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布达拉宫跳神节

布达拉宫跳神节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布达拉宫跳神节


布达拉宫跳神节盛行于西藏拉萨,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 据说这个跳神节的意义与拉萨市民的驱鬼节是相同的,其义在驱除魔鬼,预祝来年吉祥如意。布达拉宫的跳神节,在仁乃贡萨殿前举行,演员由南木林札仓(经院)的喇嘛担任。跳神之前要念经,并举行牲祭仪式,但并不真正杀牲,通常只是用器物或地上图案代替。



布达拉宫简介


“布达拉”译为舟岛,是梵语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

“布达拉”,或译“普陀珞珈”,都是梵语“Potalaka”的音译,意为“佛教圣地”。

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山”。

布达拉宫坐落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东经912’和北纬297’的文汇点。东西长360多米,山下海拔3650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

布达拉宫主楼高117米,看似13层,实际9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也是藏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196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布达拉宫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1:

自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始建布达拉宫作为王宫,在此划立行政区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号令群臣、施政全藏,派遣、迎送来往于周边各国的使者,或与邻邦结成姻亲关系,加强吐蕃与周边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吐蕃社会的繁荣。布达拉宫成为当时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显赫。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称红山宫,整个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但后来因宫殿遭雷击引起火灾和战乱,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解体,红山宫逐渐废圮。公元9-17世纪八百年中,由于西藏长期的政治割据,以及历代的萨迦,帕竹,噶玛政权都未曾高都拉萨,红山宫一直未能重兴,成为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藏传佛教噶当教派高僧琼布扎色,噶举教派楚布噶玛巴德辛协巴,络鲁教派始祖宗喀巴等不同教派代表人物在此举行过讲经等佛事活动。17世纪中叶,蒙古和硕特部首固始汗领兵进入西藏,推翻了噶玛丹琼旺布政权,于公元1642年,由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教合一政权。拉萨又成为西藏政治、宗教、经济及文化的中心。

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并将政权中心移至布达拉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第司.桑结嘉措于1690年至1694年主持修建了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为主的红宫配套建筑群,基本形成布达拉宫的建筑规模。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又在白宫东侧增建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部分附属建筑。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1934至1936年间修建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从17世纪开始的布达拉宫重建和增扩工程至此全部完成。

经过1300多年的修建历史,布达拉宫形成现在的规模。整个建筑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达1117米,大小房间二千余间。布达拉宫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住驻锡地和西藏政教合一政治中心,它内部主要由达赖喇嘛宫殿,佛殿及僧院各政权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布达拉宫白宫顶层为达赖喇嘛宫殿,分东、西日光殿,其中既包括达赖喇嘛的生活起居处,书房,经堂等,又有议政、会客等场所。布达拉宫内拥有包括达赖喇嘛灵塔殿在内的各类佛殿38个,还有规定拥有175名僧人的殊胜僧院一个,主要从事达赖喇嘛的佛事活动。过去西藏噶厦政权的重要职能机构也都设在布达拉宫,宫内的东西大殿曾是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活场所。布达拉宫是藏族文化的巨大宝库,宫内珍藏的各类历史文物和工艺品数量繁多。据初步统计,现有玉器,瓷器、银器、铜器、绸缎、服饰、唐卡共7万余件,经书6万余函卷。

历史沿革2:

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受严重破坏。1645年(藏历木鸡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郎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宫“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吐蕃奴隶制政权。641年,他与唐王朝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在玛布日山上修建了宫殿。因为松赞干布把观世音菩萨(世间自在佛)作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经中菩萨的住地“布达拉”来给宫殿命名,称作“布达拉宫”。当时的布达拉宫有大小房屋一千间,但是在赤松德赞统治时期遭遇雷火烧毁了一部分。后来在吐蕃王朝灭亡时,宫殿也几乎全部被毁,只留下了两座佛堂幸免于战火。此后随着西藏的政治中心移至萨迦,布达拉宫也一直处于破败之中。

