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象”式坦克歼击车

“象”式坦克歼击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象”式坦克歼击车


“象”(德文Elefant,英文为Elephant)式坦克歼击车,也称为“斐迪南”(Ferdinant)坦克歼击车,是二战中后期德国研制的重型坦克歼击车。要说它的身世,还得先从“虎”式重型坦克的研制过程谈起。 1941年5月26日,德国军方决定研制新型重型坦克,以便与苏联的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相抗衡,研制代号为KV4501,由波尔舍和亨舍尔两家公司竞争。两家公司都生产出了样车,波尔舍公司的样车称为VK4501(P),亨舍尔公司的样车称为VK4501(H)。对比试验的结果,军方选中了VK4501(H),定型后便是大名鼎鼎的“虎”式重型坦克。



简介


波尔舍(即保时捷)公司的VK4501(P)样车被否决时,公司的生产线已经在生产VK4501(P)的底盘。未定型,先生产,这恐怕也是战时体制的特点。这些底盘处于不同工序阶段,有的已全部完成,有的还在生产线上,共90辆。为了能充分利用这些底盘,公司的总设计师波尔舍博士向希特勒建议将这些底盘改装成重型突击炮(坦克歼击车)。波尔舍博士和希特勒过往甚密,1942年9月26日,希特勒便特批了这一建议。随后,波尔舍公司利用这些底盘生产出90辆重型突击炮。在1943年2月6日的“总统会议”上,正式命名为“斐迪南”重型突击炮。斐迪南,是波尔舍的名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希特勒对波尔舍的器重。后来又改称为“象”式坦克歼击车。

“象”式坦克歼击车的生产从1942年11月份开始,由阿尔凯特公司组装,车体的编号为150011~150100。到1943年5月12日,完成了全部90辆的生产任务。这些坦克歼击车随即被派往库尔斯克前线。在突破苏军防御的战斗中,“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后方地域被优势的苏军坦克包围,损失惨重。“象”式坦克歼击车还在苏德战场的其他战役中和意大利战场上投入使用,声誉不错。

Frdinand主要性能数据


战斗全重 68000kg

车长 8.14m

车宽 3.38m

车高 2.97m

最大速度 27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50/90 km

乘员 6人

火力装备 88mm Pak 43/2;2x7.92mm MG34

弹药 88mm:50发;7.92mm:600发

装甲 20-200mm

爬坡度 24度

通过垂直墙高 0.78m

越壕宽 2.64m涉水深 1.00m

研发历史


对东西方的敌人来说,它不仅是一种武器,更是一种精神的压力、一场难以言喻的噩梦。在黑暗的日子里,它是持续的恐怖;在和平的年代中,它是永远的传说。

1942年7月27日在德国库麦斯道夫试验场进行了6号坦克的对比实验,波尔舍公司的VK4501(P)样车(波尔舍虎)完全败给亨舍尔公司的VK4501(H)。

为保全老友斐迪南波尔舍博士的面子和工本,希特勒于1942年9月26日命令将“波尔舍虎”的底盘全部改成固定炮塔式自行反坦克炮并责成艾特曼阿克歇履带制造有限公司(阿尔凯特公司)共同参与开发,厂家编号为波尔舍101号。

1943年2月7日,希特勒不顾“波尔舍虎”悬挂装置仍存在的严重缺陷,再次命令无论如何都必须在底盘上安装88毫米长炮身火炮并制造90辆,而且前部装甲必须达到200毫米,用途亦改为驱逐坦克。由于即将发动“堡垒作战”,所以车辆必须省略烦琐的细节调试,完成主要评测后立即开赴东部前线。

因此厂家已没有时间开发原定使用的气冷式发动机而将2台马巴赫公司的水冷式HL120TRM发动机装置在车体中央,为驱动极重的车身而采用了先进的西门子电动变速机,但其存在严重的消耗铜以及技术不成熟的问题。

车体前部装甲由2块100毫米厚钢板重叠而达到200毫米,战斗室前部亦厚达200毫米,侧部及后部为80毫米,这在当时德军中属最厚几乎无敌。火炮也是当时世界最强——由多特蒙德黑尔特公司精制的43式2型88毫米71口径反坦克炮可在2000米外任何角度打烂当时所有的苏联坦克。火炮装置在固定的后置全封闭战斗室内,方向射界28度、高低射界-8度~+14度,可携带50枚炮弹。沿用VK4501(P)的纵向悬挂装置(见“猎虎”驱逐坦克),与后来的波尔舍猎虎一样,由于弹性不足很难支撑过重的车身,旧式640毫米宽KGS62/640/130履带也显得太窄。全车由6名乘员操作,而战斗全重达到65吨所以最高时速只有20公里,而且十分耗油——携带950升燃料时作战半径只有150公里。

