速增强/减弱的热带气旋,德沃

夏克分析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面对。

第一步:系统定位

即找出云系中心(Cloud System Centre)所在,主要是利用扰动或热带气旋相关的螺旋云带,而推测出其焦点所在,

又或者是几何上热带气旋风眼的中心位置。一般对较弱的热带气旋,我们可用可见光卫星云图、QuikScat风场图等

直接找出其低层环流中心。

第一步a - 判断它为热带气旋

初始利用德沃夏克分析法对某一热带扰动/气旋进行分析前,必须先考虑扰动是否有足够的征兆显示它增强为热带低气压,

以将其T-number订为 T1。以下三个征兆是热带扰动是否达至热带气旋强度的参考征兆:

热带扰动以持续发展 12 小时或以上

它拥有一云系中心(Cloud System Centre)能在一2.5纬度(即约275公里)内被估计出来,并持续最少6小时.

它拥有一密集、低温(<零下31C)以及大于1.5纬度(约165公里)的云团,在中心附近2个纬度存在。

其云团积雨云开始呈螺旋型自中心绕出中心。

由于初始生成的扰动其高层发展一般较差,因此初生成时扰动的对流会时多时少,强度相当不稳定,

因此初始分析的24小时,我们不能将其T-number降低。

另一方面,按德沃夏克分析法,如果扰动身处的环境仍大致良好,它将会在被订为T1后36小时内增强为热带风暴,

即T2.5的阶段。如果估计环境转差,扰动不会增强,则我们会在T1后加上负号,以表示预计它不会有所发展。

[补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参考QUIKSCAT分析,若显示扰动开始由季风低压渐转为热带低压,则可将T指数定为1]

第二步:形态分析

我们要在这步决定热带气旋的Data T-Number(DT),在进行分析前,我们先从卫星云图中看看究竟应该用那一种特征去进行分析。

如果热带气旋的低层环流中心呈部份或完全外露状态,而且拥有基本环流(Primary Band),又或是其对流切至一侧发展(Shear Pattern),则用方法a。

如果热带气旋已有风眼,使用方法b。

如果热带气旋拥有中心密集云层区(CDO)[可见光云图]或嵌匿藏中心(Embedded Centre)[红外云图],使用方法c。

如果热带气旋有中心冷云盖(CCC),使用方法d。

方法a-螺旋形态分析

根据

I) 基本环流的旋卷度(即环流绕着中心多少个圈) 或

II) 主对流云团与中心的切离度(低层中心和高层对流相差之纬度计算),

来直接决定DT,请对照下表:

图1 : 台风强度以下时,可采用可见光或红外线卫星图估计热带气旋强度

上方属旋卷度,下方则属切离度估计

图2 : 台风以上强度时,只可用可见光卫星图估计旋卷度

当估计CF值后,需加上图右的BF才可估计其强度。

环流旋卷度由0.2至1.7,可视为是基本环流围绕中心所卷的圈数,更强的热带气旋其额外旋卷圈数则计作BF值。

对流切离的程度,以主对流团(色阶需在DG以上)和中心距离来定,距离单位为(Lat)纬度,一纬度大约等如110公里。

Rule-如果基本环流/主对流团之云顶温度很低(色阶W以上),DT增加0.5。

方法b-风眼分析

Rule-热带气旋拥有风眼及纯T指数已持续24小时超过2.0;否则,请用方法a或d或跳往第三步。

分析眼墙宽度,并对比其和风眼的云顶温度,须利用色阶表,我们建议使用NRL的色调强化卫星云图,

它和旧式使用的黑白灰阶卫星云图/台湾中央气象局和香港天文台卫星图对照表如下:

在上表,我们先决定了Eye adjustment Number (EA)。

色调强化卫星云图用

眼墙宽度 ≥0.5度

(55公里) ≥0.5度

(55公里) ≥0.5度

(55公里) ≥0.4度

(44公里) ≥0.4度

(44公里) ≥0.3度

(33公里) ≥0.3度

(33公里)