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嘉措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拉萨再度成为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1645年,他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三年后竣工,是为白宫。1653年,五世达赖入住宫中。从这时起,历代达赖喇嘛都居住在这里,重大的宗教和政治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布达拉宫由此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五世达赖去世后,为安放灵塔,宫廷总管第巴桑结嘉措继续扩建宫殿,形成红宫。在红宫修建时,除了本地工匠,清政府和尼泊尔政府也都派出匠师参与,每天的施工者多达7700余人。整个布达拉宫到1693年基本完工,总共历时48年,耗资约白银213万两。

1959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布达拉宫的维修和保护,除常年拨给专门维修经费外,1988年国务院决定拨出巨款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并于次年10月隆重开工,在藏汉族工程技术人员的团结协作下,工程历经五年,胜利竣工,布达拉宫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以新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国内外游客。

布达拉宫在建成后又进行过多次扩建,方形成今日之规模。1959年,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离开西藏。此后,布达拉宫就不再是政治活动的场所,而只保留了宗教的功能。1989年至1994年国家投资人民币5500万元进行第一期抢险加固维修。2002年起又实施了投资1.7亿元的以基础地垄加固为主的二期维修。截至2007年9月,二期维修进展顺利,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90%。布达拉宫主体古建筑地垄加固和红宫、白宫等17处古建筑维修已基本完成;雪城古建筑维修完成90%以上,雪巴列空等12处景点已正式对外开放。

历史沿革3: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是雪域高原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布达拉宫,这座雄伟的宫殿都不失壮丽巍峨的气势。然而,“布达拉宫老了”,已在布达拉宫工作了15年之久的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布达拉宫大多数建筑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少数建筑甚至有1300年的历史”,“不过在中央政府的关心下,国家两次下拨巨资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维修。之前,我们对布达拉宫进行了有史以来投资最大、规模最大、涉及项目最多的一次大的维修工程,‘大手术’正使‘这位老人返老还童’,老当益壮”。

一千三百年前的“白色宫殿”:

布达拉宫的建造与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密不可分。相传1300年前的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楼群一侧为藏王的寝宫,中间宫殿的顶部建有佛塔,另一侧是后宫。在后宫与中间宫殿之间架有四层楼高的铜铁铸空中廊桥。那时的布达拉宫外有三道围墙,最外一堵围墙直到今天北京路上的白塔处”,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尼玛次仁谈起布宫,如数家珍。他告诉说,“那时布宫的三大建筑,均通体粉白,耸立在红山上显得圣洁而雄伟,藏民们都称之为‘白色的宫殿’”。

然而,布达拉宫就它的布局、佛像、供物等,与西藏其他的寺庙并无差别,为什么称之为“宫”而不是“寺”?对此问题,尼玛次仁解释说,其时西藏还不是政教合一的社会,当时的布达拉宫只是作为藏王的宫殿而存在,并无香火。“自从五世达赖喇嘛受清顺治皇帝册封成为西藏政教首脑后,布达拉宫不仅是政权机关所在地,也是藏传佛教大活佛的居所,于是布达拉宫自然成为藏民顶礼膜拜、供奉香火的圣地了。”

重建布宫 五世达赖秘不发丧13年:

“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毁于战火,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如今的布达拉宫只尚存有当时的法王洞和帕巴拉康。”据了解,位于红宫第12层的法王洞为松赞干布当年的修行洞,洞内还有吐蕃时期的遗物,如炉灶、石锅、石臼等。顶层的帕巴拉康也叫观音殿,门楣上有块大匾,上书“福田妙果”4字,为清同治皇帝御笔。

尼玛次仁介绍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布达拉宫的基本面貌,主要是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的白宫及其圆寂后修建的红宫,“此后历代达赖又相继扩建,终成布达拉宫今日之规模。”据悉,外观共13层的布达拉宫,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中部的红宫及西部白色的僧舍组成,包括山下印经院和后花园宗角禄康等附属建筑,布达拉宫占地达13公顷。