该车的官方名称是:71倍口径88毫米43式2型反坦克炮搭载虎(P)驱逐坦克“斐迪南”,制式武器编号Sd.kfz.184。底盘制造流水号No. 150001~150100,改造底盘及架设战斗室的工作均在MAN公司进行,1943年5月8日终于完成了90辆订单。

在1943年7月攻击库尔斯克的“堡垒作战”中。“斐迪南”首次亮相。战斗初期痛击自以为是的苏联草原方面军,在德军第一次冲击失败后苏联坦克立即采取惯用的集群反冲击,他们认为新型T-34/76“车里雅宾斯克型”可以抵挡四号坦克、而KV-1S(快速KV-1)和SU152亦可与“虎I”周旋。然而如意算盘落了空,苏坦克编队首先被“黑豹”痛打,当他们穿越“真空地带”来到波涅里车站时,首次遇到了无法击穿的钢铁怪物,76毫米火炮根本就象是儿童玩具一般无力。这就是第656连队(团)所属第653、654大队(营)的“斐迪南”驱逐坦克,88毫米火炮所向披靡、苏联坦克的损失数量达到“不敢写进战报”的程度。但“斐迪南”不能进行长时间和近距离作战,它采用过分先进而难以维护的电动变速机故障频频,而车内近战武器太少(仅MG34机枪一挺),所以在反坦克经验丰富的苏联步兵及强击机攻击下,至7月12日共有40辆“斐迪南”完全损坏,但几乎都是毁于空袭、自身故障、地雷或步兵近战,没有被坦克炮正面击穿的记录。很多苏联士兵从此患上一种精神病——“斐迪南综合症”(症状见后文)。苏军后来宣称一辆SU152曾一举击毁7辆“斐迪南”,但并无凭证。事实上SU152的152毫米炮弹口径虽大但由于工艺粗糙所以穿甲能力极差,加上火控系统也是简陋低劣,因此SU152要在500米以内准确击中“斐迪南”的悬挂装置才能将它毁坏,这根本不可能,因为在这个距离上SU152的火炮俯角太小已不能瞄准“斐迪南”战斗室以下部位。

“堡垒作战”结束后,可以回收的50辆“斐迪南”返厂接受改造。针对实战中暴露的问题,加装了车长指挥塔、前部机枪座和更多的电台,加上了外防盾以弥补炮身基部弱点,最重要的是改装了呈圆弧状的新式履带从而提高的行走能力。

改造后的车辆改名为“象”型,仍配属653、654重驱逐坦克大队,在1943年夏季意大利战役中653大队狠狠教训了英美坦克兵,让美制早期M4坦克乘员也患上了“大象综合症”。而653大队仍在东线作战,在1944年耳热夫攻防战中顽强对抗强悍的苏联JS-2重型坦克,事实证明“象”型仍是德军最好的武器之一。

其中,653重驱逐坦克大队还得到了一辆改装过的象式坦克歼击指挥车,此车把固定战斗室改为了虎式坦克的活动炮塔,等于又重新拼出了一辆波尔舍虎,估计这也是唯一的一辆实战用的波尔舍虎。

在“猎豹”出现之前,“斐迪南”/“象”始终是德国驱逐坦克的不败象征,除苏制100毫米反坦克炮(D-10-CM-1944型56倍口径)外,任何盟国火炮都无法在1000米距离对它构成正面威胁。一共只制造了90辆的“斐迪南”/“象”在广大的欧洲创造了数十倍与己的辉煌战绩。

战后,苏联库宾卡博物馆保存了一辆“斐迪南”(654大队501号车),而美国阿伯丁博物馆保存着一辆653营102号“象”型。55年来研究它们的文献不断出版,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另类的“象”


与二战时期的大多数坦克歼击车相比,“象”式坦克歼击车很有点“另类”。像电传动装置、主动轮后置、带齿的诱导轮,后置的战斗室、独特的成组纵向悬挂装置、开始时没装机枪等等,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这些方面,充分 显示出波尔舍博士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设计风格。当然,这里面有成功,有失败,这些就留给读者自由思考了。

