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百味坛

百味坛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百味坛




百味坛品牌


百味坛”品牌,源自中华古代饮食文化中讲究的“五味调和百味香”。 《黄帝内经》指出,食物有“四性五味”, 四性即寒热温凉,五味则为酸苦甘辛咸。中医讲食物的滋味分为阴阳两大类,在饮食营养搭配上力求互补促进,忌相冲相害。中医认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坛子菜起源于古代,历史悠久,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那个时候食物不多,为了能够将食物长时间贮存起来,不知道经过多少代人的经验积累和改进,最终发明出使用陶罐密封保存食物的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并一直口口相传下来。

由于气候和习俗等各方面的原因,坛子菜在南方较北方更加流行,而在南方,又以湖南地区为最为流行。是以,湖南坛子菜,无论是制作工艺流程还是菜式种类方面,都较其他地区更为完善和丰富,味道也更为正宗。

百味坛”所在地为湖南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东接江西省萍乡市,北连浏阳市,南接攸县,古称“吴楚咽喉”,今为“湘东门户”。

百味坛的缘起是为了让漂泊在外的湖南老乡能够吃到原汁原味的家乡菜,同时我们也将为湘东坛子菜文化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将家乡的美味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

百味坛缘起


出门在外为了生计奔波了近十年,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呆过,北京、上海、合肥、南昌、杭州……每到一个地方,刚开始都会觉得有点“水土不服”,原因无他,就是饭菜不对胃口,简直是食之无味,难以下咽。

于是渐渐养成一个习惯,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哪里有“湘菜馆”,但是最终往往还是不能如愿,就算是找到湘菜馆,味道也不一定纯正,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这些餐馆往往已经逐步改变了风味,没有了正宗湘菜的味道,并且,由于采购方面的原因,做菜的原材料都是本地采购,炒出来的菜,更是成了“四不像”,吃起来非常之奇怪。

每每想起家乡的醉香鸡,腊鱼腊肉,霉豆腐,口水就会不由自主地分泌出来,超市里面虽然也能买到类似的东西,但是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还是家乡菜的味道最为纯正,最为香辣,于是乎,我们只好委托家乡的亲朋好友,不计成本地使用物流快递等手段,定期邮寄家乡的特产菜式过来,以此满足自己有些刁钻的胃口。

考虑到保质期方面的原因,邮寄的种类大多是一些腊鱼、腊肉、坛子菜、辣椒之类的品类,收到之后,再让一直跟随在身边的老妈将其精心烹饪出来,美美地吃上一口,简直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

在外面这么多年,也交了不少朋友,由于我们经常自己从家乡让亲友邮寄特产菜式,他们都觉得很奇怪,经常问我:你们家乡的菜有那么好吃吗?费这么大力气,有必要吗?

每当这种时候,我常常笑而不言,解答他们疑问的方法就是请他们吃一顿,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从家乡邮寄的东西的重量翻倍。

一天,一位朋友笑言,你何不妨将你的家乡菜包装一下,放到网上卖,我肯定是你的忠实顾客。

一语惊醒梦中人!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我觉得此事可行。于是把和这个想法和家乡的朋友说了,大家都比较看好,在邀请了几位朋友加入之后,【百味坛】就这样诞生了。

百味坛的宗旨


为了让漂泊在外的老乡能够吃到原汁原味的家乡菜。

也为了将家乡的美味传播出去 ,让更多的人了解,让更多的人品尝到。

百味坛所在地


百味坛位于湖南省醴陵市麻石古街。

醴陵名称之由来,据《荆州记》载:“渌水出豫章康乐县,其间乌程县,有井,官取水为酒,与湘东酃酒常年献之”等记载考证,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醴陵地区以稻米酿酒而著称于世,故称其地为醴,而名酒的中心又在翁陵山下的乌程乡,为乌程酒,在晋代仍为贡酒。这样醴本旧称,合陵为号,遂有醴陵之名。

醴陵之名最早的记载见《史记》卷十九: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越为醴陵候”。醴陵这方沃土,历代为封爵之地。继越封醴陵侯之后,最有名的当属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字文通,444—505)于梁天监六年(502)封为醴陵候,江淹去世后,由其子江蔫袭封醴陵侯,还有三国肘顾雍,南北朝桓尉被封醴陵侯,南北朝淳于量封为醴陵公,宋扬大异封醴陵男,皮龙荣封醴陵伯等。

醴陵自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置县以后,除元升为醴陵州外,一直均为县制,1985年改设市。连绵两千余年,未改易其名,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文化之根源和衍生,在于水文化、土文化和火文化。

醴陵之水文化,即酒文化。醴为美酒,本来就因盛产乌程美酒名其地。又渌水贯境而过,浸润沃土,农耕文明发达,是江南鱼米之乡。

醴陵之土文化,即陶瓷文化。醴陵因盛产瓷土而坐其地利,成为中外闻名瓷城。

醴陵之火文化,即花炮文化。醴陵是花炮祖师李畋的故里,是花炮之乡。且土由水塑而成型,泥经火烧而为瓷,陶瓷和花炮都是火中产生的凤凰,所以醴陵以“火凤凰”作为市徽。渌江书院,承继宋明理学道统