据了解,五世达赖喇嘛于公元1645年开始重建布宫的。后来,五世达赖喇嘛因年高而将政务委托摄政第巴处理,为树立第巴威望,五世达赖喇嘛以按手印而使众人听命于第巴。所以进入白宫,你就会看到南壁玻璃罩内的那枚代表权势的神秘手印。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摄政第巴桑结嘉措为了让工程顺利进行,将五世达赖喇嘛圆寂的消息秘不发丧长达13年之久。因此,公元1693年布宫重建工程结束后,落成纪念碑只得以无字碑的形式出现。而今天人们到布宫朝拜、参观,大多会从这块地处红山脚下的无字碑开始他们游历的步伐。

未设灵塔的六世达赖喇嘛:

红宫主体为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佛殿。一世至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分别安放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和拉萨的哲蚌寺,除六世达赖喇嘛外,五世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等八位的灵塔则全部安放在布达拉宫的红宫里。布达拉宫里唯一保留有六世达赖喇嘛遗迹的地方,是他曾经的寝宫——德丹吉殿。缘何如此,据称是这位被誉为“情歌圣手”的活佛其时争议颇多。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14岁时入主布达拉宫,传闻他始终未能忘情于世俗生活,并以亲身感受创作了大量诗歌。相传八廓街的玛吉阿米,就是他当年与情人幽会的地方。康熙三十二年,仓央嘉措殃及于西藏的政教斗争,被清廷废除,解送北上,传说道经今青海湖时,夜中遁去,不知所终。

建筑特色


建筑特色1: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住息地和政教合一的中心。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十三层,高115.7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组成。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白宫横贯两翼,为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地,有各种殿堂长廊,摆设精美,布置华丽,墙上绘有与佛教有关的绘画,多出名家之手。红宫居中,供奉佛像,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像数千尊,以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黄金珍宝嵌间,配以彩色壁画,辉煌金碧。整个建筑群占地10余万平方米,房屋数千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了西藏建筑工匠高超技艺。布达拉宫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每逢节日活动,宫门挤满信仰藏传佛教各民族佛教徒,成为著名佛教圣地。1990年8月后重修。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今天,人们眼中的布达拉宫,不论是它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还是从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看,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它似乎总能让到过这里的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大殿内的壁画亦算是布达拉宫内一道别致风景,在这堪称巨型绘画艺术长廊内,既记载有西藏佛教发展历史,又有五世达赖生平,文成公主进藏过程,还有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等等,说它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毫不为过。

建筑特色2: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解空气。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

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布达拉宫在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进行了全面的修建。

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其外观有13层,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组成。在红宫前还有一片白色的墙面为晒佛台,这是每当佛教节庆之日,用以悬挂大幅佛像的地方。

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到布达拉宫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总是不计其数。他们一般由山脚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直至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

在半山腰上,有一处约1600平方米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为“德阳厦”。由此扶梯而上经达松格廓廊道,便到了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有史料记载,自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达赖转世都须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此处就是历代达赖兴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

庆祝方式


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拉萨的布达拉宫有一次规模盛大的跳神节,此时的拉萨市民大都扶老携幼,全家出动。节日跳神舞中表演的内容,大都是演述佛法的灵异和喇嘛的神奇,以及禽兽护法,鬼魅卫教,种种佛法中的故事。

跳神开始时,场上鼓钹、蟒号齐鸣,先由铁棒喇嘛带领仪仗队出场,然后黑帽金刚、各护法神、鬼怪、骷髅依次鱼贯而行,绕场一周,展示各种佛法形象。礼毕,再分段表演各种神鬼舞。在表演各舞段之间,还要表演宣扬乐善好施的佛本生故事片段,如哑剧“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最后一场是排甲兵驱鬼迎祥,众神兵出动,携火枪和兵器送“尕玛”,将其押至寺外,点火焚烧。顿时土枪火炮齐鸣,口哨声、吆喝声响成一片,以驱一年之邪,祈来年之福。