技术参数

“象”式坦克歼击车战斗全重为68吨,车全长8.14米,车体长6.8米,车宽3.38米,车高2.97米,车底距地高483毫米。乘员6人:车长、炮长、驾驶员、机电员和2名装填手。从总体布置上看,车体前部是驾驶室,动力室居中,车体后部为具有较大空间的战斗室,主动轮后置。这种总体布置有它独到之处。由于火炮身管较长,尽管战斗室已经后移,但炮口仍然超出前甲板1.22米,这一点对战车过障碍不利。战斗室顶部有车长指挥塔,车长可以站在指挥塔内,探出半个身子观察目标和行驶路线。车体后部有1个较大的圆形舱门,乘员上下车主要通过这个舱门。

主要武器

主要武器为1门克虏伯公司制造的Pak43型88毫米加农炮,火炮全长6686毫米,身管长6300毫米,长径比为71倍口径,总重量2200千克。火炮高低射界为-8~+14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14度,手动操纵。炮口处有两级炮口制退器,以减少火炮射击时的后坐力。

所用弹种为穿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为55发(后期的为50发)。其中,穿甲弹20发,榴弹35发(后期的为30发)。炮弹的初速为:被帽穿甲弹1000米/秒,普通穿甲弹1130米/秒,榴弹750米/秒。发射被帽穿甲弹时,最大射程达5000米,在500~2000米的距离上可击穿30度倾角的159~207毫米厚的钢装甲;在28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击穿T-34坦克的主装甲,或在3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主装甲。这在二战中期,算得上是“超一流的火炮”了。

令人奇怪的是,运往库尔斯克战区的“象”式坦克歼击车竟然未装机枪,结果,在苏军步兵逼近攻击时显得束手无策,损失严重。因此,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德国人将剩下的50辆“象”式都装上了MG34型7.92毫米机枪,由机电员操纵射击。这种机枪的最大射程达4572米,最大射速达900发/分钟,为链式供弹,携机枪弹3000发。

乘员武器

乘员个人携带武器为2支9毫米mp40冲锋枪,弹匣供弹,射速为400发/分钟和180发/分钟两种,有效射程183米,最大射程1692米。

动力装置

“象”式坦克歼击车的动力装置为2台HL120TRM型V型12缸水冷汽油机,每台发动机的气缸排量为11.867升,缸径105毫米,活塞行程115毫米,最大功率为2×320马力。这是一种双套动力—传动装置布置方案,也就是说,有2台发动机、2台发电机和2台电动机,每套分别驱动一侧的主动轮。这种布置方式在其他坦克和自行火炮中很少见。到底波尔舍博士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布置方案,现已无从,考证。估计波尔舍博士对电传动装置情有独钟是一个重要原因。既然在“鼠”式超重型坦克上能采用电传动装置,那么,在“稍小型”的“象”式突击炮上采用电传动装置,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像“鼠”式超重型坦克那样采用一套发动机—发电机系统,势必使整个坦克太长。再说,采用电传动装置,可以使电动机的位置灵活布置。这种“发电机在前,发动机居中,电动机在后”的布置方案就很有创意。双套——动力—传动装置布置方案的缺点是直线行驶的稳定性差。由于两侧履带的行驶阻力不可能完全一致,当一侧地面阻力增大时,就要求增大这一侧的动力和扭矩。从二战时的技术水平看,想保持两侧履带的卷绕速度一致是相当困难的。不过,从当时留下来的纪录影片看,“大象”并没有“扭秧歌”,说明这一缺点还不算严重。以上这些简要分析,仅是笔者的一管之见,供兵器“粉丝”参考。

电传动装置

这套电传动装置具有连续自动变速和转向的功能,这也是电传动装置的最大优点之一。电传动装置的操纵性好,当发电机的电压一定时,只要控制发电机的电流,便可以控制电动机的转速和扭矩。单台发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为160千瓦,最大输出电流800安。这套电传动装置有3个前进档和3个倒档,通过主控制柜上的“发电机控制开关”来完成,比起操纵一般的机械式变速箱要轻松得多。理论上可以实现无级变速和无级转向。电传动装置的体积和重量较大,造价较高,这也是时至今日电传动装置在坦克和战车上仍是凤毛麟角的原因之一。不过,电传动装置是当今坦克和装甲战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燃油系统