温度 CMG W B LG MG DG OG

E-Number (E) 6.5 6.0 5.5 5.0 4.5 4.5 4.0

Rule- 如果使用红外线卫星图时,E+EA比MET(Model Expect T-number)为细,则请分析BF(Banding Feature),BF的分析请参考图2。MET将会于第四部决定。

可见光卫星云图用

眼墙宽度 >1.0度 1.0度 ≥0.75

(83公里) ≥0.5度

(55公里) ≥0.25

(28公里) Banding Eye

外围环流宽度 1.25度

138公里 0.75度

83公里 0.25度

28公里

E-Number (E) 7.0 6.0 5.0 4.0 3.0 5.0 4.0 3.0

Rule- 使用可见光卫星图时,DT=E+EA+BF,即必需要加上BF才能估计正确的DT值。

方法c1 - (色调强化卫星图用) 嵌匿中心(Embedded Center)

Rule-(使用色调强化卫星云图)热带气旋的中心位于中心对流团(温度低于9度即OW或之下),而且纯T指数已持续12小时≥3.5;否则,请用方法a或d或跳往第三步。

色调强化卫星云图用 -- 嵌匿中心(Embedded Center)

对流团半径 ≥0.6度

(66公里) ≥0.6度

(66公里) ≥0.5度

(55公里) ≥0.5度

(55公里) ≥0.4度

(44公里) ≥0.4度

(44公里)

温度 W B LG MG DG OG

CF 5.0 5.0 4.5 4.0 4.0 3.5

注意! 使用嵌匿中心估算法时,DT = CF + BF,BF分析请参考图2。

实际上嵌匿中心估算法和风眼估算法相比只有略去了Eye adjustment Number (EA),其余皆为一样。

方法c2 - (可见光卫星图) 密集云区分析法(CDO)

Rule-(使用可见光卫星云图)中心密集云层区(CDO)直径超过0.75度(80公里);否则,请用方法a或d或跳往第三步。

可见光卫星云图用 -- 中心密集云层区(CDO)

形状 浑圆显著 不规则形状

CDO直径 >2.75度

(300公里) 1.75度

(190公里) 1.25度

(140公里) 0.75度

(85公里) >1.5度

(170公里) >1度

(110公里)

CF 5.0 4.0 3.0 2.0 3.0 2.0

中心密集云层区分析法,必须加上BF值,分析请参考图2。

最后,DT = CF + BF。

方法d-中心冷云盖(CCC)分析

特征:呈逗号、浑圆或扁图,边缘清晰且缺乏外围环流(如有较多外围环流则显示不属CCC结构)。初期发展迅速并向外扩张,后占据热带气旋表面面积七成或以上,后状态可维持6~24小时不等。

Rule1 - 如果先前T指数少于或等于3.0,则未来12小时T指数使用过去12小时趋势(例如继续增强或减弱),

12小时后则保持同等T指数,直接中心冷云盖消失。

Rule2 - 如果先前T指数大过3.5,则定最终T指数为3.5,直至中心冷云盖消失。

Rule3 - 不要因CCC范围缩小以估计其强度减弱,这是相当常见的。

Rule4 - 当CCC消失,一般它都会发展为一个T4强度的台风。

第三步:过去24小时趋势分析

分析过去24小时卫星云图动画,以决定热带气旋在过去有何强度变化:

增强的特征 (D - Development):

1.环流特征: 螺旋云带变得紧密或旋卷度增加。

2.密集云区特征: 中心密集云层区扩张及云顶温度下降,螺旋型态增加。

3.切离特征: 深层对流巩固到其中心附近发展。

4.风眼特征: 眼墙变宽且云顶温度下降;风眼缩小而变得浑圆,当中温度上升。

5.日际变化: 云顶温度在日间没有回升现象。

减弱的特征 (W - Weaken):

1.环流特征: 螺旋云带变得松散或减弱。

2.密集云区特征: 中心密集云层区缩小及云顶温度上升,边缘变得不浑圆。

3.切离特征: 深层对流减弱并切离。

4.风眼特征: 眼墙变窄或崩溃,云顶温度上升;风眼扩大而变得不规则状,当中温度下降。

5.日际变化: 云顶温度在晚间没有明显下降现象。

强度不变的特征 (S - Steady):