醴陵之木文化,即辣椒饮食文化。醴陵人爱吃辣,醴陵产的辣椒,其色泽鲜艳,肉厚籽少,微含甜味,是醴陵的重要出口农副产品.因其光亮剔透,被誉为玻璃辣椒,在古代就远销国外。

醴陵历来有重教兴学传统。自南宋至清代,醴陵相继办有九所书院,其中办学最长、影响最广的是渌江书院。

南宋学者张南轩、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时,醴陵进士吴猎与他们交游甚密。吴猎先从张南轩学,后拜朱熹为师。朱熹任潭州知府时,曾聘他的学生、醴陵学者黎贵臣掌岳麓书院。由于醴陵学者与岳麓书院人事交往密切,“醴人望风景从”,兴办书院。

宋朝大理学家朱熹两次来醴讲学。一次是乾道三年(1167)往潭州访问张拭回来,另一次是绍熙五年(1194)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时。两次来醴都在醴陵渌江书院前身之学宫讲学,宣传理学思想。

渌江书院是在宋元明三代学宫的基础上,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创建起来的。渌江书院座落在西山下,与靖兴寺、宋名臣祠并居。前有千年古樟,古樟下刻有明王守仁在醴之诗:“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此处风景优美,环境幽静,门前是悠悠流过的渌江。渌江书院设讲堂、内厅、斋堂,祀有“万世师表”孔子画像,右边还有一排清代考棚。

左宗棠曾任渌江书院山长。清道光十七年(1837),陶澍阅边至萍乡,途经醴陵,官绅设行馆于育婴堂,清左宗棠写一门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湘子弟翘首公归”,陶澍激赏,驱车见左宗棠,作彻夜长谈,并订儿女婚姻,纳左为东床。

左宗棠对醴陵学子十分器重,情谊深厚。咸丰十年(1861)他率军出江西援祁门,途经醴棱,当时文武官吏匍匐郊迎,他仅颌首而已,但见到渌江书院学生时,便下车握手,偕行十余里,谈笑甚欢。

渌江书院承继宋明理学道统卜重视振兴文教,培育英才。这里走出了一批治国治军治文人才。其中有辛亥革命时著名政治活动家宁调元,南社创始人之一傅雄湘,曾组织护法军与蔡锷举义策应功震长岳的肖昌炽等。渌江书院后改为学堂,继办师范,仍然英才蔚起,名贤辈出。李立三、左权、张子意、宋时轮、程潜、陈明仁等都从此处走向救国救民之道。红拂墓青山何幸此埋香

醴陵西山之腰有红拂墓。红拂为隋朝相国杨素之侍姬,姓张名出尘,因手执红色拂帚而称红拂。相传唐李靖将军拜竭杨素时,红拂夜女扮男装逃出相府,追随李靖,表示“丝萝愿托乔木”,与李靖结为伉俪。

红拂一直跟随李靖行军在外,转战南北,不辞辛劳。一次李靖率军驻醴陵,红拂随行,不幸染病。李靖只得将红拂托付当地,自领兵出征。当李靖回师时,红拂已病故,葬于醴陵西山。李靖筑惜红亭以怀红拂,后改为靖兴寺。

红拂墓冢和此段故事不知牵动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的心,唐诗人韩惺、清诗人薛青、南社诗人柳亚子等留下诸多吟咏。

兹录韩惺《靖兴寺杜鹃》:一圆红艳醉陂陀,自地连梢簇茜萝。蜀魄未归长滴血,祗应偏滴此丛多。

民国十三年,县官在修葺红拂墓时,在墓顶立两米高白石碑,碑左右刻对联为:“红拂有知应识我,青山何幸此埋香”。云岩寺和天主教堂中外文明交汇于此

醴陵一地,寺庙、道观和教堂甚多,构成诸多中外文明交汇景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云岩寺和天主教堂。

唐宝历年间(825—827),佛教禅师曹洞宗祖师昙晟自江西百丈山云游至醴陵九峰山,见山岩陡峭,云气环绕,遂选一悬岩面壁参禅。大和年间(827—835),昙晟再来醴陵时,在原坐禅岩前建云岩寺。昙晟与沩山灵佑禅师曾共侍百丈慧海禅师,沩山灵佑指示门下弟子良价转参云岩昙晟为师,后良价传法曹山本寂。洞山良价开创,经曹山本寂完善,形成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南宋宝庆三年(1227)曹洞宗由日本僧人永平道元传入日本。1983、1991年,日本国驹泽大学佛教史迹访华团专程来醴陵云岩寺礼祖。

清朝期间美国基督教士来醴陵传教。光绪年间在醴陵县城成立基督教中华遵道会,建福音堂,在青云山创办遵道中学(为醴陵一中前身)、办医院,后又陆续在四乡建教堂。同时天主教也传入醴陵,在县城刘家巷建天主教堂,后亦在乡间多处建教堂。现意大利风格的天主教堂仍矗立于刘家巷。

这些宗教文化与儒、道传统文明交汇融合,不仅造成了这一方土地上文化的多样性,而且开启了醴陵人看世界的眼光,闯世界的信心,于是借一个陶瓷一个花炮,醴陵人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五湖四海和九洲万国。

相关分词: 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