车上有2个燃油箱,总容量为1080升。该车的最大行程为150千米,在战斗情况下,仅能跑90千米。它的最大速度仅20千米/小时,比“虎”式的38千米/小时还要慢。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象”式和“虎”式底盘差不多,而最大速度相差近一倍?这个问题很“专业”。一般说,影响战车最大速度的首先是单位功率的数值。比较可知:“象”式的单位功率为:640/68=9.4马力/吨,而“虎”式的单位功率为700/57=12.3马力/吨,二者相差达30%。另一方面,“象”式上采用的是电传动装置,而二战时期,发电机的效率约为90%,电动机的效率约为85%,总效率约为76%。相反,机械式变速箱的总效率可以达到88~90%。单位功率没人家高,机械效率又比人家低,“象”不如“虎”跑得快,也就不难理解了。机动性差,成为“象”式坦克歼击车的重大缺点。

行动部分

“象”式坦克歼击车的行动部分也很有特色。每侧有6个负重轮,每2个为1组,连接2根纵向扭杆。这种成组纵向扭杆的悬挂方式很有创造性,它可以少占用车内的空间,结构也比较紧凑,缺点是动行程较小,抗冲击的能力也要差些。

结构和布置

诱导轮的结构和布置也很有新意。一方面,将诱导轮的位置调的较高,有利于克服障碍物;另一方面,诱导轮制成带齿的,十分罕见,其优点是可以防止履带“掉链子’,但是,其缺点是增大了履带的摩擦损失。

防护性能

“象”式坦克歼击车的防护性能也相当出色。其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可以抵御盟军任何坦克的攻击。战斗室的正面为单一装甲板(200毫米),驾驶室正面为双层装甲板(100毫米+100毫米),铆接结构,侧面及后面为80毫米;战斗室上面为30毫米,车体底面前部为50毫米,后部为20毫米。除了正面装甲“厚度超群”之外,其余部位还是“有隙可击”的。盟军的坦克和步兵常常绕到“象”式侧面和后面“群起而攻之”。看来,“象”式坦克歼击车的命运并不比“虎”式坦克强多少。

参战记录


首次使用就是在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装备了两个“象”式坦克歼击车营,分别是第653,第654装甲营,各营下辖“象”式坦克歼击车45辆。在会战第一天的进攻中“象”式坦克歼击车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由于这种坦克歼击车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设置自卫的机枪和一些机械问题,在突破苏军的防线后被苏军的步兵摧毁了。为了可以射击靠近它的苏军士兵,德军临时采取了在车体后部搭载装甲掷弹兵的方法,不过这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人员的巨大伤亡。尽管如此,“象”式坦克歼击车还是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摧毁了苏军大量的坦克,自行火炮,并在德军进攻阶段取得一定的突破。可以说是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威力最大的一种坦克歼击车了。库尔斯克会战后剩下的50辆车都装上了MG34型7.92mm机枪,由机电员操纵射击。其后,“象”式坦克歼击车还参加了苏德战场上其它的战役以及在意大利的战斗。

象式坦克歼击车的弱点


“象”式坦克歼击车火力强大,防护性能超群,但是机动性却较差,而设计思想上的大胆创新,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使“象”式坦克歼击车确立了它在世界战车史上应有的地位。

尽管“象”式坦克歼击车的火力强大,正面防护力超群,但它的薄弱环节仍然不少,除了机动性差之外,大体上还有以下几点。

第一,未装机枪。

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述及,影响相当大。作为补救措施,除了装机枪外,有时还要靠Ⅲ型坦克来配合作战。

第二,电台噪声大。

这是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一类产生的电火花造成杂波干扰。这一缺点一直未能得到消除。

第三,药筒抽出不良。

尤其以发射榴弹时更为严重,曾有榴弹的药筒滞留药室的现象。这时要用撬杠和锤子才能抠出来,往往贻误战机。

第四,隔栅不合理。

容易混入泥土和炮弹破片,甚至造成电气设备故障。为此,乘员们往往是在现场另加上一块盖板,但制式装备不允许这样做。

第五,备件不合理。

如车体右侧的工具箱太靠前,容易遭到破坏。

第六,发动机故障较多

由于“象”式是一个近70吨的大家伙,发动机的功率储备不够,往往超负荷运转,平均故障间隔期只有800摩托小时。

第七,部分部件磨损快

这是因为“象”式太重的缘故。

尽管“象”式坦克歼击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它不失为二战中一款极富特色的装甲战斗车辆,尤其是它那独特的电传动装置,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其大胆的探索精神值得称道。“象”式坦克歼击车,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

相关分词: 坦克 歼击