概述


雪域高原上的万千景象是自然赋予的,而西藏的历史则是我们藏族人民创造的。

世界著名的布达拉宫延生于公元7世纪。她是我们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藏族历史的见证。藏族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发展有着密节的联系。一千多年的宗教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如同百科全书的大藏经和成为稀世珍宝的贝叶经。贝叶经出现在纸张发明之前,西藏这种最古老的经书整部整部地保存着。

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的佛教和本地的笨教相结合,形成具有藏族地方色彩的"藏传 佛教",也称喇嘛教。 西藏是个全民族信教的民族自治区,宗教意识和宗教活动在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渗透到他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各个方面,甚至取名也大都与佛教有直接的联系。

雪域高原上神奇的佛教节日特别多,如:萨嘎达,珠巴次喜转山节等等。以下介绍西藏四大佛事之一"拉萨默朗钦莫",也就是拉萨祈祷大法会。一年一度的拉萨祈祷大法会,中断二十年以后,1986年正式恢复,1987年仍然按传统习惯,在拉萨隆重举行大法会。

拉萨祈祷大法会是宗喀巴大师所创建的四大佛事之一。这位宗喀巴是青海宗喀地方人,他的法名叫宗喀巴. 洛桑札巴。他青年游学前后藏,博学各宗各派显、密教法。为维护佛教戒律,针对当时藏传佛教时弊,在各地倡导僧尼必须少欲知足,严守禁戒的主张,并以噶丹派的教义为宗,建立了自己的新的系统---黄教。

1408年,52岁的宗喀巴住在色拉寺曲顶,他认为: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与真佛无异,如能供养,佛法,众生大利益。便发愿创建拉萨祈祷大法会。为释迦牟尼佛制造了镶有许多珠宝并刻了五佛像的纯金冠冕,银制钵孟和与其相称的银制曼札,同时给小昭寺释迦牟尼不动佛金刚和十一面观音奉献了银制冠冕各一个,还在各佛堂的佛像前敬献了极为隆重的供品。12月30日宗喀巴和8000多僧众聚在大昭寺进行盛大的预备法会。宗喀巴53岁那年(1409年)正月一日至十五日举行了神变节的正式祈祷法会。

1987年参加拉萨祈祷大法会的寺庙有:哲蚌、色拉、甘丹、西藏佛学院,上、下密宗院等,僧侣达1800多人,其中一部分僧人是来自国外的藏胞。

法会期间施主要向僧众行布施。在确定的布施日,施主在法会上领头分茶,并手持香线,环绕会场。但是,请您记住,妇女是不准环绕会场的,家中会走路的小男孩也可以代表家人参加环绕会场的仪式。最后从庭院楼台上朝拜会场。祈祷法会办公室还向施主赠赐糖果。当法会休散,僧从从大庭门排队走出时,施主向他们发放布施。

法会期间每日的议程是:晨会斋供两次酥油茶,一次八宝饭。念诵皈依发心,长寿三尊,菩提心公禳,解之法等经文和施主提请念诵的祷经文。这位领经师法到提前三个月就开始练嗓子,一般的僧人当不了,必须嗓音洪亮、身材高大,才能承当此项重任。

在颂举热传经法会会场,就释量论的有关问题,与当日考取格西的僧人进行辩论。两位哲蚌寺的堪布和一位喇嘛雄勤巴以监考员的身份对考僧的佛学经论程度进行考查。那么什么叫"格西"?"格西"意为"善知识",是黄教显宗教的最高学位之一。要获得"格西"学位,必须学完因明、释量、中观,戒律、俱舍五大论,并淹通经义,在任何僧人的考问面前对答如流,不为所难。学经僧人一旦考取"格西"学位后,就开始成为宗教界的高级分子,可以继续深造密宗。经过辩经,考取"格西"是拉萨祈祷大法会的重要活动项目之一。