1.中心冷云盖(CCC)出现,并持续12小时。

2.增强及减弱的特征同时出现。

3.正常日夜的云顶温度变化(日间云顶温度上升、晚间下降)。

如果在最新卫星图中无法使用Dvorak Analysis估计热带气旋强度

可利用以上趋势分析类推其强度情况。

第四步:决定MET的值

MET(Model Expected T-number)是把热带气旋的过去强度变化趋势数值化的一种做法,决定MET也是颇为主观的,通常DT和PT值就是用来修正MET,故MET可视为是T指数的粗略估计值,又或是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气候平均值(Climatology Rate)。

热带气旋起始生成第一天、或当热带扰动进入TCFA(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Alert)的阶段时,MET就会定为1.0。

此后,MET随着我们在第三步所分析的D、S或W所变化,通常是以昨天的最终T指数+0.5、+1.0、-0.5或-1.0。如热带气旋迅速增强或减弱,则加减幅度可达1.5。如果以上情况皆不明显,则假设MET每日加1.0。

第五步:决定型态指数PT的值

接着,我们需跟据下表决定Pattern T-number(PT)的值,如果此值和MET不同,则可因应情况修正,通常修正值不应和MET相差0.5;如果真的没有形状相似的图配对实况,则最后T指数以MET为准。

红外线卫星云图用

RULE - 如果阴影部份的云顶温度是W或更冷,PT+0.5。

RULE - 如果螺旋云带长度短过2.5纬度(275公里),PT-1.0。

第六步:决定T-number

经过一轮步骤后,我们将跟据DT、PT和MET去决定最终的T指数数值。

首先,比较三者是否接近甚至一致,否则,则因应分析过程那个较为有代表性而作出取舍。

RULEA - 尽可能使用连续3小时的卫星云图估计热带气旋强度,以避免短期性的强度变化。

RULEB - 若DT/PT值真的相差很远,又不知那一较有代表性,则应先取较接近MET的数值或取DT/PT两值之平均数作为T-number。

决定T指数另外亦需注意以下的限制:

RULE1 - 热带气旋的第一次T指数评估必定为1.0或1.5。

RULE2 - 首24小时,应逐步将热带气旋T指数由1升至2,除非出现明显的减弱或增强,但即使增强T指数亦必需在4.0以下。

RULE3 - 首48小时,若热带气旋是处于增强状态,则晚间不可降低T指数的值。

RULE4 - 当T指数仍细于4.0时,接着6小时T指数变化最多0.5、12小时1.5、18小时2.0及24小时2.5。

RULE5 - 最终的T-number相差MET值不应大过1。

当然,以下限制只属参考性侃Γ?验橐?紤)到气压下降速度未必及得上云团发展速度。

但实际西太平洋每年平均有一个热带气旋会突破以上限制,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增强,T指数可在24小时内急增4.0以上。

如出现这些情况,T指数亦可按情况迅速调整至DT/PT值而无须考虑以上限制。

第七步:热带气旋强度CI

目前强度值Current Intensity (CI),根据一些规则修正T指数以减少因错误评估热带气旋减弱状态而引起的问题,因此CI是决定目前热带气旋强度及级数的最终指针。

RULE1 - 在非减弱或重新增强的情况下,CI = T-number

RULE2 - 若热带气旋开始减弱,CI在接着12小时必需保持相同,之后维持CI比T-number高0.5或1.0。

附录--T指数-强度对照表


指数 风速 kt(km/h) hPa 指数 风速kt(km/h) hPa

0.5 25(45) --- 4.5 77(140) 966

1.0 25(45) --- 5.0 90(165) 954

1.5 25(45) --- 5.5 102(185) 941

2.0 30(55) 1000 6.0 115(210) 927

2.5 35(65) 997 6.5 127(235) 914

3.0 45(85) 991 7.0 140(260) 898

3.5 55(100) 984 7.5 155(290) 879

4.0 65(120) 976 8.0 170(315) 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