在代理赤巴经师来取会场时辩经即停止。代理赤巴在宝座上就座毕,随即领诵"般答波罗密多经",念诵完毕,哲蚌寺大会领经诵师起立向赤巴敬献曼札。为了让人们了解并崇敬释迦牟尼的高德,代理赤巴圣师在早上的法会上给僧众和施主分段讲解释迦牟尼的三十四本生传。

这时哲蚌寺四大札仓的领诵师抑扬顿挫地念诵迎请、沐浴、七支和曼札誓愿等,念诵毕就座。

西藏黄教派僧人们都戴黄帽,这有好多传说,比如一说黄帽原是持律者所戴,据土官《宗派源流》说贡巴饶塞大律师送卢梅到西藏去的时候,把自己戴的黄帽送给卢梅,说戴上这个就想起我来了。后来宗喀巴想振兴戒律。因而也就戴了黄帽子。

另一种说法,在宗喀巴幼年时曾经站在长新门徒的最末一个位置上,等候萨克牙寺的住持给他们颁发僧帽,僧帽都是红色的,轮到宗喀巴时,帽子已经发光了,正好缺少他这一顶。为了不使他光着脑袋,发帽子的活佛顺手拣了一顶僧帽给他戴上,结果是顶黄色的。宗喀巴一直戴着这顶黄帽。后来他成了佛教的首领,就取黄色做新教的象征。

还有一种说法,甘丹寺"开光"仪式时,宗喀巴只穿了黄袈裟,而没有戴帽子。后来他的弟子和施主要求他配戴黄帽子。以后他的弟子们也就随着戴黄帽子,因此形成黄帽派。

和祈祷大法会相关的活动还有,藏楞正月十五日,传说释迦牟尼"示现神变",宗喀巴为纪念他。在最后的一天夜里,举办了"举阿曲巴",意为元宵,俗称花灯节。在大昭寺周围的八廓街摆满绚丽多彩、规模宏大的酥油花灯供品。大昭寺广场上灯火辉煌,人声如潮,一片欢腾。酥油供品展会,它是拉萨祈祷大法会结束之时,表示庆祝的一项活动。今年的酥油供品共有20个系列,作品多达几百幅,用五彩调制的酥油,塑造成各种佛像,菩萨,天女,文殊,释迦牟尼,宗喀巴三师弟,藏王松赞干布等人物故事,鸟兽花草及充满民族特色的图案,造型优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其中最大的花灯供品塔高达10多米,显示了西藏人民高超的艺术才能,是西藏古老文化和人民智慧的精华。这种艺术作品传到青海,四川等藏区。花灯之夜,来自本地区和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的群众达10多万人,还有来自15个国家的外国朋友参观了酥油供展品。虽然聚集人很多,都能行善为重,和睦相处。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几百年来这些活动已成为拉萨人民的传统习俗。

参加祈祷大法会的僧众临返寺前的这天早晨,要迎请未来佛强巴通真早日降临人世普度众生。按佛教传说,佛有三世可分,当代是释迦牟尼时代,这一时代去以后,将会开始强巴佛即未来佛(弥勒佛)的时代。僧众们要举行迎请强巴佛环城仪式。

凌晨,古城拉萨无数虔诚的信教群众早已烧香等候在大昭寺的周围。众僧侣为强巴佛像诵经洗尘。走在迎请强巴佛像队伍前面的是法会代理赤巴,法会领经师以及手持华盖、彩幢和飞幡的僧侣仪仗队伍。一路香烟缭绕,法号、唢呐,锣鼓声此起彼伏。来自藏区和国内外数以万计的群众站立在道路两边。人们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投献哈达,寄托心愿,端炉烧香为佛净气。迎请强巴佛像环城仪式结束以后,来自各地区的100名农牧民举行了赛马仪式和赛跑,抱石头等精彩的传统体育节目表演。当天下午1800多名僧众背着石头按照传统习惯在拉萨河筑起水坝。拉萨祈祷大法会也应结束了。

民俗活动资料


藏传佛教节日。即在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拉萨市布达拉宫与木鹿寺所举行的跳神大会。法会时,由喇嘛扮成佛、菩萨、神、鬼等,绕大昭寺而行。边行边舞蹈、唱诵,并鸣枪呐喊,以示迎神驱鬼、辞旧迎新。

按,跳神大会是藏族人民的民俗活动,除了拉萨跳神节所举行者之外,其他藏传佛教之传播区,亦常见此一活动,即使是位于西藏附近、属印度辖区的拉达克(Ladak)亦不例外。此下附录所载,即为松潘■牛沟后寺之跳神活动过程。

附︰曹江〈跳神──记松潘跳神会〉(摘录自《藏事论文选》〈宗教集〉下)

两个穿着花衣和花线墬成的裙子,戴着白发面具,在钟鼓悠扬的声中舞蹈着,揭开了神会的序幕。他俩的舞步,随乐声的缓急高低而变化,最初由殿门左右相向而舞。更用一脚作轴子,使身体旋转前进,那裙儿舞起来好像花冠,衣袖如秋风卷叶似的飘荡。这样子绕场几周,始到坛前小憩,低声的唱着。一会儿又缓步起舞,渐渐的狂舞着,观众高声喝彩。

海螺的啸声,响过三遍,全场安静了。两个大喇嘛手持着神器,从大殿缓缓的走出,那两个戴白发面具的也紧随在后面,钟鼓的响声更加幽扬起来,观众虔敬的向喇嘛跪拜,一片诵经的声音,好像轮轴轰轰的刺着耳鼓。喇嘛绕场一周,即登坛端坐,其余两个又开始旋风而舞,乐停,经也诵毕。几分钟后,有两个穿着紫色衣服,戴着鹿头面具的,从人群中舞出,他俩的舞姿,缓慢的好像太极拳,急动时又像跸跶舞,边舞边歌,歌声悠然,好似在唱抒情诗一样。最后舞到坛前,向坛上的喇嘛作跪祷状,喇嘛起立答诵,诵毕,拿着小鼓摇几响坐下,两个戴鹿头面具的才怡然自得坐在他的两旁。

十余分钟后,大号‘莽……莽’的急鸣着,鸣声未止,两个戴狼头穿红衣的直奔出场,双腿曲跃,双手交迭伸屈,这舞姿显示着轻佻与奷狡,极像狼行,但态度上却现着不胜仓惶的样子,最后也舞到坛上跪地祈祷,喇嘛喃喃的答诵后,狼就坐在鹿的两旁,并且特别表示受了喇嘛庇佑后的欢喜,互相偎依很久。

这时,休息较久,大概有二十分钟。

海螺又啸叫着。两个白发老翁手里拿着鞭,带着弓箭,后面跟随了两个儿童,从寺的一旁轻步而出,在场里徘徊了一阵,彼此问答着,表示是结伴出来行猎的。后即在地上举火进餐,直到饱食酒醉为止。那两个儿童,仿佛小丑似的,常有诙谐的表情,引的观众大笑。餐后,两翁分头巡山,且行且歌,显出十分懊恼的样子,这样在场上绕了十几圈。一老翁忽然发现了野兽,忙叫他的猎童拿弓,撘矢准备射击,当这紧急的关头,坛上的喇嘛忽然立起来叫停止,并且告诉他杀生的罪过,说了一番轮回的道理。两个老翁听着这番教谕,心里很感到忏悔,而且作出很惶恐的样子,结果,求赦于喇嘛,请宽恕他俩,喇嘛也就分别加以抚慰。

这时,狼和鹿都欢舞而出,与老翁、儿童,还有最初出场的神共舞。老翁也把弓箭缴呈喇嘛,喇嘛便领导他们步登仙界。

观众们也起立合声诵着经,跟着喇嘛后面走,可是喇嘛边走边停地前进,而人们诵经也就越来越急,很有一会儿才走到殿前。

钟鼓齐奏着,跳神会在这热闹的声中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